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2022-05-30 13:05张珲珂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完工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史观形成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他们关于利益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阐释文本。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个人”需求出发,重点论述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造成二者对立的根源以及消灭利益抵牾、实现利益和谐的途径等,探析这些利益观点有利于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利益观,揭示资本主义国家的逐利本质,指导当前我国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利益;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的方法,对费尔巴哈、施蒂纳等人的片面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和观点贯穿这一批判的过程,对利益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们从现实出发,主张“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1 ]。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以其新历史观为指导,对利益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理解,阐明了利益冲突的根源,即分工和私有制,要想消灭此冲突和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关键,从而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当竞争,消除利益异化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现实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逻辑出发点,对于其利益思想亦如此。马克思在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实践活动中的“人”的观点,在现实活动中研究人的发展问题,在社会交往关系中剖析人的本质问题。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

现实的个人是自然与社会属性的集合体,他的存在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在社会的范围之内,由社会因素构成,并且这一社会因素尤其体现他的本质。个人的现实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必须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为支撑,才能生存、繁衍和发展,而这些条件必须是自己去努力劳动才能获得,仅凭自然界现有的物质难以满足变化着的需求,也难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这一层面上是合理且积极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利益实质的认识

共同利益以社会共同活动为基础,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关系。而在阶级社会里,单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利益,二者之间有矛盾甚至对立的冲突,规模越是庞大的公共组织机构,凸显出的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就越剧烈。共同利益是“观念”与“现实关系”的集合,“不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这是马克思对共同利益本质的揭露。人们之间的相互倚靠,使得共同利益在这种关系中产生,但又不依赖于关系中的个体而存在。这种利益具有普遍性和联系性。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依赖和联系,特别是反映在社会分工出现之后,由于发展的分工,在生产与消费领域,个人与他人之间产生了某些差别,因而对于商品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个人生产的物质难以再满足自己及家庭的物质生活需要,于是对他人生产的商品产生了需求,他的生活也依赖于他人而存在,形成了自己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在其交换商品的过程中,因为需求的满足而使得彼此之间的利益也得以实现。

(二)马克思对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辩证认识

首先,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对立的。这种对立体现在共同利益的独立性存在。因为违背个人的意愿使得个人利益不再是个人的需求体现,而发展成为了共同利益,但这种共同利益不受个人的行为约束和思想制约,是一种独立的存在,既不依赖于个人也不被共同体内联系着的人们所决定。其次,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统一的。它们表面对立,却又都是人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于社会共同体来说,这两种利益都是与他们切实相关的、真实存在的利益,缺一不可,两种利益的共同发展都是人在社会中进行交往、生活的意义,不能仅追求个人利益,甚至践踏共同利益来达到私人利益的实现。人在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过程中,离开二者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自身,二者共同构成了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个人与共同体总是密不可分,共同利益仍是个体实现自身的手段。共同利益以社会共同活动为基础,是社会成员之间联系纽带的体现,维护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维护个人利益,是保护和尊重个体及个体需要的体现。因此,个人利益的满足与共同利益的实现具有一致性。

二、關于利益抵牾的根源——分工和私有制

人类为了社会历史,就得有能力存活下去。要想生存,首先要靠衣食住行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利益需求、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人们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使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得以实现,需求的不断丰富,社会分工也由简单化朝着精细化发展。“随着分工的发展就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1 ],这也足见分工是影响利益冲突产生的重要因素。生产的进步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必然联合”又因为个人的“相互分离”而成为“异己的联系”,利益关系紧张。也就是说,生产力决定利益格局。

伴随劳动分工发展起来的还有私有制,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与不断进行着的社会分工息息相关。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分工是在“物质”与“精神”两种劳动割裂之时产生,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物质活动、享受活动、劳动领域、思想领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由不同的个人角色承担。分工越发展,资本不断积累,私有制也普遍发展起来。个人总是有意识地去追求符合自己需求、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对他人利益和与自身利益不一致的共同利益持“仇恨”态度,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差异性经常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在生存、交换、消费、分配的过程中,分工和私有制不能立刻消除,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致使各种利益冲突持续存在。这种冲突又是很难消解并总是处于紧张状态的,于是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利益矛盾的长期存在也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三、关于消灭利益抵牾的路径——大力发展生产力

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需要运用实际的方式。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一定条件即在现实生活中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消灭分工,从而消灭利益矛盾。消除这种异化的现实条件是建立在巨大的发展生产力之上的,这是充要条件。经济基础的地位和效用表明: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相当发达的水平时,丰富的物质资料会使得社会的恶性及不正当竞争没有存在的必要,得以消亡。社会发展至此种程度,即生产力极度丰富和世界交往联系密切,共产主义社会的构建才会成为一种可能,共产主义才会摆脱地域性的存在,消灭现存状况。这时候,阶级统治与阶级权力不复存在,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也就没有了认定为普遍利益的必要。

消灭利益矛盾除了需要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因素,还需要“反抗旧社会的个别条件” [ 1 ],即掌握生产力的无产者,所有阶级的统治和阶级本身才能被摧毁。因为他们的任务就在于推翻现存的关系,通过实际革命使人及社会利益关系健康。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是虚假的、片面的、异化的人,目的不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每个人对利益的疯狂追求是一种病态的表现,资本家只一味的追求利润,不断对工人进行剥削,循环往复,工人为社会发展贡献,却享受不到社会利益的分配。在他们看来,资本家给他们了“幸福”,但实际那双看不见的手把灾难却分配给了他们。实际中的异化难以快速消除,而无产革命群众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在拥有一定的生产力和阶级基础的前提下,无产阶级会利用这一现实基础,以彻底的革命意识推翻资产阶级旧生产本身,推翻束缚着利益关系的旧所有制,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演进至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再存在异化,人活得更加像人,地域性的个体也被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具有普遍经验的个体所取代,人们重新获取自由支配与自己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获得全面生产的創造能力。分工和私有制消灭后,它们引起的利益矛盾消解,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达到真正统一,利益关系停止分化,实现融合发展,国家也荡然无存,这一伟大阶级也将完成使命,一定阶级的统治造成的思想假象也会随之消逝。如果不具备这些物质因素及革命群众,实际的发展将不存在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个人”为起点,系统地阐述了其利益思想。特别是深入探究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剖析了利益异化,指出造成利益矛盾的根源是分工和私有制,并在此基础上认为生产力与掌握生产力的无产者是消灭分工和私有制、消除利益矛盾的必要条件,指出了人类步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利益统一的目标。相互依赖、彼此联系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终将是世界性历史,个人也是世界历史性的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当代延续,是对中国及世界人民利益的切实关注。我们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的指导下,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义利观思想,妥善处理“大”利益与“小”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利益关系和谐,进而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张珲珂,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