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强迫式礼貌”对孩子的伤害

2022-05-30 10:48吕惠娟
师道 2022年10期
关键词:面子中国式礼貌

吕惠娟

一、导语

与人交往顺畅,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在言谈举止方面,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定策略或措施,以期维护或增加交际双方的和睦关系,“礼貌”是为实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策略之一。其作为人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各个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既被视为一种社会规约,也被视为一种取悦他人的公关手段。简单而言,使用礼貌就是为了“留面子”,即个人意欲为自身争取公共的自我形象。于西方文化而言,礼貌是有自主权的选择行为,是为自己“留面子”而塑造自我形象;于中国文化而言,礼貌是迎合公众认可,为他人“留面子”而打造公共的形象。如此差异明显的中西“礼貌”理解,自然会引发我们对“中国式礼貌”的批判性思考:如何避免“中国式礼貌”蜕变为“言不由衷的迫式礼”?

笔者认为,中国式礼貌由来已久,秉承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畏天之命”,故国人形成中庸求和、世故谨慎、明哲保身的處世之道。在群己关系上,看重群体眼光,强调个体对群体的服从关系,因而在群己交往中,往往显现谦虚知礼、卑己尊人的姿态。因此,“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或许是“中国式礼貌”今天被人诟病的弊端所在。

毋庸置疑,中国式礼貌在群己关系稳定、公共形象树立上,起到了无可非议的作用,让中国不失“礼仪之邦”的称号。可于己而言,却仿如有一副被动的“道德枷锁”套住自身,使得个人为赢得公众目光、迎合社会期待、维持群己和谐,而不得不牺牲自身某些“特性”或“权利”。成年人在用礼上有自觉性,能应环境、人事有所选择,可儿童呢?在对周围人、事、物尚未熟悉的情境下,对礼貌使用尚未熟练的情况下,儿童往往听从长辈(尤其父母)的“指令”,可指令下的礼貌却很可能成为“伤孩心”的“迫式礼”,于成长无益。

二、迫式礼,伤孩心

中国历来重“礼”,主张“礼之用,和为贯”,以“礼”维“和”,即是以礼貌言行维持和谐群己关系,也是“给自己长脸”。“脸”(面子)于国人而言,是声望、地位,是因他人、社会对自身评价而得的,如俗语所说“架子是自己丢的,面子是别人给的”。为此,在国人眼中,与他人交往,立社会之中,往往追求“赏脸”,尽量避免“丢脸”。因而,“礼”理所当然地成为群己交际的调和剂,当要实现某些或许会损害和谐群己局面的言行时,为给自身“长面子”,给对方“留面子”,借用“礼”这一公关策略,实属常态。但成年人在阅历浸润下尚且对这一常态化手段难以运用自如,更何况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使用礼貌时,其中暗藏的弯弯绕绕,实在难以匹配未成年人简单直接甚至单纯无邪的思维。未成年人往往会依长辈之意行事,如此一来,在某些用礼情境,长辈为维持和谐群己关系,就很可能会间接伤害孩子的心。

第一,强迫谦让,自我身份的厌弃。

《孔融让梨》这一传世佳话,每每谈起,总为人津津乐道,不单称赞孔融的天资聪颖,更称颂孔融年纪虽小却知礼节。一句“我小儿,法当取小者”,又一句“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把中华传统美德“谦让”诠释得淋漓尽致、明明白白,故成为家庭之内、学校之中的教育榜样。

所谓谦让,是指谦虚地礼让或退让,是中国式礼貌的典型代表。毫无疑问,孔融“尊老爱幼”的谦让之礼着实令人钦佩,确实值得学习的,不在于他懂礼,而在于他行礼,而此“行”出自内心,完全自发,正如故事所言“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这就是谦让之礼的本意。

可在我们以礼说教的生活场景中,谦让之礼却简言之为“大让小”,用“强迫谦让”营造所谓的和谐氛围,此种情况在孩子当中尤为常见:小孩相处简单直接,争玩具、抢零食等琐碎小事常被宝爸宝妈诟病,每每遇此事,一句“你大些,理应让小的”,借此教孩子谦让,却不知这一所谓“中国式礼貌”换来的,是大孩的不情不愿,小孩的洋洋得意。如此一来,在孩子简单的思维中只看到自己被迫“礼让”的结果,谦让之礼的本意就此被曲解,强迫谦让这一举动也因此被唾弃。甚至被强迫谦让的孩子会萌发“凭什么要让,我讨厌当大的”的想法,这是孩子对自我身份的厌弃,因个人的不好经历对自我认同感的贬低。这也许是孩子心理缺陷浮现的预兆,会对孩子个人行为有所影响,或不听劝告、或内心自卑等心理状况随即而出。

第二迫,逼迫展示,恐慌心态的埋藏。

“晒娃”“炫娃”早已是各大社交平台、交际场合的高频动词,在一个个展示舞台上,孩子向周边传播自身习得的功绩,于己而言是成长的见证,实属好事一桩。可展示一旦与面子挂钩,成为家长炫耀的资本,大人茶余饭后的娱乐,长辈脸上贴金的法宝,这一人前展示的中国式礼貌就会彻底变味。当孩子出现犹豫神态、扭捏姿态而遭到成人撂脸色时,实则是孩子被“逼迫展示”。这“逼迫”充斥着成人满满的欲望,使得这些孩子在天真单纯的情况下被迫早早进入成人的“面子世界”,被迫跟着成人用所谓的“中国式礼貌”周旋于各式各样的社交平台、交际场合,这于成人而言司空见惯,于孩子而言,却有负面影响。

因为逼迫展示冲撞了孩子的未成熟状态,正如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所言,“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不断生长,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不生长的区别,而是各有适合不同情况的不同的生长方式,儿童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以孩子展示才艺这一成人眼中的“中国式礼貌”作为应酬的手段,使得原本涉世未深的孩子显得更加手足无措,一边顶着众人观望的眼光,一边顶着家长投来的目光,“晕台”情况常有出现,这可能在孩子心里埋藏一颗恐慌的种子,使得原本天真活泼的孩子因逼迫的压力而有“社恐”的态势出现,于孩子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三迫,被迫比较,自我信心的下降。

“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网络用语既有调侃之味,调侃自身与“他们”千差万别,调侃自身对“优秀”望尘莫及;也有嘲讽之意,嘲讽父母对孩子“吹毛求疵”,嘲讽父母与孩子存有“信任危机”。这一口头禅是中国父母特有的“谦虚之礼”,是各大宝爸宝妈交往场合的高频词汇。在父母看来,这种“卑己尊人”的圆融话语是筑牢群己关系不可或缺的客套策略,通过“贬低自家娃,抬高别家娃”给他人“留面子”,取悦他人之余,也能为自己树立“谦虚有礼”这一美好公共形象,于父母、于他人甚至于交往局面而言,均有益处。

可在“自家娃”看来,这样口说无凭的“被迫比较”实在刺耳,听者无心,就当父母说说而已,自己听听也罢;若听者有心,无形之中会成为伤害自尊心的一根刺,让孩子打从内心觉得自己不如他人,致使孩子自信心下降。皆因“比较”之下“必定有高低”,任哪一位孩子都不会自认“低人一等”。可“被迫比较”呢?思维简单的孩子尚且不明白这是父母周旋交际场合、应对他人言行的權宜之计,只听到父母眼中“差劲的自己”,自信心瞬间便随之被削弱。而且,若父母还没察觉孩子内心感受,顾全孩子人前面子,长此以往,会成为引爆父母与孩子信任危机的定时炸弹,致使亲子关系恶劣。

三、适度礼,安孩心

“礼多人不怪”一直是中国式礼貌的风向指标,正如其出处,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所言,“横竖‘礼多人不怪,多作两个揖算得什么!”当然,就“行礼”而言,约束自身行为举止,“礼多”无可厚非。可就“言礼”来论,过多的言语之礼会适得其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强迫谦让”“逼迫展示”“被迫比较”,往往因成人言语之礼过多而引起孩子的不适。所以,父母对孩子言传中国式礼貌时,得注意“言礼话术”的把握,如:用“分享为乐”的小故事引导孩子“自主谦让”;用“陪伴左右”的亲子表演鼓励孩子“大胆展示”;用“先扬后抑”的实例告知孩子“比较之差”。如此“尊己尊人”的“适度礼”才能“安孩心”。

四、结语

关于中国式礼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中有对古代等级礼的继承,故被称“卑己尊人的中国式礼貌”,但也有传承礼仪之态的规范教育,故也被沿用至今。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于中国式礼貌的认知,理应跟随时代精神、社会现实、文化价值、风尚趣味等有所取舍。尤其在当下的礼貌教育中,成人言传身教下定要有所引导,让孩子体悟尊己尊人的用礼之道。“中国式礼貌”的学问博大精深,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仅仅以笔者个人阅历而言,简论在我看来会伤害孩子的“迫式礼”,以此提醒成人以及自身,不应“因面子用礼”。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达震鑫. 从“随便”一词看中国人的礼貌和面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6).

【3】赵峰艳. 从语用学角度浅谈中国人的“言不由衷”[J].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陶纯然. 当心这5种“中国式礼貌”伤害孩子[J]. 民生参考,2018(3).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石龙镇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面子中国式礼貌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面子
中国式失败
暗恋是一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