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的意义

2022-05-31 22:59李红梅
理论观察 2022年4期

李红梅

关键词:当代文艺学;“历史化”;转向与创新意义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150 — 03

引言:新时期下,在对当代文艺学研究方面,获得的成果极为显著。但是,因为被诸多因素影响,致使研究期间存在了很多不足,为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了较大难度。因此,面对现阶段当代文艺学研究的困境,需要朝着“历史化”的角度转向,对文艺学研究工作进行重构,合理的调整,确保当代文艺学研究时所遇到的问题能彻底清除,并从中找出最佳且最合适的发展方向,提升当代文艺学研究有效性,进而为当代文艺学整体发展水平的增强提供依据。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随着学科建设浪潮的不断推动,对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从横向的角度分析,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詹姆逊等,以及后现代所推崇的“历史化”有很大联系。在纵向上,与我国传统文学的关联性很大。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的提出和实践,具体是对原本过于政治化、主观化的历史进行叙述,诸如意识形态的喉症、文学经典的筛选等,具有较强的盘点和总结意味。对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进行转向和创新,能对现有的状态进行突破,逐渐朝着学术化、知识化以及专业化阶段发展,有层次的进行推进[1]。

若从社会主义内化的建设和发展的层面考量,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的创新,与新世纪学术体系、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等建设有密切联系。对于这些体系来说,并非单纯指文艺学,而是有更为宏观的追求,现实指向极为深刻,其所包含的思想与文艺学的“历史化”刚好匹配。在以往的文艺学“历史化”研究过程中,属于一种历史系叙述形式,具体有文学史等。但是,其话语权大多在当时文坛以及学界领导手中,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明显,学者参与度存在很大限制,即便能参与其中,被动性很强,很多都是将革命历史作为基础来进行建构,并非是学术研究地写作。针对这一现象,一直到上个世纪末文化学术转型才有一定的变化。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之前有关的成果以及积累极为匮乏,对当代文艺学的影响很大。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历史文化的良好构建,必须要有切实的专业以及学术基础,若这一方面缺失,“历史化”便会非常有限。与之相反,不具备历史意识,文艺学的发展必然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制约,二者是相互牵制的关系。所以,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对当代文学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促进意义。

二、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的发展倾向

在对当代文艺学的研究中,对“历史化”的倾向做了多次研究和解读,力求能够借助当代文艺学“历史化”的研究,进一步地对当代文艺学的发展演变进程进行推动。通过对当代文艺学史研究分析可知,最近一次对当代文艺学“历史化”的发展趋势倾向问题有关的课题研究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重写文学史”的研究中,对其作出了全面的论述,重新品读并详细地解析了当代文艺学体系中所包含的经典著作,同时希望在对这些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的同时,可以针对性地加强其在传统研究方面的探索。在政治化倾向下,需要进一步改进,找到新的探索方向,保证思想解放的目标能实现[2]。

从“重写文学史”的理论层面上来进行剖析,在我国八十年代初期这一个阶段,在对当代文艺学的界定和争论中,应用最为常见的解决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史料的辨析,另一种是考镜源流法,希望我们在研究的实践中,可以重新回到历史的现场看待当代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属性,以便能够为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研究期间,需要对当代文艺学的局限性和特点进行革命性突破,将研究工作逐渐朝着现代社会历史的方向扩大和延伸,强化创新。在对社会历史学科研究工作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还要让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同时,对当代文艺学作品历史进行补充,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地进行反思,思考以往看重的政治化和教条化思想,明确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发展期间所要担负的责任。

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逐漸形成的各类文艺学作品之间的论争,除了把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层面的话语权争论更加集中而全面地凸显了出来以外,还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基本文学研究范畴内的许多哲学思维进行了突破性的超越。从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若进一步地对当代文艺学“历史化”问题进行理论解读,需要精准地掌握唯物历史观以及认识论等各个领域所形成的特有关系,了解未来当代文艺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及其研究目标和方向,结合具体情况,适当的进行延伸和拓展,保证当代文艺学的研究可以越来越深入。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90年代,“再解读”在当代文艺学“历史化”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常,将“再解读”这一问题作为关键的发展思路和方向进行论述,并把对于文本进行阐述的一种多元化研究理念和方法带进其中,以便于在意识形态上可以有效地对当代文艺学术研究期间表现和体会出来的一种政治性发展趋势进行凸显。

针对当代文艺学“历史化”而言,并非只是简单地从研究叠加角度思考,而是不断延伸和拓展文艺学研究领域,将当代文艺学中的文本和审美部分作为核心,并以此为基础,依照文艺学研究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影响因素等,进一步细化,深入探索,保证可以深刻认识文艺学文本潜在的叙事结构。实现当代文艺学“历史化”转向与创新,除了能在思想上强化认识以外,还能为文艺学的研究提供新方向。同时,当代文艺学“历史化”发展,可以对历史叙事结构和理论预设等进行客观的论证,以便文艺学的研究能非常科学。从这一角度进行细致化的剖析和解读,更对当代文艺学“历史化”转向有清晰的认识,即便是应用退一步的思想,在对文艺学研究期间,同样会进行辩证解析,以便能透过现象,找出潜藏在文艺学背后的性质。将当代文艺学发展当作基础,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国当代历史进程的整体性,对当代文艺学的发展方向予以明确,探索出最为合理且科学的发展方案,从而让当代文艺学可以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和发展[3]。

当代文艺学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从传统逐渐朝着“历史化”转向与创新,过程相对复杂,在此期间,可以将文艺学研究发展的变动性彰显出来,凸显其稳定性特征。并且,通过不断的协调,获取最适合且最理想的成果。针对当代文艺学而言,在整个研究期间,经历的时间较为漫长,获得的成果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时代在不断变迁,因为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所以在对文艺学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也会有很多不同之处,为文艺学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造成了较大影响。早在八十年代,我国便渐渐意识到当代文艺学研究以及发展期间所面临的困境,并加强组织开展“重写文学史”运动。但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重写文学史”运动的落实对文艺学研究工作的推进并没有起到太大成效,存在的问题依旧非常多。随着不断发展,虽然在后期取得了不错成效,但却一直没有超越性的著作出現。并且,在文艺学的发展中,一直以来都是阐述历史框架,整体缺乏针对性,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目标迟迟不能实现,甚至还会涌现出很多政治化发展倾向的作品。对此,为了可以更好地改变这一现状,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认真研究“历史化”转向与创新意义[4]。

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彰显的意义非同一般,可以对当代文艺学发展以及研究中潜在的问题、矛盾重新解构,深刻反思和解读。一般,在具体的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过程中,是从以往的审美倾向渐渐转向历史倾向,在此期间,人们设置的二元对立理论非常多,在写作发展方面,政治性特征明显。而随着对当代文艺学的深层次研究,一直到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阶段,针对审美转向上所提出的批判性语言,逐渐变成了自我批评的语言。同时,对于这些批判性十足的语言来说,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不用作出任何的改动,可以被看做为一种工具,实现对自我的重新解构,从而将对批判者的讽刺表露出来。与传统的审美转向类似,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能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在当代文艺学发展中,本体和价值方面形成的困惑有很多,文本和文学性会渐渐被边缘化,以往将自由主义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研究工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变化会非常大。但是,在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深入落实下,这类困惑会以新的方式呈现,对传统研究困境的突破有很大促进意义[5]。

在对当代文艺学研究过程中,针对“历史化”转向思想,最开始是来源于《政治无意识》,而随着当代文艺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呈现出来的理论也越来越丰富,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当代文艺学研究出现很多问题。而为了可以高效解决这些问题,当代文艺学也在积极迎合时代发展步伐,逐步向着“历史化”转向,在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并且,在具体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提出要对当代文艺学发展期间的文本“历史化”高度关注。简单来说,从社会历史背景出发,深层次解读和分析文本。与此同时,判断要加客观,坚决不可以将个人情感掺杂其中。在研究期间,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的“历史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对“文本化”进行处理,在当代文艺学作品中将历史展现出来,并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对历史进行总体性评价,以便能对历史有更为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对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和创新,强化对批判的利用,科学地进行辩证反思,能将“历史化”转向过程中存在的有限性体现出来,也能解决以往文艺学研究中模糊性问题,对当代文艺学的发展的可持续推进有很大促进意义。

深入推进当代文艺学向着“历史化”转向和创新,可以有效对学术性和政治性协调不合理现象加以优化。在实际发展中,研究者更加重视当代文艺学理论研究学术,尤其是在科学化以及知识化研究发展状态方面,并且更加希望通过借助纯粹的当代学术化理论研究,最大限度地摆脱当代社会公共空间的影响,不再受到我国传统学术研究理论思想的局限束缚,从全新的文学角度出发,对当代文学现象研究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全面批判,实现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并且,西方文艺学知识已经表现了突出明显的政治化发展倾向。所以,在当代文艺学的发展以及研究过程中,强化“历史化”转向与创新,能从新时期的历史研究出发,对西方文艺学发展历史方面的关于学术性和社会政治性平衡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力求借助现代科学系统的研究,逐步摆脱传统为了进行学术研究而过度强化文学研究的问题。并且,在当代文艺学“历史化”转向期间,通过不断创新,可以真正直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掌握难以完全回避的矛盾,并积极争取通过借助系统化的学术研究,逐步解决问题,有效地对各类矛盾进行化解,从而获得更大的研究发展创新空间,指导当代文艺学研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切实推动现当代文艺学研究发展的新进程[6]。

综合而言,在对当代文艺学研究过程中,其所表现出的“历史化”转向,不仅可以让研究工作深入进行,也能对以往研究期间存在的苦难以及瓶颈进行突破。故而,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在对当代文艺学探索和研究期间,必须要对“历史化”转向高度重视,能将“历史化”作为研究的基础,了解“历史化”转向与创新的意义,以便当代文艺学的发展能越来越好。同时,面对现阶段当代文艺学研究期间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务必要加大重视,能在了解现状的前提下,逐步朝着“历史化”的角度转向,对文艺学研究工作进行重构,确保当代文艺学研究时所遇到的问题能彻底清除,以便当代文艺学研究有效性和科学性能进一步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徐洪军.历史化的意义及其可能——“当代文学历史化”学术思潮述论[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14(05):117-126.

[2]姜海宇,李艾夏.当代文艺学的“历史化”转向与创新分析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9,14(09):184-189.

[3]罗长青,吴旭,张晓丽.学术现象视域中的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概念所指[J].南方文坛,2020,125(04):179-186.

[4]程光炜.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发展趋势分析思考[J].文艺研究,2018,123(04):115-116.

[5]吴秀明.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学科意义及其与外部社会的结构关系研究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1):127-135.

[6]张涛.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读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05):158-161.

〔责任编辑:杨 赫〕

收稿日期:2022 — 04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