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出口高速增长的喜与忧

2022-05-30 10:48
产城 2022年9期
关键词:汽车出口汽车品牌新能源

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汽车产业重构的变革。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出口达到201.5万辆,相比10年前翻了一番,同时出口量仅次于日本与德国,稳居全球第三。紧接着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其中,乘用车出口94.5万辆,同比增长49.7%;商用车出口27.4万辆,同比增长38.8%。另外,新能源汽车共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占汽车出口总量的16.6%。7月数据继续增长,汽车出口29万辆,出口量环比增长16.5%,同比增长67%。其中,乘用车出口24.2万辆,环比增长22%,同比增长73.1%;商用车出口4.9万辆,环比下降5.1%,同比增长42.2%。新能源汽车出口5.4万辆,环比增长89.9%,同比增长37.6%,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尽管数据增长很快,但喜报背后也有隐忧,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中国汽车出口的高速增长?

中国汽车品牌逐鹿海外

在上海滚装码头上,一排白色的汽车在咸咸的海风中,身披红花,整装待发。这100台赛力斯3是准备发往西班牙的电动车。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7月,中国汽车企业出口150.9万辆,同比增长50.6%,全年出口将有望超过240万辆,符合年初预期。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118.6万辆,同比增长54%;商用车出口32.3万辆,同比增长39.2%。

赛力斯集团DFSK和SERES汽车品牌从2005年开始批量出口,已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累计出口汽车达到40万辆。主力出口车型有商用车型K系、C系微卡及微客,乘用车型风光580、风光ix5、风光560,新能源车型SERES3、EC31、EC35等。

长安汽车海外业务相关负责人透露,长安汽车自1991年开始走出国门,发展总体向好。截至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累计出口超过60万辆,已经进入海外超过70个国家,成功跻身中国汽车出口第一阵营,并形成了多个万辆级核心市场,包括中东、北非、中南美、东南亚、独联体等重要经济体和市场区域,其中在沙特、巴基斯坦等多个市场,长安汽车销量位居中国品牌第一。

国产汽车品牌在海外做得如火如荼。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多认可。同时企业也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当前出口亮点,一些汽车已经成功进入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欧洲多个国家加速汽车电动化、欧洲新能源车市场需求强劲,而供给因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出现不稳定时,中国的新能源车供给若能保持稳定,则具备一定的出口优势。由于在本土市场的快速发展和迭代,中国自主品牌电动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有明显提升。仅从汽车市场来看,中国汽车出口占整体产量的比例不到10%,存在不小的上升空间。

新能源车助力国产品牌走向高端

中国由于新能源车产业配套完备,从中国出口海外的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根据乘联会数据,中国新能源车出口2021年增长近150%,今年前7月增长100%,增速显著快于整体市场。燃油车出口也有较大增长,但增幅不如新能源车。

新能源车正在成为拉动中国汽车出海的引擎。在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出口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要目的地,包括亚洲、南美洲、非洲等区域的国家。由于中国燃油车价格较低而品牌力较弱,在海外主打性价比。那么新能源车是否在走燃油车的老路?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长安汽车牢牢占据了沙特、智利、秘鲁、巴基斯坦、科威特等市场。在中东,长安通过深入分析当地用户用车习惯和当地炎热的使用环境,2021年在沙特市场获得中国品牌销量第一、世界品牌销量第四的成绩。而赛力斯集团则开始尝试走向欧洲,除了2021年出口西班牙外,赛力斯出口表现较为突出的国家竟然是汽车工业较为领先的德国。德国市场是汽车行业公认的高端市场,认证法规严苛、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极高。在2007年DFSK(赛力斯旗下品牌)就对欧盟标准和德国市场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欧盟认证的中国汽车品牌。DFSK品牌最开始以微型商用车批量进入德国市场,2018年首批乘用车SUV风光ix5进入德国,2020年首批电动汽车进入德国市场。通过10多年来在德国市场深耕,目前赛力斯集团商用车、乘用车、智能电动车三大品类产品均批量进入德国,并在各细分市场成为德国市占率最高的中国汽车品牌。

新能源汽车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高质量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突破口。

国产汽车为何能成功突围?有观点认为,中国电动车的机会或主要来自中国汽车产品的迭代升级、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

中国汽车逐步占领全球市场的机会,还来自国外汽车品牌生产秩序尚未得到完全恢复,同时全球车市保持回暖预期,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增长空间。中国汽车品牌走出去正在从“体力输出”逐渐转为“智力输出”,自主品牌差异化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不断提升的产品力让中国品牌纷纷推出高端豪华品牌,可以进攻高端市场,补齐品牌短板。而新能源汽车出口带动作用明显,汽车电动化浪潮为中国汽车品牌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不断提升的新能源汽车需求为中国汽车品牌提供了广阔而持久的增长动力。

随着汽车产品的逐步迭代升级,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在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趋势下,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长足进步,让中国品牌站在了世界舞台前沿。

除了品牌效应外,中国汽车品牌出口还有其他收益。出口量增多代表终端市场的地域多元化提升,有利于中国车企分散来自单一区域市场的风险;同时部分自主品牌可以通过出海提升销量规模、增强品牌价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部分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会受到出口目的地市場汇率波动的影响。

汽车出海的未来隐忧

除了收益外,中国汽车出口同样存在隐忧,例如竞争对手方面,一些具备区域性成本优势以及电池原材料资源禀赋的国家,如东南亚、南美、东欧、墨西哥、印度等地都可能是中国在汽车产业链上潜在的竞争对手。

出口也存在瓶颈。出口瓶颈短期可能来自国内供应链瓶颈,比如疫情、极端气候、原材料短缺等导致的停产、减产,使新能源汽车产量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此外,在全球经济前景趋弱、消费者信心减少、部分地区能源电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需求趋弱也可能会影响中国汽车出口前景。

目前中国汽车出口有三大隐患,一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汽车品牌综合竞争力不足,日本汽车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精耕细作近半个世纪,在产业配套、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建立了稳固的市场优势,中国汽车品牌需要长期努力,通过全面提升品牌、产品、技术、质量、服务来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海外市场基础不够稳固。中国汽车品牌不能走摩托车在东南亚出口的老路,避免单纯拼价格的恶性竞争方式,致使产品低质化。三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市场法规要求不同,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品牌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开发与认证,需要一定时间周期与费用投入,中国品牌车企不得不提前谋划,这对中国车企也是个考验。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都期盼政府能够出面主导一些标准,可以加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设计、检测等标准上的输出,减少企业出海适应性开发、认证的费用和时间成本。同时还应该制定适应促进出口的新能源整车、电池运输管理标准,并以此建立整车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推动新能源及智能化技术发展的专项预算,以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出口海外。

汽车产业已经形成全球化供应体系,欧美技术企业掌握了大量技术专利,在高技术领域供应链目前具有主导地位。受中美关系影响,美国政府已开始限制英伟达、英特尔向中国出口高性能GPU芯片,未来汽车供应链也面临着此类风险。业界人士表示,“我们希望能加快企业与国内芯片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加快发展自有芯片技术在中国品牌汽车上的替代技术,尽快打破技术壁垒。”

猜你喜欢
汽车出口汽车品牌新能源
2023 年10 月我国汽车出口“卷”出新高度
RADAR雷达汽车品牌正式发布,纯电皮卡“浩瀚”出发
商务部:加快推进与重点汽车出口国家和地区签订自贸协定
我国汽车出口欧洲的认证现状探析
9月汽车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18年最靠谱的10大汽车品牌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可以打电话的汽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