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与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关系:父母含糖饮料消费的调节作用

2022-05-30 09:04吕晓胡春梅
学前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饮食习惯

吕晓 胡春梅

[摘 要] 父母作为幼儿的主要照护人,其膳食营养知识、饮食行为对幼儿饮料饮用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以4 450名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探索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含糖饮料消费与幼儿含糖饮料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發现,幼儿在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能量饮料这五种常见含糖饮料上的饮用率分别为53.8%、52.2%、30.9%、27.5%、2.3%,相比以往研究结果呈现出上升趋势;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显著负向预测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父母含糖饮料消费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父母含糖饮料消费会抑制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积极作用。政府、社会、幼儿园、家庭应协同采取措施,加强含糖饮料教育宣传,提高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并为幼儿树立不喝含糖饮料的榜样,督促幼儿养成不喝含糖饮料的好习惯。

[关键词] 含糖饮料;食物知识;食品消费;饮食习惯

一、问题提出

含糖饮料(Sugar Sweetened Beverages,简称SSBs)是指在饮料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5%的饮品,[1]主要包括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茶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能量饮料等。这些饮品大多含糖量在8%~11%之间,[2]是个体摄入添加糖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所含添加糖在个体饥饿、运动后少量摄入可以补充身体能量,但过多摄入则会影响营养吸收,给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目前,含糖饮料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已有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主要对消费频率及消费量开展调查,且大多是通过对“近一个月内”或“一周内”含糖饮料消费频率的调查来了解含糖饮料消费,消费频率越高,表明含糖饮料消费水平越高。国内研究发现,[3]中小学生在一个月内含糖饮料摄入频率越高,发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越高,[4]一周内含糖饮料频率高摄入组((3次/周)比低摄入组((1次/周)者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更高;[5]幼儿一个月内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风险呈正相关;[6]高中生一个月内含糖饮料饮用频率与出现吸烟、饮酒等危险行为的比率呈正相关。国外研究发现:[7]美国大学生一个月内含糖饮料消费频率与发生不良行为呈正相关;[8][9]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意大利等国9~15岁儿童一周内含糖饮料摄入频率越高,BMI值及肥胖发生风险随之增加。第二,围绕含糖饮料消费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开展大量调查,发现含糖饮料消费频率高会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诸多危害,[10][11]增加出现不良情绪症状、多动障碍、品行问题的风险,[12][13]与超重和肥胖显著正相关,[14][15]易引发儿童龋齿、牙酸蚀、非特异性腹泻等疾病。总的来说,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6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对3~6岁幼儿有调查,但相对较少。本研究将对3~6岁幼儿含糖饮料的消费频率进行调查,使大众了解幼儿含糖饮料的消费情况,为开展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教育提供参考。

幼儿期是幼儿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期。[16]近年来,对儿童饮食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在关注环境因素。[17]环境指“个体之外的一切”,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儿童饮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微观食物环境的影响,如家庭环境和邻里环境。而对幼儿来说,[18][19]家庭食物环境对其饮食行为影响尤其重要,如父母的饮食认知、饮食习惯、家庭食物的可获得性等。尽管父母是幼儿接触和摄入不健康饮食的首要因素,但对父母因素与幼儿含糖饮料摄入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将调查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父母含糖饮料消费与幼儿含糖饮料消费间的关系。

父母的膳食营养知识和幼儿的饮食习惯有关。[20][21]父母膳食营养知识不足,会导致自身出现不良饮食行为,而幼儿会模仿父母行为,这会增加幼儿出现不良饮食行为的风险。[22]父母对食物营养知识知晓不清晰,会影响饮食规范的制订和执行,对幼儿饮食行为引导不当,导致幼儿出现不良饮食习惯,如家长未意识到进餐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其子女进餐时间也会偏长。[23][24]父母对食物营养知晓不清晰还会影响其食物购买行为,给家里购买不健康食物,增加幼儿接触不健康食物的获得性,从而增加幼儿不健康饮食的行为。[25]提高父母对不健康食品知识的认知,有助于父母引导儿童远离不健康食品,积极抑制幼儿的不健康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据此,我们做出研究假设1: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幼儿含糖饮料消费。

父母的饮食行为会影响幼儿的饮食行为。[26][27]父母的不良饮食行为会给幼儿起“榜样示范”作用,使幼儿和父母共同存在“睡前进食、偏食挑食、吃饭时看电视、蔬菜摄入量不足、奶类摄入量未达标、喝含糖饮料”等不良饮食习惯。[28]如对荷兰儿童的调查发现,父母每周消费1升含糖饮料的家庭,其子女每周多消耗0.46升含糖饮料,父母消费频率高导致子女消费频率也高。据此,我们做出研究假设2:父母含糖饮料消费能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含糖饮料消费。

父母膳食营养知识、饮食行为会通过“言传”和“身教”对幼儿饮食行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父母膳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会影响父母在幼儿饮食习惯养成过程中的言语指导(言传),如制订饮食行为规范、鼓励良好饮食习惯及限制不良饮食习惯等,通过言语说服等规范幼儿饮食行为;另一方面,父母的饮食消费行为会通过“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饮食行为,幼儿会在生活中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29]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的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学习结果习得的。观察学习是指个体无须亲身实践,通过观察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及相应结果来获取信息,形成社会行为的过程。从社会学习的视角来看,父母“身教”比“言传”对幼儿的影响更大,父母的“言传”是通过言语表达来影响幼儿,幼儿缺少对实际行为和行为结果的深刻认知,学习效果相对较弱。而“身教”通过直接行为示范产生影响,更加直观和具有冲击力。[30]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父母的“身教”比“言传”对子女的上网行为有更大的约束力。[31]对8~12岁荷兰儿童调查发现,父母含糖饮料摄入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子女含糖饮料消费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受教育程度会影响父母饮料消费,进而影响子女饮料消费;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更多知晓含糖饮料的危害,进而在家庭中制订控制含糖饮料购买和饮用的规定,影响父母及子女的含糖饮料消费。在幼儿的饮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同样重要。可见,有必要调查我国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言传)及消费(身教)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影响机制。结合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及我国父母“言传、身教”对子女上网行为的影响,我们做出研究假设3:父母含糖饮料消费(身教)在其饮料知识知晓(言传)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积极抑制中起调节作用。

综上,本研究以幼儿为调查对象,探讨幼儿含糖饮料消费与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含糖饮料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含糖饮料消费在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与幼儿含糖饮料消费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具有两个价值:一方面,揭示父母含糖飲料知识知晓、自身饮料消费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为减少幼儿含糖饮料消费,帮助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10个区29所幼儿园4 450名3~6岁幼儿及他们的父母参与问卷调查,问卷均由幼儿父母填写。回收有效问卷4 072份,有效率为91.5%。幼儿样本4 072人,其中,3岁776人(19.1%),4岁1 481人(36.4%),5岁1 319人(32.4%),6岁496人(12.2%);男生2 125人(52.2%),女生1 947人(47.8%);生源地为农村1 011人(24.8%),城市3 061人(75.2%);家庭月收入低于5 000元701人(17.2%),5 000~10 000元1 701人(41.8%),高于10 000元1 670人(41.0%);平均年龄(4.34±0.92)。父/母亲样本各4 072人,共8 144人,以父亲或母亲一方的最高学历为“父母学历”统计标准,父母学历专科及以下2 077人(51.0%),本科及以上1 995人(49.0%)。本调查取得所有幼儿父母的知情同意,被试父母在调查前均签署调查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工具

1. 幼儿/父母含糖饮料消费

参照已有的对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的研究编制含糖饮料饮用频率问卷,[32][33]共15个题目,对幼儿、父/母常饮用的五种含糖饮料饮用频率分别进行调查,题目为“最近一个月内,幼儿/父/母的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茶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能量饮料的饮用频率是多少?补充说明:(1)以上饮料均未包括在家自制的饮品,指在外购买的、未标注“0糖及低糖”的饮料;(2)“一次饮用量>250 mL”才能计为“饮用1次”。幼儿饮用频率由父母中幼儿主要照顾者回答,父母分别回答各自含糖饮料饮用频率。在问卷中对每种类型饮料进行定义及举例说明:[34]碳酸饮料是指含碳酸气体的饮料总称,如可乐、雪碧、芬达等;[35]果蔬汁饮料是指将2种及以上新鲜果蔬汁液或浓缩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调制而成的饮料,如橙汁、苹果汁、葡萄汁等;[36]茶饮料是指在茶汤中加入各种物质调制而成的茶饮品,如乌龙茶、冰红茶、绿茶等;[37]植物蛋白饮料是指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植物原料经过加工调配后,再经高温高压杀菌或无菌的乳状饮料,如豆奶、椰汁、杏仁露等;[38]能量饮料是指包含咖啡因及糖、氨基酸、牛磺酸、中草药提取物及B类维生素等的饮料,如红牛、乐虎等。答案为“0次、1~2次、3~5次、6~9次、10~19次、20~39次、40次及以上”,分别计“0~6分”。首先,根据父母报告的幼儿在最近一个月内五种含糖饮料消费频率,将其消费情况分为三类:不饮用(0次)、低饮用(1~9次)、高饮用(10次及以上)。低饮用和高饮用合并代表“饮用率”。其次,将幼儿、父/母五种含糖饮料消费频率计分相加,总分代表幼儿、父/母含糖料消费情况。总分越高,表示饮用频率越高。在本调查中,幼儿、父母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9、0.803。

2. 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

参考已有对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及身心危害的研究,编制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问卷,[39][40]共12个题目,调查父母对12个知识的总体了解情况,由父母中幼儿主要照顾者回答。答案为“知道(计1分)”和“不知道(计0分)”。首先,计算每题知晓率,了解父母对具体知识的了解情况。其次,计算12个题目的总分,总分越高,代表父母对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越高。在本调查中,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9。

(三)研究过程

研究者先与幼儿园园长联系,组织本园各班级主班老师参加在线调查知情宣讲会,说明调查内容、目的、实施流程、注意事项等,获得主班老师对调查的认同支持。然后请主班老师通过班级群、学校公众号等途径告知幼儿父母调查内容及目的、填写问卷注意事项、结果匿名性和保密性等,获得幼儿父母对调查的知情同意。研究者按照各园幼儿人数向园长邮寄问卷及知情同意书,由园长分发给主班老师;主班老师将问卷及知情同意书发给每位幼儿,由幼儿放学带回家请父母填写,第二天上学时收回。各幼儿园问卷回收后,由园长汇总、邮寄给调查人员。调查人员及时整理问卷,剔除有漏填、规律作答的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录入数据和分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幼儿含糖饮料饮用率、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情况;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了解不同人口学变量幼儿含糖饮料消费差异及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差异;用相关分析了解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与幼儿、父母含糖饮料消费间的关系;用回归分析了解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及含糖饮料消费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预测作用;用Hayes开发的宏程序Process分析父母含糖饮料消费在其知识知晓和幼儿含糖饮料消费关系间的调节效应。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情况及人口学变量上存在的差异

结果如表1所示,幼儿五种含糖饮料的饮用情况如下。未饮用碳酸饮料的有2 814人(69.1%),饮用的有1 258人(30.9%);其中,低饮用的有1 251人(30.7%),高饮用的有7人(0.2%)。未饮用果蔬汁饮料的有1 880人(46.2%),饮用的有2 192人(53.8%);其中,低饮用的有2 141人(52.6%),高饮用的有51人(1.3%)。未饮用茶饮料的有2 951人(72.5%),饮用的有1 121人(27.5%);其中,低饮用的有1 113人(27.3%),高饮用的有8人(0.2%)。未饮用植物蛋白饮料的有1 945人(47.8%),饮用的有2 127人(52.2%);其中,低饮用的有2 026人(49.8%),高饮用的有101人(2.4%)。未饮用能量饮料的有3 980人(97.7%),饮用的有92人(2.3%);其中,低饮用的有84人(2.1%),高饮用的有8人(0.2%)。可见,幼儿五种含糖饮料的饮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果蔬汁饮料53.8%、植物蛋白饮料52.2%、碳酸饮料30.9%、茶饮料27.5%、能量饮料2.3%。五种含糖饮料的高饮用率(>10次)都低,仅为0.2%~2.4%。

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性别、生源地、父母学历、家庭月收入、年龄的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男生总分高于女生(t=2.397),农村幼儿总分高于城市幼儿(t=2.169),父母学历专科及以下的幼儿总分高于父母学历本科及以上的幼儿(t=2.433),家庭月收入<5000元的幼儿总分高于家庭月收入5 000~10 000元及10 000元以上的幼儿(F=3.554),6岁幼儿总分高于3、4、5岁幼儿(F=4.617)。

(二)幼儿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情况及人口学变量上存在的差异

幼儿父母分别对12项含糖饮料知识的知晓率在61.9%~98.3%,其中,6项知识的知晓率在90%以上,依次为“含糖饮料会影响健康、不能替代水果蔬菜等食物、可能导致肥胖、不能替代牛奶、属于高糖食品、可能导致龋齿”。4项知识的知晓率在80%~89%,依次为“含糖饮料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可能导致儿童糖尿病并持续到成年,含添加糖、咖啡因、反式脂肪酸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胃肠不适等疾病”。“含糖饮料的定义”知晓率为75.4%,“含糖饮料可能诱发死亡”知晓率为61.9%。

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居住地、学历、家庭月收入、子女年齡的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总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均P<0.001):农村父母总分低于城市父母(t=-5.829);学历专科及以下的父母总分低于学历本科及以上的父母(t=-6.176);家庭月收入<5 000元的父母总分低于家庭月收入5 000~10 000元及10 000元以上的父母(F=18.256);3岁幼儿父母总分高于4、5、6岁幼儿(F=5.256)。不同子女性别的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总分差异不显著(P>0.05)。

(三)幼儿含糖饮料消费与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及其含糖饮料消费的关系

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和其含糖饮料消费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幼儿含糖饮料消费与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含糖饮料消费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幼儿含糖饮料消费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与性别、生源地、父母学历、家庭月收入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后续调节效应检验中将幼儿年龄、性别、生源地、父母学历、家庭月收入作为控制变量。

分别以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含糖饮料消费为自变量,以幼儿含糖饮料消费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考察两个自变量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单独预测作用,结果见表5。

结果如表5所示,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显著负向预测幼儿含糖饮料消费,说明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越高,幼儿含糖饮料消费越低,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有积极抑制作用;父母含糖饮料消费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含糖饮料消费,说明父母含糖饮料消费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有消极促进作用。

(四)父母含糖饮料消费在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幼儿含糖饮料消费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以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为自变量,父母含糖饮料消费为调节变量,幼儿含糖饮料消费为因变量,采用SPSS Process插件中的model 1进行调节效应分析。考虑到相关分析结果,将幼儿年龄、性别、生源地、父母学历、家庭月收入作为控制变量。结果见表6。

结果如表6所示,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负向预测作用显著,父母含糖饮料消费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正向预测作用显著,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和父母含糖饮料消费的交互作用正向预测作用显著。

为进一步考察交互项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调节效应,采取简单斜率分析,结果见图1。在低父母含糖饮料消费组中,父母含糖知识知晓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Bsimple=-0.137,SE=0.020,t=-6.936,P=0.000),95% CI不包括0(-0.176,-0.098);在高父母含糖饮料消费组中,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Bsimple=-0.076,SE=0.018,t=-4.207,P=0.000),95% CI不包括0(-0.111,-0.041)。从图1来看,当父母是低消费组时,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低的父母的孩子含糖饮料消费水平显著高于知识知晓水平高的父母的孩子;而当父母是高消费组时,虽然前者仍高于后者,但两者差异值没有“父母低消费组”那么大,即虚线线段比实线线段明显更“陡”一些。可见,随着父母含糖饮料消费水平的提高,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负向预测作用降低,说明父母含糖饮料消费降低了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积极抑制作用。

四、讨论

(一)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情况及人口学变量上存在的差异

与已有的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中幼儿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及茶饮料的饮用率均高于2018年北京幼儿饮用率,而能量饮料饮用率低于北京幼儿。[41]可见,幼儿含糖饮料饮用率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42][43]这和饮料市场的营销宣传及口味开发密不可分。[44][45]含糖饮料产量及销量不断增加,其生产商和经销商通过多种途径的广告宣传将饮用饮料塑造成一种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这会吸引幼儿对含糖饮料产生兴趣。而一旦饮用含糖饮料,其甜甜的口味会吸引幼儿持续饮用,主动要求父母为其购买。虽然在一个月内饮用率>10次的幼儿不超过3%,说明常饮用含糖饮料的幼儿较少,但是总的来说,幼儿饮用含糖饮料应该引起全社会警惕,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幼儿含糖饮料的摄入。

本研究发现男生含糖饮料消费高于女生,农村幼儿高于城市幼儿,父母学历专科及以下的幼儿高于父母学历本科及以上的幼儿,家庭月收入<5 000元的幼儿高于家庭月收入5 000~10 000元及10 000元以上的幼儿,6岁幼儿高于3、4、5岁幼儿,与已有的对中小学生含糖饮料饮用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46][47][48][49]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在开展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教育时,要结合不同幼儿群体的消费特征,既要开展普适性教育,也要加大对高饮用群体(如男生、农村幼儿、父母学历低的幼儿、家庭收入低的幼儿、6岁幼儿)幼儿及其父母的教育,才能提高含糖饮料消费教育的效果。

(二)幼儿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幼儿父母知道关于含糖饮料“属于高糖食品、会影响健康、不能替代水果蔬菜牛奶等食物、可能导致肥胖或龋齿”,超过80%的幼儿父母知道含糖饮料“含添加糖、咖啡因、反式脂肪酸等,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导致儿童糖尿病并持续到成年,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胃肠不适等疾病”。有两项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含糖饮料的定义”为75.4%,“含糖饮料可能诱发死亡”为61.9%。可见,父母对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整体水平还是比较好的,八成以上的幼儿父母了解含糖饮料的主要成分、对身体健康的常见危害及不能替代蔬菜水果牛奶,这有助于引导父母控制幼儿含糖饮料的摄入。但是,只有七成幼儿父母知晓“含糖饮料定义”,这可能会使幼儿父母误认为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并非含糖饮料,而不限制幼儿摄入,导致幼儿过多摄入含糖饮料。仅六成父母知晓“含糖饮料可能会诱发死亡”,说明父母对含糖饮料该危害认识不充分。研究还发现,[50]含糖饮料与幼儿抑郁情绪、不良行为的出现正相关,[51][52]与青少年自杀意念和尝试、自我伤害等行为正相关。可见,应引导父母充分知晓含糖饮料危害,一方面使父母产生警惕、控制自身摄入量,另一方面,能更好地督促幼兒远离含糖饮料。

农村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情况低于城市父母,学历专科及以下的父母知晓情况低于学历本科及以上的父母,家庭月收入<5 000元的父母知晓情况低于家庭月收入5 000~10 000元及10 000元以上的父母,3岁幼儿父母知晓情况高于4、5、6岁幼儿父母。幼儿父母获取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电视广播及报刊等,城市的传媒宣传相对比农村好,因此,城市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情况要好一些。父母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对含糖饮料知识知晓越清晰,这与对幼儿父母膳食营养知识知晓的研究结果一致。[53][54]学历高、收入高的父母相对会更积极地了解含糖饮料知识,督促子女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3岁幼儿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情况最好,这是因为幼儿年龄越小,父母会更多地在其饮食上花心思,关注其营养构成、实用作用等。该结果提醒我们,在开展含糖饮料知识的宣传时,应加强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低学历、低收入家庭家长的知识普及;随着幼儿年龄增长,还要加强对幼儿父母科普含糖饮料知识,引起他们对含糖饮料危害性的警惕。

(三)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积极抑制作用

本研究发现,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与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显著负相关,能够负向预测幼儿含糖饮料消费,这验证了研究假设1,说明父母的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有积极抑制作用。父母含糖饮料知晓情况越好,子女含糖饮料消费则越少。首先,父母膳食营养知识会影响他们给幼儿制订的饮食规范。当父母清晰地了解含糖饮料的成分、危害等知识后,他们会给幼儿讲解相关知识,并制订“不喝或尽量少喝含糖饮料”的规范,这会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起到积极抑制作用,降低幼儿含糖饮料消费。[55]同时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高的父母会不买或少买含糖饮料,直接减少幼儿含糖饮料的可获得性,降低其含糖饮料的消费频率。

(四)父母含糖饮料消费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消极促进作用

本研究发现,父母含糖饮料消费与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显著正相关,能够正向预测幼儿含糖饮料消费,这验证了研究假设2,说明父母含糖饮料消费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有消极促进作用。父母的含糖饮料消费行为会诱发和增加子女的含糖饮料消费,这和对中小学生含糖饮料消费的研究结果一致。[56]父母是幼儿观察学习的重要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行为会成为幼儿观察模仿的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行为,饮食习惯亦然。当父母饮用含糖饮料时,幼儿自然就会模仿父母行为;[57]随着父母饮用频率和饮用量的增加,幼儿的饮用频率和饮用量也会随之增加。

(五)父母含糖饮料消费在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幼儿含糖饮料消费间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发现,父母的含糖饮料消费在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对幼儿含糖饮料消费的积极抑制中起调节作用,会降低饮料知识知晓对幼儿饮料消费的积极抑制作用,这验证了研究假设3。[58]依据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幼儿来说,父母“身教”比“言传”的影响更大,因为“身教”的行为示范更加具体、直观,幼儿会通过观察学习直接模仿父母的行为。当父母了解含糖饮料知识,特别是危害后,他们会通过制订饮料饮用规范、减少购买饮料、言语劝说等“言传”行为来教育子女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儿的含糖饮料消费行为。但是,如果父母仅仅劝说子女,而不控制自身的饮料消费行为,就会通过“身教”的示范促进幼儿的饮料消费,降低或抵消“言传”所起的作用。可见,父母在对幼儿进行含糖饮料消费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言行一致”,既要通过“言传”宣传含糖饮料知识、制订饮用规范,也要通过“身教”控制含糖饮料消费。

五、教育建议

(一)应加强含糖饮料知识宣传,提高大众的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

第一,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地方教育部门等应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幼儿含糖饮料消费。[5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指出,幼儿应多喝白开水、少喝含糖饮料;[60]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饮料健康行动宣言》提出“不对12岁以下儿童进行饮料广告宣传”。这些意见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能够引起父母对幼儿养成健康饮品消费习惯的重视。第二,政府应督促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儿童免受不健康食品营销的有害影响,[61][62]加强对含糖饮料生产、包装、销售等多环节的管理,督促厂家在食品标签中标明含糖量,标注“含糖饮料有害身体健康”警示标签,降低饮料含糖量,禁止各种传媒播出夸大含糖饮料功能的虚假广告,避免误导消费者过多摄入。第三,引导报刊、电视、网络等传媒加强“含糖饮料成分、危害、饮用指南”等知识的宣传,提高大众(特别是幼儿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自觉减少自身及幼儿含糖饮料摄入。

(二)幼儿园应面向幼儿及其父母开展含糖饮料知识及消费行为教育

首先,教师要清晰了解含糖饮料知识,在幼儿饮食习惯教育中加强含糖饮料消费教育,引导幼儿认识含糖饮料危害,自觉远离含糖饮料,养成“多喝开水、不喝饮料”的良好习惯。其次,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校园公众号等途径提高幼儿父母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呼吁他们不买或少买含糖饮料,帮助幼儿养成良好饮料消费习惯。同时,鼓励父母以身作则,控制含糖饮料消费,给幼儿树立“不喝饮料”的正面榜样。最后,结合家长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及消费特点开展家长教育,在全员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历较低、家庭收入较低、来自农村父母的饮料知识科普。

(三)幼儿父母应“言行一致”,督促子女远离含糖饮料

首先,父母应提高含糖饮料知识知晓水平,主动了解含糖饮料知识,高度重视含糖饮料摄入不当对身心健康的危害,通过“言传”(如制订饮食规则、告知幼儿含糖饮料的危害等),激发幼儿控制含糖饮料消费的自主性。其次,父母要控制自身含糖饮料消费,重视“身教”,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给子女树立“不喝饮料”的榜样。第三,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将言语劝说和良好行为示范结合,和子女共同养成“不喝饮料”的良好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共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64-275.

[2]BASU S, MCKEE M, GALEA G, et al. Relationship of soft drink consumption to global overweight, obesity, and diabetes: a cross national analysis of 75 countr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3,103(11):2017-2077.

[3][48]王劲东,孙宇,宋伟琦,等.1997—2011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摄入与中心性肥胖的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5):534-539 .

[4][46]杨丽丽,马传伟,梁亚军,等.含糖饮料摄入频率对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6, 37(10):1456-1459.

[5][10][50]周信,王磊,彭磊.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摄入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67-71.

[6][32]胡春梅,漆沫沙.高中生能量饮料饮用与健康危险行为、感觉寻求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12):1825-1828.

[7][33]GALLUCCI A R, MARTIN R J, MORGAN G B.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drinks among a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 athletes[J].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2016,41(1): 109-118.

[8][12]KATZMARZY P T, BROYLE S T, C HAMPAGNE C M,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ftdrink consumption and obesity in 9~11 years old children in a multi national study[J]. Nutrients,2016,8(12):770.

[9][13]VINCIGUERRA F, TUMMINIA A, ROPPOLO F, et al. Impact of unhealthy childhood and unfavorable parents characteristics on adiposity in schoolchildren[J]. Diabetes/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2019,35(3):1-7.

[11]XU H, WU X, WAN Y, et al. Interaction effects of co consumption of fast food and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s on psychological symptoms: evidence from a nationwide survey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0,276:104-111.

[14]陈新,王元银,孙晓瑜,等.基于群组轨迹模型的含糖饮料摄入模式与儿童牙周健康关联的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8):1308-1312.

[15][43]劉彤,李广义,程敏.儿童常喝果汁和碳酸饮料对牙齿的危害[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579-1580.

[16]沈洁,张朋,刘福康,等.学龄儿童心理行为特点与饮食行为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11):836-839.

[17][25]DRIESSEN C, KELLY B, SING F, et al. Parents perceptions of childrens exposure to unhealthy food marketing: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urrent Nutrition Reports,2022,11(1):9-18.

[18]VERLOIGNE M, VAN LIPPEVELDE W, MAES L, et al. Family and school based correlates of energy balance related behaviours in 10~12 year old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in the ENERGY (EuropeaN Energy balance Research to prevent excessive weight Gain among Youth) project[J]. Public Health Nutrition,2012,15(8):1380-1395.

[19][20][26][53]殷锋科,赵云清,王少光,等.1 098例幼儿家长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3):321-324.

[21][27][54]卜勇军,王永淑.新乡市幼儿家长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6):6017-6019.

[22]顾荣芳,高健.家长的幼儿饮食营养教育观念与行为[J].学前教育研究,2014(09):38-44.

[23][28][31][49][55][57]ANSEM WV, LENTHE FV, SCHRIJIVERS C, et al. Socio 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childrens snack consumption and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home environmental factors[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14,112(3):467-476.

[24][41]苏凤华,闵开元,汪静,等.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学龄前儿童消费含糖饮料的关联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6):657-661.

[29][58]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4-118.

[30]章丹,刘馨月,徐志刚.青少年成瘾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选择——言传与身教的比较[J].世界经济汇,2022(01):89-104.

[34][37]饮料工业.《饮料通则》(GB/T 10789-2015)标准解读[J].饮料工业,2016,19(2):10-12.

[35]张秋荣,刘祥祥,李向阳,等.复合果蔬汁饮料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47(14):294-299.

[36]崔树胜.论茶饮料对体育运动员运动功能的影响[J].福建茶业,2017,39(12):394.

[38][40]胡春梅,何华敏.能量饮料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12):1788-1791.

[39][47]王琛琛,王巍巍,郑雨虹,等.南京市三年级小学生含糖饮料知识知晓及饮用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6):845-849.

[42]马冠生,郑梦琪.迫切需要控制儿童含糖饮料消费[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5):641-643.

[44]徐洪吕,伍晓艳,陶舒曼,等.大学生饮料消费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6-20.

[45]百事公司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报告[EB/OL].(2017-09-01)[2022-06-18].https://www.pepsico.com.cn/downloads/pdfs/report_cn_201709.pdf.

[51]KIM J S, KIM K, SEO Y. Associations between Korean adolescents energy drink consumpt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J].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2017(02):1-24.

[52]PEACOCK A, BRUNO R. Young adults who mix alcohol with energy drinks: typology of risk taking behaviour[J]. Addictive Behaviors,2015,45(6):252-258.

[56]丁彩翠,郭海军,宫伟彦,等.我国四城市中小学生饮料消费种类及家长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2):193-196.

[59]翟鳳英,孔灵芝,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等.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J].营养学报,2008,30(2):123-124.

[60]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中国饮料行业健康行动宣言[EB/OL].(2016-04-14)[2022-02-12].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2016-04/14/content_24545517.htm.

[61]BOYLAND E, TATLOW GOLDEN M. Exposure, power and impact of food marketing on children: evidence supports strong restric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Risk Regulation,2017,8(2):224-236.

[62]王宏亮,甘倩,張倩.控制儿童青少年含糖饮料消费国际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3):471-475.

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Knowledge on Children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the Moderation of Parent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LV Xiao, HU Chunmei

(Laboratory of Emotion and Mental Health, Chongq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arent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knowledge and consumption and preschool children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the study took 4450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eschool children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rate is increasing. Parent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knowledge negatively predicts childrens beverage consumption while parent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positively does. Parent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inhibit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parent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knowledge on childrens beverage consumption. The government, society, kindergartens and families should take coordinate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s potential harm on health, improve the level of parent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 knowledge, set examples for children not to drink beverage, and urge children to develop the good habit of not drinking beverage at all.

Key words: sugar sweetened beverages, knowledge about food, consumption of food, eating habits

猜你喜欢
饮食习惯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七种饮食习惯让大脑老得慢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贫血儿童家庭饮食结构及不良饮食习惯调查分析
远离七种不良饮食习惯
戒除糖瘾先改饮食习惯
6种“败性”饮食习惯
孩子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和遗传基因有关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易致乳癌吗?
西藏藏医学院大学生饮食习惯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