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材中国文化主题内容研究

2022-05-30 20:44郑志恋倪叶帆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范畴语境

郑志恋 倪叶帆

摘      要

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主题内容的适切性对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主题的分类,结合韦伯模式,对现行四套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初中英语教材(共22册)中国文化主题内容特征进行探究。总体上发现四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中国文化语境范畴存在基本一致性,四套教材在主题类型上具有较高相似性,主题内容与学生的“内心、知识与未来”三个世界关系较密切。针对主题意义的深度学习,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育人,为未来的教材编写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 键 词 初中英语  英语教材  文化主题  内容特征  英语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

引用格式 郑志恋,倪叶帆.初中英语教材中国文化主题内容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28):53-57.

随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出,广大学者和教师对于主题语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22年,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主题语境”的表述更换为“主题”,进一步传达了对于主题的重视。《新课标》指出,“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1],将中国文化置于主题当中进行研究具有可行性。但是随着外语教学的不断推进,本土文化的失语现象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探究初中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笔者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三大语境范畴,选用2012年前后出版的目前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四套教材(北师大版、人教版、外研版和译林版),研究初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载体,四套教材依据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所编写,能够反映初中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主题内容的主要特征。基于主题内容探究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建构多元文化视角,提升学生对于主题的思想性理解[2]。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文化主题分析

对于文化主题的分类,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Byram在教材文化内容评价模式中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框架,该框架包含八个主题——社会身份与社会群体、信念与行为、社会互动、社会化与生活圈、社会与政治体制、文化定势与国家认同、国家历史及国家地理[3]。张虹和于睿在Byram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进行了分类,归纳为3个三级编码——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24个二级编码和72个一级编码[4]。

延续《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新课标》将语境范畴分为三类: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其中人与自我涉及“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两个主题群下的9项子主题内容;人与社会涉及“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四个主题群下的15项子主题内容;人与自然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宇宙探索”四个主题群下的5项子主题内容。笔者采用的分析框架参考了以上分类维度,且所有主题都包含中外文化的范畴。

二、四套教材文化主题内容的维度分析

本研究以《新课标》为依据,分析中国文化在各项语境范畴、主题群及子主题内容中的分布及占比,研究对象为初中北师大版、人教版、外研版以及译林版四套教材。

1.人与自我范畴分析

通过对四套教材人与自我范畴的分析发现,中国文化在人与自我范畴中的体现相对较少,共7处(其中北师大版5处,涉及学校运动会、残疾人刘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中文名与英文名、运动员健康的饮食文化和成人礼等话题;人教版1处,为社团文化;外研版1处,为姓与名),话题主要来源于各版本的七年级,不仅能够提醒学生协调身心发展,锤炼坚强的意志,积极适应学校生活;还能提醒教师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2.人与社会范畴分析

笔者首先对四套教材中人与社会范畴进行汇总整理(见表1),然后逐套教材進行更为细节的分析。

通过表1可以发现,四套教材对人与社会范畴的具体内容呈现如下:

(1)北师大版教材在人与社会主题中更侧重于“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27处中共13处涉及),其中对于“对世界、国家、人民和社会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人物”(13处中共6处涉及,包括王选、刘洋、姚明、榜样人物等话题)、“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习俗与文化景观、节假日与庆祝活动”子主题更为关注(13处中共5处涉及,包括五一劳模精神、新年、端午、中秋、中国式圣诞节等话题)。所涵盖的中国文化从过去到未来,较为丰富,包括文学(如对《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中重要人物的介绍)、建筑(如提及高街和王府井大街)、体育(如北京奥运会和奥林匹克文化),也涉及中国先进的科技——航天发展及航天精神。

(2)人教版教材更注重于“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23处中共10处涉及),其中对于“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习俗与文化景观、节假日与庆祝活动”子主题更为关注(10处中共9处涉及)。不仅关注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和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等),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剪纸、孔明灯等)也有所介绍。在“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中展示了志愿者文化、团队文化以及地域和乡村变迁等话题,在“文学、艺术与体育”主题群中展示了中国达人秀、功夫熊猫、中国民俗音乐以及篮球文化等话题,在“科学与技术”主题群中展示了机器人以及中国制造的力量。

(3)外研版教材侧重于“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两个主题群(21处中共19处涉及),其中对于“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语言与文化”(10处中共4处涉及,包括中西方见面礼仪、社交文化及餐桌文化等话题)、“对世界、国家、人民和社会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子主题更为关注(9处中共5处涉及,包括冼星海、鲁迅、邓亚萍、孔子等话题)。

(4)译林版教材更注重于“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20处中共10处涉及),其中对于“对世界、国家、人民和社会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尤为关注(10处中共5处涉及,包括诸子百家、姚明、谭盾、成龙、袁隆平等)。此外还介绍了许多中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中国结、剪纸、北京故宫、中国象棋、风筝和十二生肖文化等等。

3.人与自然范畴分析

笔者首先呈现四套教材中人与自然范畴汇总表(见表2),进而通过呈现四套教材在人与自然范畴下的细节内容,分析每套教材所侧重的子主题内容。

从表2中可以发现,初中北师大版对于人与自然主题的涉及最少(4处),其余三套教材对于人与自然主题的文化呈现(人教版、外研版和译林版分别是8处、8处和10处)相对较为丰富,主要侧重“自然生态”主题群。

为了让读者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笔者汇总了四套教材的三大语境范畴总图(如图1),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分析做准备。

笔者根据四套教材在各个语境范畴及具体内容中的呈现次数,使用SPSS软件对四套教材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其中表中出现的“个案数”为“三大语境范畴所涵盖的内容要求的数量”。根据表3,可以发现北师大版和外研版的标准差和方差较小(标准差分别为1.554和1.528,方差分别为2.414和2.333),说明其在各个主题中的分布数量并无较大差异,也说明其涉及的语境范畴最广,与上述的发现相符合。

三、四套教材文化主题内容的特征分析

笔者借鉴韦伯模式中判断一致性的四个维度(知识深度一致性、知识种类一致性、知识广度一致性及知识分布平衡一致性),从课标与教材的一致性、四套教材之间的相似性及教材与学生的相关性三个方面进行主题内容的特征分析。

1.教材与课标的一致性

结合上述主题内容的呈现以及韦伯模式的相关内容,从语境范畴层面展开分析。语境范畴的一致性,旨在探寻四套教材中涵盖的语境范畴是否与《新课标》中所给出的语境范畴存在一致性(课标中呈现了9类人与自我范畴下的子主题、15类人与社会范畴下的子主题和5类人与自然范畴下的子主题)。笔者通过独立样本t檢验(见表4,其中P值均>0.05),检验不显著,表明四套教材与《新课标》中所呈现的语境范畴在总体上无显著差异,并通过P值的大小进一步印证,四套教材与新课标中的语境范畴存在基本一致性。

2.四套教材之间的相似性

四套教材之间主题类型的相似性,旨在探寻四套教材与《新课标》所规定的子主题下呈现的主题类型的数量是否存在相似性。笔者通过单因素ANOVA检验,首先经过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为0.805)满足了方差齐性,可继续进行分析;其次进行LSD多重比较(见表5),发现四套教材之间P值均>0.05,检验不显著,表明四套教材在子主题下呈现的话题种类的数量上无显著差异,并通过P值的大小进一步印证,四套教材在主题类型上存在较高相似性。

3.教材与学生的相关性

龚亚夫总结出中国学生具有共同的“三个世界”——“内心世界”“知识世界”以及“未来世界”,一套好的教材要能够与学生的“三个世界”相关联,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5]。笔者通过上述四套教材中国文化主题内容的整理,发现与学生的“三个世界”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首先,内心世界涉及思想的交流,涉及对于人生的思考。比如人教版在九年级全一册的第二单元中围绕中国传统节日这条线展开学习,在Section A中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在Section B中介绍了西方的圣诞节,将中国节日与西方节日进行了文化的对比阅读,这使得学生能够在中外文化碰撞当中理智地看待中西方节日文化,思考一些当下的热点问题;外研版在八年级上册模块6中以“濒临动物”为模块标题,希望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体会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并能够制定计划付诸于生活的一点一滴。

其次,知识世界涉及通过英语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学习认知方法、思维方法等等。比如北师大版在九年级全一册的第四单元中以“太空”为单元主题,介绍了与航天领域相关的知识(包括世界航天日、神州系列和航天精神等),这对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各套教材在进行阅读文本的阅读时,会在文本之前放置阅读技巧的小提示(包括做笔记、提炼文章中心思想等),这样的设计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更能够提升学生在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方面的能力。

最后,未来世界涉及学生将来可能遇到的情况,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学习英语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比如译林版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肖,围绕十二生肖、生肖与人格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基本词汇,并在最后通过“说”将十二生肖进行输出。译林版关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主题,且选取的内容均是学生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学生对于它们是不是中国文化遗产模棱两可的话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大量的输入之后安排“说”的环节将中国文化进行必要的输出,能够丰富学生的未来世界,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心智。

四、教学建议

1.给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1)涉及文化主题及内容应兼顾广度和深度

各版教材呈现丰富主题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有所突出和侧重,让学生感受到多元主题的中国文化。当然,关注主题广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主题的深度,即每个主题之下的中国文化内容也应该是多元且丰富的。比如在“人与社会”范畴中的“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习俗与文化景观、节假日与庆祝活动”子主题中,教材应尽可能地涉及“四大传统节日”“不同民族”等元素,可以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阅读材料、听说形式、练习形式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该设计的意图。

(2)适当拓展相关的学习资源

方涵和张建琼提出,文化意识由多元性文化知识、发展性文化能力和审辩性文化思维,其中发展性文化能力重视学生文化能力的改进与拓展[6]。教材编写者需要有意识地在每个中国文化点后加入一定的拓展知识,可以是阅读文本,也可以是思考题,或者是拓展链接。比如,当教材呈现了一篇有关“端午节”的阅读文本时,可以适当拓展一篇与端午节有关的阅读文本。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编者可以呈现相关问题的回答以及更详细的资源(网址或视频链接等),以满足不同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2.给教师的建议

(1)关注中外文化异同

研究四套教材,笔者发现较少的地方出现了中外文化对比,大部分地方的文化都是单独呈现的,教师应在教学时有意加入中外文化对比元素。比如,当涉及以“春节”为话题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西方圣诞节进行对比,通过提供有关圣诞节的文本进行阅读;进行小组搜集资料、呈現成果;反思讨论,挖掘其中隐藏的价值观;输出运用,通过写作深化理解。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2)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商”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教材中展现出了多元的主题和话题,且能够按照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层层递进。但是此类过程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学生,由此便产生下列问题:这些话题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吗?这样的递进关系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吗?龚亚夫归纳了Breen所提出的“协商”,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协商,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在内容大纲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且教师在教材统一的情况下,应与学生共同设计“核心大纲”和“扩展大纲”,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7]。

综上所述,本文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发,基于语境范畴,对四套教材中中国文化主题内容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四套教材与课标的语境范畴具有基本一致性;四套教材之间在主题的类型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四套教材与学生的“内心、知识与未来”三个世界存在相关性。针对以上结果,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化主题及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并为教师和学生进行适当拓展;教师在教学时,应多关注中外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注重与学生的“协商”,共同设计教学大纲和具体内容。对于中国文化主题内容的研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主题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心世界、知识世界和未来世界,凸显主题的思想性教育和主题的育人功能,进而可以对未来中国文化的教学、传播以及对未来教材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12.

[2] 金虹.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77-82.

[3] Byram,M.1993.Introduction[A].In M.Byram(Ed.).Germany:Its Representation in Textbooks for Teaching German in Great Britain[C].Frankfurt:Verlag Moritz Diesterweg. 9-12.

[4] 张虹,于睿.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03):42-48.

[5][7] 龚亚夫.英语教育新论:多元目标英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4-143.

[6] 方涵,张建琼.英语学科文化意识的价值、构成与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1(01):43-46.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范畴语境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初高中英语教材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建议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护理英语教材编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