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归因,三方联动,让处分充满理性之光

2022-05-30 05:50胡正琴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3期

胡正琴

[摘要] 惩戒教育引发的争议很多,原因是很多教育者没有把握好惩戒的范围、方式和尺度。本文从“事前分析”“事中沟通”和“事后关注”三个方面对如何实施、用好“处分”这一惩戒手段进行阐述,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预期教育效果。

[关键词] 事前分析;事中沟通;事后关注

近年来,关于教育惩戒引发的社会事件频频引起争议。虽然在2021年3月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和2021年1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明确了教师享有对学生教育惩戒的权利,但据笔者观察,很多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惩戒基本上都是采用说教、责骂甚至体罚的方式,很少采用依法处分这一有力措施。

一、案例呈现

如何用好处分这一惩戒手段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处理所在年级某班学生聚众抽烟这一案例,从“事前分析”“事中沟通”和“事后关注”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用好處分这一惩戒手段。

1.“事前分析”是做到多方归因、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

八年级某班三名学生聚集在田径场的看台上抽烟,被别的同学发现并反映到身为德育处主任的笔者这里。笔者想通过违纪者自己的叙述,来还原他们当时行为的心理。

笔者分别找来三位当事人,让他们写出事情的经过。随后,笔者又找来相关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平时表现,并做了分析。综合以上情况,笔者还原了整个事情过程,也分析了他们带烟抽烟的心理。

A同学带烟到学校,是出于虚荣心,是一种炫耀的心理。据班主任反映,该生平时就喜欢与同学攀比。在他写的材料里,反映出平时看爸爸每天都抽烟,自己就偷着抽烟,这实际上是一种模仿心理。

B和C,与A是好朋友,他们从未抽过烟。但当A把烟给他们,他们认为如果不抽就是不给面子、不合群,而且他们对抽烟抱有一种好奇心理。

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不懂如何拒绝诱惑,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以后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笔者决定要慎重处理此事。处分一定要给,这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后果,是他们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体现,更是增强他们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

2.“事中沟通”是取得家长配合、达到教育效果的关键

要让这次处分取得充分的效果,就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于是,笔者便让班主任通知相关家长到学校来协助处理此事。笔者对家长说:“孩子们都已认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也表示很后悔。但学校的规定一定是要遵守的,犯了错就要受到惩罚。现在最关键的是帮他改正,除了让他内省之外,还要通过外力,比如处分,让他警醒。而且,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只要老师和小组同学认可他的表现,我们的处分是可以撤销的。”

几位家长听了之后纷纷表示赞同。于是,笔者让三名学生当着大家的面庄严地宣读了处分决定。宣读完后,几个学生的眼睛都红了。笔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细节,马上说道:“各位同学,处分仅仅是惩罚的手段,只要你们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好好表现,得到老师和小组同学的认可,学校就会撤销处分。”等几个学生离开后,笔者要求家长多关注孩子们在家的情绪,有什么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

我们。

3.“事后关注”是促进学生自省、深化教育效果的保证

事情的处理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对三名学生的关注并没有结束。没过几天,笔者接到了A学生家长的一条短信:A学生被小组同学批评,说他给小组和班级丢脸了,非常排斥他。现在A学生有些悲观,不想去

上学。

笔者接到这个短信之后心里一惊,另外两名学生可能会和A学生遇到同种情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受到处分后,他们心里的脆弱性表现得可能更明显。如果这些学生因受到了处分而得不到同伴正确的评价和认可,遭到抵触和排斥,产生如悲观、放任等其他消极影响,那我们的教育岂不是白费了?

于是,笔者在相关班级开设了一堂主题班会课,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错误与犯错误的同学。笔者设计了三个题目(如何正确对待错误;如果我犯了错,我希望同学们怎样对待我;如何正确对待同学们的批评),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那以后,连续几个星期学生自我反省,他们都提到了小组同学对他们进行的帮助。而根据班主任的反映,这几个受处分的同学的表现确实有很大好转。

二、对于如何理性处分进行深层理论阐释

对这件事的处理,笔者采取了事前分析、事中沟通和事后关注三步骤。事前分析,是对学生行为的心理分析,做到了多方面归因,这是处理好问题的基础。事中沟通,既要充分与学生沟通,又要与家长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要剖析学生和家长的心理状态,这是处理好问题的关键。事后关注,是在处理之后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做好心理救助,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这是处理好问题的保证。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无法正确理解处分对于未来人生道路的负面影响,而一味地说教、责骂、体罚等手段,不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师生的和谐关系,也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了损失,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教育惩戒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对纪律处分做了规定,对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经多次教育惩戒仍不改正的学生,学校可以给予纪律处分。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要冷静、理性,在不伤害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使学生认识到违规违纪的后果,有利于学生个体明晰制度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以期达到避免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秩序的稳定。

首先,当学生出现违规违纪行为时,教师应理性分析,正确引导,而非心存偏见。教育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以关爱为出发点,以尊重为前提。学生违纪时不应单纯地批评指责,而应先弄清楚事实真相防止误判,再指出错误所在以及可能会造成的后果。

其次,适当运用正确的惩戒手段来增强教育效果,使其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责令学生赔礼道歉、作书面检讨或者给予处分时,要有公平公正的评判,合乎惩戒的程序和规范。并且要及时告知家长,征求家长意见,做到家校联动,齐心合力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最后,持续性地跟踪关注。受到处分的学生可能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其他师生客观的评价,考虑是否可以撤销处分。

处分是一种教育环节而非最终结果。理性处分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勇于承担后果。学生受到处分后容易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教师须做好后期跟踪教育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帮助学生正视错误,改正不良行为。当学生行为表现良好时,应考虑及时撤销处分决定,使学生感受到信任与温暖。只有这样,我们的惩戒才能真正为孩子构建起一道成长的防火墙,引导孩子树立起敬畏之心,遵守规则,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