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减肥时家长最应该做什么?

2022-05-30 02:35陈杰
世界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食物儿童家长

陈杰

兒童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柳叶刀》的一项调查发现,针对3150万名5岁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过去40年全世界肥胖的儿童和青少年数量增加了10倍。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研究认为,按照目前趋势继续发展,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数量将很快超过体重不足的儿童和青少年。

疫情为家长送来了“小胖墩”

今年10岁的小韩,去年还略显瘦小,没想到疫情封控后,个子没怎么长,体重却增加了不少。发现儿子长胖后,小韩的爸爸起先并不在意,结果小韩的体重一路升到了120斤,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胖墩”。送小韩返回校园时韩爸爸注意到同学们普遍都胖了一圈。

疫情更容易让孩子发胖?这是真的。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新冠疫情让美国儿童的肥胖水平显著增加:健康儿童体重每年额外增加了59%,原本就中度肥胖的儿童每年额外增加了将近85%。艾莉森·古德曼博士称这一结果“实质存在且令人震惊”。

因疫情防控需要,大多数学校开展线上教学,学生长时间上网课,户外运动的时间大为减少,大大增加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风险。《纽约时报》报道称,一项对全球14000多名18岁以下人群的活动情况调查发现,新冠疫情导致他们日常身体活动减少了20%。除了运动减少以外,不规律不健康的饮食也是长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家的时候,馋了就吃零食,吃了零食就不想吃饭了,导致恶性循环。”

儿童肥胖的坏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个坏处是容易并发“三高”,更容易并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第二个坏处是给身体造成巨大压力。肥胖容易给骨骼肌肉系统造成过量压力,导致关节、骨骼及肌肉损伤。第三个坏处是性激素紊乱。肥胖会引起内分泌水平异常变化,导致男孩的雄激素更多地转化为雌激素,女孩骨龄提前促使性早熟。第四个坏处是饮食发生变化。肥胖儿童大多喜欢肉类、油炸类、高盐高糖类食物,体内脂肪过多还会消耗大量维生素D,阻碍身高的生长。第五个坏处是影响心理健康。许多肥胖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自信、内向抑郁、受同伴歧视、伙伴关系不良、自我评价差等。

五花八门的青少年暑期减肥攻略

2022年7月,晓阳参加的瘦身夏令营正式开营。他早早来到营地,看到那么多身材与自己相似的小伙伴,他很兴奋,也对未来两星期的“魔鬼训练”十分期待。瘦身夏令营里既有资深教官,也有专业营养师和医护人员,瘦身科目设计了健康知识讲座、基础体能训练、团队合作、心理行为训练、攀岩、户外拓展等项目。“两个星期以后,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晓阳妈妈一边给他打气,一边默默担心儿子吃不了苦:“他自己要报名的,应该没问题吧!”

炎炎夏日,既有晓阳这样选择“动起来”的,也有希望“吃出好身材”的。蕊儿是一名初二学生,从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说她并不胖,但她每天吃减脂餐,还立下了要在暑假减重10斤的目标。不仅如此,蕊儿还带动了一批小伙伴加入她的行列——她现在是“仙女修身记”QQ群的群主,群里有20来个像她一样每天吃减脂餐的小伙伴,群友大多是同学或者经介绍认识的朋友。在这个群里,大家每天要把自己吃的减脂餐拍照签到,蕊儿负责监督大家按时打卡。翻看他们的群聊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互相监督鼓励,颇有些励志的瘦身打气圈子。蕊儿说到,自己偶尔也会想吃烧烤、炸鸡等高热量食品,但想到自己是“仙女瘦身记”的群主,“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最终都忍住了。”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体型。大人们也发现,在减肥这件事情上,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有的定期在健身软件上打卡,有的甚至去健身房办卡“撸铁”,也有的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盐高油食物,调制养生花果茶等。一位姓徐的初中班主任坦言,班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觉得自己太胖,“可能受网络的影响比较多,大人的身材焦虑无形中传导给了孩子。”有段时间,徐老师班上的同学流行“夜跑”,几个人周末晚上约着一起跑步,有的和父母一起跑,也有独自跑的。“我是坚决反对班上的同学去夜跑。加强身材管理这一点需要肯定,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主要还是担心夜跑的安全问题。”注意减肥的方式方法,这是徐老师的观点。尤其是对孩子们来说,他们以为把体重降下来就行了,可能根本不了解减肥的目的和原理。有的孩子明明不胖,纯粹是在“跟风”减肥。

家长要提供家庭支持

在孩子减肥这件事情上,作为家长,有4种态度不可取:第一种是一味地“堵”,二话不说拒绝孩子任何减肥的想法;第二种是一味地“顺”,孩子想怎么减就怎么减,全都顺着孩子来;第三种是“缺位”,对孩子减肥这件事完全不管不顾;第四种是“捣乱”,随意打乱孩子的行动计划。第一种和第四种很可能恶化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第二种和第三种容易让孩子在错误的减肥道路上越走越远,养成错误的健康观,甚至使健康受损。

面对孩子减肥,家长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利用这个契机,改善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趁机向孩子输出科学的健康理念,与孩子一起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家庭支持。

一是主动与孩子加强沟通。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都是父母有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地方,减肥也是如此,所以,千万不要浪费了这个绝佳的沟通机会。当然,每个孩子与父母相处模式不同,具体的沟通方式也会有差异,以下三句话需要父母记住:“了解原因比了解现象更重要。”孩子要减肥,这是现象,不是原因。原因指的是推动孩子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找到动力才能更好与孩子沟通。如果孩子减肥的原因真是太胖,那么沟通的重点就是如何更好地减脂;如果孩子只是“跟风”,那么沟通的重点是教孩子运用科学指标来判断胖瘦;如果孩子减肥是因为受到同学的“恶言谩骂”,那么沟通的重点就是如何处理同学关系;等等。原因不同,沟通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关注情绪比关注计划更重要。”要判断孩子对自己身材、体重的情绪态度。有的孩子是典型的“无助型”,把减肥当作“救命稻草”,过于重视减肥效果;有的是“怨恨型”,责怪自己管理不好身材,甚至责怪父母的肥胖基因,把肥胖归因到父母身上;有的是“愤怒型”,一提到减肥、过重等敏感词就生气;当然,也有的孩子是“阳光型”“健康型”,纯粹是出于更健康的目标追求。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态度与其进行交流,避免无效沟通。

“讨论健康比讨论减肥更重要。”大部分孩子减肥的目标比较简单,就是体重轻一点、看起来瘦一点。其实只要孩子不是特别胖,大部分父母都不太愿意让孩子减肥,但又不能完全否定孩子的想法。怎么办?可以把“如何减肥”的问题细化于“如何更健康”。把科學健康的视频、文章、书籍、观点等作为跟孩子沟通的媒介,与孩子共同探索交流健康的管理身材方式。这不仅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懂我”,愿意与父母讨论减肥以及与减肥相关的话题,而且能让孩子在无形中养成更科学的健康理念。

二是保证孩子吃出健康。健康的一日三餐,是保证孩子减肥成功的基础。对于父母来说,知道怎样吃出健康特别重要,这也关系到一家人的健康问题。所以,父母真的应当花点时间了解何为健康饮食。

“搭配出健康的食物。”除了腐烂变质的食物以外,只要搭配得当,任何食物都是健康的;如果搭配不好,任何食物都有可能不利于健康。没必要顿顿都是简单清淡的“地中海式饮食”,偶尔吃一次炸鸡烧烤解解馋,反而能增加生活中的“小确幸”。当然,日常饮食应当尽可能做到:新鲜,简单烹饪、简单调味,维持食物本味;多元,保证摄入一定量的各品类食物,防止单一饮食;自然,少吃精加工、高加工、熏制腌制类食物。孩子自行制作减脂餐或者健身餐时,要注意监督各种食物的搭配比例,防止孩子营养不良。

“区分饿了和馋了。”很多孩子吃零食并不是因为肚子饿了,而是因为零食看起来很好吃,或者养成了随时吃点的习惯,甚至可能仅仅是因为无聊而已。只要帮助孩子意识到为什么吃零食,就能够促使他们思考该不该吃或者该吃多少的问题。让孩子动手做零食,用健康食物代替高添加零食,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可以用冰冻的水果和果汁代替雪糕,用自制的风干牛肉和麻辣鸡丝代替辣条,用混合脱水水果干代替薯片等。

“向孩子科普食品知识。”一旦孩子下定决心要减肥,家长就有必要向孩子普及能量、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脂肪、胆固醇、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的含义,以及膳食许可量(RDA)、每日营养摄入量(DV)等数据。家长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教孩子看食品标签,学会看食品成分、营养物质、摄入量占比等信息,使孩子养成营养管理的习惯。

运动不止有跑步、跳绳等,而是可以多种多样,将锻炼与趣味结合起来。

三是帮助孩子科学运动。运动能够帮助孩子锻炼肌肉、骨骼和关节,增强心肺功能和免疫系统,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协调性、灵活性,还能改善心情,促进社交。虽然运动的好处不言而喻,但现在大部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多,室内停留时间长,运动量总体偏少。所以,借着孩子减肥的契机使他们动起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运动要讲究科学,家长必须做好监督。

“保障孩子的运动安全。”运动前要热身、运动后要拉伸,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同项目可以搭配锻炼,等等,这些家长们认为的常识,可能对于孩子来说是新知识,监督孩子们做好这些,能够减少绝大多数的运动意外。所以,要详尽地向孩子普及健康运动知识,有条件地带着孩子做几次。同时,尽可能与孩子一起制定运动计划,或者对孩子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避免出现安全危险。

“增益孩子的运动社交。”大部分运动都带有社交性质,家长应该注重指导和帮助孩子如何跟他人交流与相处、合作与竞争、分享与鼓励等,让孩子在运动中提升社交能力和思考能力。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其实大部分孩子都是“一点就通”,关键是需要家长的那一“点”。

“帮助孩子保持运动热情。”让孩子养成运动习惯的秘诀在于,使孩子保持对运动的热情。运动不止有跑步、跳绳等,而是可以多种多样,将锻炼与趣味结合起来。家长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鼓励孩子参与不同类型项目,甚至可以自行设计家庭版的竞争挑战、户外运动、接力打卡等,让孩子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快乐地动起来。

(责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食物儿童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