看小说不如看《京话日报》

2022-05-30 01:59高善罡
环球人物 2022年15期
关键词:日报报纸

高善罡

彭翼仲(1864年—1921年)

1907年4月17日清晨,古老京城出现一幕感人至深的场景:数千民众自发聚集大佛寺,为一位发配新疆监禁的报人送行。他就是我国清末民初知名维新志士、《京话日报》当家人彭翼仲。

彭翼仲,1864年生,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自幼在北京长大。他出身于“门无布衣”的名宦世家,七进考场,始终未能博得太大的功名,只在江西当过通判一类的八品官。母亲去世后,因看不惯官场的污浊,弃官不为,回到北京。迫于生计,他从事过几年房产营建生意,还经营过煤矿、贩卖过面粉、摆过挂货摊子和赶车拉水。这些经历,使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多了解,加深了对普通百姓疾苦的同情。

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困陷危城”的彭翼仲,亲历洋鬼子白昼入室“倾筐倒箧,搜索殆遍”的抢掠,身遭为枪所指、命悬一线的欺辱。他的父亲耳目失灵,被鬼子以枪刺挑着帽子戏弄,受到惊吓,两月后撒手人寰。“国难家难,一时并至”,使他深受刺激。

1902年春天,彭翼仲的堂弟彭谷孙从上海回到北京, 二人见面“痛论时局,悲怆咨叹”。 彭谷孙在新学中心上海见过世面,听闻彭翼仲感叹“手无寸柯,救时乏策”,建议他“欲从根本上解决,辟教育儿童之捷径”,并将自己的房屋售款借与他,启动办报。

彭翼仲拿这笔钱在北京创办了《启蒙画报》。两年后,他又创办了《京话日报》《中华报》,并将《启蒙画报》停刊。在他创办的3份报纸中,《京话日报》影响最大,是北京第一家销量过万份的报纸,在普通民众中树立了极好的口碑。《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曾盛赞:“北京报界之享大名者,要推《京话日报》为第一。”

彭翼仲将《京话日报》的办报宗旨明确为:“以浅显之笔,述朴实之理,记紧要之事,务期雅俗共赏,妇稚咸宜。”报纸在语言上采用白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栏目上,既有“演说”之类的言论栏目,又有“紧要新闻”之类的新闻栏目;在内容上,既有严肃的时政新闻,又有实用性、趣味性的生活资讯;在售价上,尽量考虑普通百姓的购买力,每张报纸零售仅三文。彭翼仲在创刊号中言道:“这三个大钱,譬如买了块糖,吃了一根烟,便可买这张报,看过一遍,能知道许多事情。”

左图:《启蒙画报》内页。右图:《中华报》。

左圖:《京话日报》合集,现存于北京博物馆。右图:《京华日报》创刊号。

宣传反帝爱国主义思想是《京话日报》的重要内容。 1904年10月至1905年4月间,报纸连续报道南非英国当局虐待华工的暴行,英公使萨道尔为此施压清政府, 清廷“勒令具甘结(具甘结,即向官署做出书面保证),不准再登交涉事”。彭翼仲却亲自与英国公使“辩论”,以《本报忽逢知己》为题发表演说, 并连载报社同仁编撰的描写南非华工“极苦极贱”惨状的小说《猪仔记》,劝告华南沿海民众,不要再去南非上当卖命,这一宣传使应募去南非的人大为减少。1906年2月22日,法国天主教南昌主教王安之持刀杀死南昌县知县江召棠,引发了当地民众杀死该主教并焚毁教堂的事件,遭到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当时,法国方面有意隐瞒行凶事实,企图诬赖江知县是“情急自刎”而死。《京话日报》在多方采访的基础上发表多篇报道,陈述事件经过和江召棠死亡真相,并发布了死者的铜版图片,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法国方面理屈词穷。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刊发的铜版照片,也是国内日报上刊载的第一幅新闻摄影照片。

在彭翼仲的打理下,《京话日报》不畏强权,为国人伸张正义。当时,报纸不断发表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新闻和述评,如《本报又得罪了德国钦差》《忠告日本内田公使》《胶济铁路扰民实情》《外国府的势力可怕》《论俄水手杀人案》《德国轮船火车虐待客人的情形》等,得到社会大众的交口称赞。

此外,《京话日报》还刊载了大量报道,揭露王公贵族、豪绅地主和流氓恶霸恃强凌弱、贪赃枉法等丑闻和暴行。在发行之初,该报就声明:“本报不怕得罪人,知道的就照直说,凡衙门八旗的弊病,明说暗说,毫不留情。”

1906年7月19日凌晨,北京南锣鼓巷小菊儿胡同的一个满洲旗人家庭发生了凶杀案。死者新婚之妻春阿氏被诬谋杀亲夫,屈打成招,最终死于牢狱中,社会舆情反映激烈。《京话日报》明确表示,欢迎民众写信给报馆,提供线索、发表议论。随着事件调查的不断深入,该报连续刊登调查进展及民众的来函, 不仅使真相大白于天下,而且引起了社会上对于朝廷刑部草菅人命、贪赃枉法行径的热烈讨论。类似这样的报道,《京话日报》还做过很多,如豫王府派驻香河县的庄头欺侮和陷害当地佃户的报道,宛平县令接受贿赂徇私枉法的报道,那王府的王爷指使管家活埋侍妾案的报道,驻防北京的姜桂题军纵容士兵行凶打人的报道,等等。这些报道,体现了彭翼仲敢于说实话、“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的办报风格。

彭翼仲还针对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利用报纸作为平台,发起或推进多项社会运动,比如倡导女学、倡守公德、创办济良所等。影响较大的当数发起“国民捐”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国民捐”事件的起因是庚子之难,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面对巨额赔款,清政府无力承担,若分期偿付,带上年息 4 厘,需还款39年,共计近10亿两白银,而所需款项最终还是要转嫁百姓头上。为了避免加重百姓负担,1905年9月6日,彭翼仲和王子贞在《京话日报》联名发起了“国民捐”运动,并对捐款过程给予“跟踪报道”,不管捐助者是官是民,都可以在报刊上公开表扬,大大提高了民众捐款的积极性。

“抵制美货”运动,是以1905年5月10日上海各界抗议美国政府迫害华工大会为契机发动起来的。《京话日报》得知消息后,立即在“紧要新闻”栏,进行连续报道,并在6月1日至4日刊出长篇评论《抵制美国禁止华工续约》,介绍了在美华工遭受凌辱虐待,以及美国政府限禁和歧视华工的历史,同时愤怒地指出:美国政府根本“没有把中国人当人类看待”,“决没有受人虐待不准抵制的理”。这篇评论还被印成1万多份传单散发。随后,《京话日报》又连续公布了京城行销的美货清单,号召北京各阶层民众联合起来,共同抵制美货的行销,并针对在“抵制美货”运动中的不同表现分别给予表扬和批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一度连街上卖烟卷的小孩也不卖美国烟了。

《京话日报》的出现如暮鼓晨钟一般,将貌似平静、 恍若大梦般的北京激得一石千浪。时人亦有言“自甲辰以后,……流布北方各省,大为风气先导,东及奉黑,西及陕甘,凡言维新爱国者莫不响应传播。而都下商家百姓于《京话日报》则尤人手一纸,家有其书,虽妇孺无不知有彭先生”(见梁焕鼐、梁焕鼎编 《清梁巨川先生济年谱》)。

《京话日报》为何能开启民智并产生巨大影响?报馆在京城广设阅报处、讲报所,以及大力推进戏剧改良功不可没。阅报处的设立,便于一般读者利用闲暇时间阅报,而且节约了平民大众的阅报开支;讲报所的设置,则完全针对目不识丁的启蒙受众。有言道:“看小说不如看报,看报不如听讲报,听讲报又不如看好戏。”为此,彭翼仲组织报馆同仁编写剧本《女子爱国》和《惠兴女士殉学》,前者根据古书上漆女忧鲁的故事改编而成,后者则是表彰杭州惠兴女士毁家兴学、以身殉学的事迹。早已不登戏单的《京话日报》破例为这两出戏做了广告宣传,并把剧本全文刊登在报纸上。其中描写新戏演出盛况的报道说:“合园子里,拍掌称好的声音如雷震耳,不但上等人大动感情,就连池子里的老哥们儿,和那些卖座儿的,也是人人点头,脸上的神情,与往日大不相同,可见好戏真能感人。”

1907年4月,保皇党吴道明、范履祥二人在天津被袁世凱的北洋营务处(相当于军法处)秘密处死。京津各报对此皆不敢言。彭翼仲核实后,毅然在《中华报》以《保皇党之结果》为标题揭发真相。这篇报道触怒了清朝当局,彭翼仲被扣上了“妄议朝政,捏造谣言,附和匪党,肆为论说”等罪名,发配新疆。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数千人送行的一幕。

左图:1907年,《北京画报》刊登了《彭翼仲起解》,图中彭翼仲拱手向送行者道别。右图:彭翼仲(中)和家人。

1910年,《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到新疆乌鲁木齐采访,碰到了流放到此的彭翼仲。从左到右依次是莫理循、彭翼仲和当地官员梁玉书。

在彭翼仲发配新疆时的数千送行者中,有 60多岁、曾经为彭翼仲所办的报纸充当义务讲报人的郭瑞,还有 30多岁的送报人苗风梧,两人都自愿陪他到发配地。前者随行到了保定,才被劝了回去。后者拒绝劝阻,坚持同行5000里, 陪着他一直到了戍所,最后留在了新疆。

从1904年8月16日创刊至1906 年9月28日被迫停刊,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是《京话日报》最辉煌的时期。彭翼仲发配新疆达7年之久,1913年4月返京。在他的主持下《京话日报》复刊,后又在袁世凯干涉之下两次被查封。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京话日报》第四次复刊。

1918年5月,忧国忧民的彭翼仲登上天津至烟台的轮船,决计蹈海自杀,以抗议腐败无能的北洋军阀政府。出发前,他寄出绝命书,内中有“霹雳一声中日约,亡奴何必再贪生”等语。所幸他自杀未成,被人救下,1921年冬因病去逝。之后,梁漱溟接办《京话日报》,至 1922 年上半年最终停刊。

猜你喜欢
日报报纸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报纸
三峡日报 七十正风华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