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2022-05-30 16:24赵玉渊
求学·文科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荣格被试者星座

赵玉渊

近期,MBTI风靡起来,成为年轻人新的社交方式,没看过MBTI相关的你可能要质疑下自己是不是落后了。那这个测试靠不靠谱呢?我们的性格真的由4个字母决定吗?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一话题。

MBTI即迈尔斯-布里格斯个性分析指标,一种性格测试工具,也是一种人格理论,共划分为16个人格。主要应用于了解受测者的处事风格、特点、 职业适应性、潜质等,从而为其提供合理的工作及人际决策建议(测试题目可在网络上搜索)。

四个维度判断人格类型:

外向(E)和内向(I),它对应我们的直观对外表现;

感觉(S)和直觉(N),它对应我们自然留意的信息类型;

思考(T)和情感(F),它主导我们如何做决定;

判断(J)和知觉(P),它影响着我们做事情的方式。

一、为什么年轻人喜欢MBTI?

青少年本身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就导致其迫切地需要自我认同感,MBTI作为新晋的“流量密码”,本身就自带话题,容易激发人们的交流和分享欲,还可以在团建破冰阶段提供社交话题、拉近关系,有时甚至能激发出一些真知灼见。大家在一起热烈讨论时的融洽氛围还能缓解学习与工作带来的压力。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大都是独生子女,且学业压力也远远大于我们的父母辈,如此一来,用来社交的时间就被压缩。加之不少人被祖父母带大,老一辈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低,话题来源比较单一,被其抚养大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时往往谈资较少,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出击的勇气。MBTI则能帮助这类人打开话题。

当代年轻人在确定自己的价值感的过程中,常会感到迷茫和无力,这时借助人格分类的外在框架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意义就成为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方法。通过MBTI,年轻人可以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标签。贴上标签后,就方便迅速找到同类,分享经历,瞬间找到了组织,心便有了归属,有了安全感——“原来这个样子的人不止我一个”。年轻人内心压抑着的情绪被一个无成本的测试“有理有据”地化解掉了,他们能不喜欢吗?任何一样事物,一旦被大量需要,想不火都难。

以前,中学生中流行十二星座性格测试,把人的性格、智力与星座联系在一起。常会有一群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们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这些,各大出版社还推出了一系列与星座有关的书籍,有些综艺节目还煞有介事地请来了“星座专家”为大家分析。研究星座成为年轻人中的一种潮流。其实,中国的孩子们从小深受唯物主义教育,熟悉马克思主义,他们不一定真的相信这些,但参与其中让他们得到了快乐、拥有了伙伴、有了心灵的寄托。至于占星术到底有几分可信,也就没有人想去较真了。

而MBTI的编制者的理论基础是卡尔·荣格的性格类型学说巨作《心理类型》。卡尔·荣格是谁?他和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一样,都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他的学术地位无人撼动。这就让MBTI与占星术相比,多了一件名为“科学”的外衣。虽然卡尔·荣格本人明确表示自己在《心理类型》中对性格类型的解说只是基于观察归纳,并无实际数据支持,也公开质疑过MBTI的可靠性,但这并不妨碍外界对其理论来源的大肆宣传。这使得普通大众想当然地认为MBTI是心理学家发明的,是有权威性的,这一认知进一步加深了年轻人对MBTI的信赖。

这几年MBTI比较火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很多人把它和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在一起,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受到人们重视以后,MBTI也跟着就火了起来。

二、MBTI的可取之处与主要缺陷

MBTI经过长期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使其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依据,这是不能否认的。且它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在整个国际上的应用都比较广泛,不少企业会用它去了解新入职的员工。

如果单纯从心理学量表的角度来审视,MBTI信效度比较低,专业性不够强,可替代性比较大。但是它能火起来并受年轻人欢迎,更多的还是它在结果的呈现形式上比较吸引人,作为一个吸引年轻人去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性格兴趣与新高考选科、毕业择业关系的突破口,还是比较有价值的。

但是MBTI也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首先就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它是没有一道测谎题目的,这样的一个量表是完全靠被试者的自觉性来作答的,所以不排除被试者会下意识地为了得到社会赞许去答题,也就是说,测试本身无法百分百地确保被试者的坦诚。加之不少人的得分都在临界点上,这就需要进行第二次测试,各种内因与外因加起来,会导致部分被试者在第二次测试中被列入另一个类型。

而且,即使被试者做题时完全遵从了本心,他也可能在得到结果后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期待效应”)。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给自己贴个标签是一种很好的积极暗示,这个标签会在潜意识里指导我们,让我们按照测试的结果去实现自我。比如,某人测出来是企业家型人格(ESTP),他就有可能因此获得激励,开始尝试创业,最后也许真的在创业方面有了很大的成就,这就是MBTI的可取之处。但同时,由于MBTI所提供的解释文本永远偏重于积极的解释(甚至夸大效果),这固然有利于发现和发觉个体的潜力,但同时也掩盖了可能的缺陷与不足,限制了个体的其他发展可能。

三、持科学态度,用发展性眼光看待MBTI

年轻的朋友们,如果你是一个MBTI粉,请你了解以下几点:

1.性格与气质是有区别的

MBTI是以上卡尔·荣格的性格类型学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人的性格和气质是有区别的。气质是一种先天性的,其后天的变化不会很大,而性格类型会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改变,导致测评结果可能存在真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两种不同的情况。

比如说一个性格内倾性的同学,他为了更好地参与社团活动,即为了适应环境,他可能也会在某一个时间段把自己变成一个外倾性的人(或者说让别人觉得他属于外倾性的人);还比方说大家熟悉的周星驰,他在电影中的角色明显是属于外倾性,但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孤僻的人。

所以年轻人,尤其是高中生在使用MBTI时需要想清楚:环境的改变会促使认知的改变,自己的性格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同一个人的MBTI的测评结果,也许是在不断变化的。

2.宜采取多种测评相结合的方式

仅仅用MBTI这样一个简单的性格测试来判断自己的职业方向,肯定是不够慎重的。我们不能拿一个测评的结果来框定自己,尤其是对于高中生,做职业生涯的评价和推荐时,一定要把几个测评结合在一起,相互打通来看。首先要了解的是霍兰德的兴趣理论,然后才是MBTI,还有多元智能体系。把这些测试的结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再结合五大人格,探讨其中的共性和关联性,这样才能做出一个相对科学的判断。

3.重視引导语

约翰·霍兰德说过,虽然我们做了几十年的研究,但预测个人职业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却是询问这个人自己想做什么。

每位老师在给学生做职业测评表之前,都会给出类似于上文那句的引导语,同学们要认真琢磨这一句话的重要性。职业测试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帮助你探索自己的工具,目的是让你认识自己、调节自己,但并不能决定你是谁,更不能规定你要从事给定范围内的职业类型。你喜欢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由你自己决定。

4.以自我塑造为前提

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其实是多元的、丰富的。只有以多元的、丰富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才会变得更有韧性。比方说《我不是药神》电影里的主人公,他一开始是一个自私自利且没有责任感的小人物,但他在受到一系列的外部影响后,却变成了一个拥有大爱的人。所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可以改变的。

MBTI的科学之处,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去自我探索的切入点,促使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自己,诱发我们对自我的思考,但我们没有必要为此把自己定型。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测试的结果,而是测试的过程,我们应把这个过程当作一个了解自我且能帮助自我与外界建立互动的方式。

人格不是稳定不变的,我们不只有“固有性格”还有“自由人格”,自由改变人格,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能力。每个人都要学会掌控性格,提高对不同场合的适应力,让性格成为工作和生活的助力。想要了解自我,不能总是问自己“我属于什么人格类型”,而应问自己“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猜你喜欢
荣格被试者星座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12星座之我爱洗澡
荣格 厚积薄发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