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思路

2022-05-31 04:26张梦蝶韩海东
客联 2022年3期
关键词:内驱力学生干部班级管理

张梦蝶 韩海东

摘 要:班级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前提,学生干部作为班级日常运转的“脊梁”,作为辅导员的“好帮手”。学生干部严谨的态度和持续性的“积极性”对辅导员的班级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学生干部培养的现实困境出发,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干部的现实路径,为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班级管理;学生干部;内驱力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班级管理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班集体成员油然感到一种对所在集体及自我“承认”的满足。反之,涣散的班级,集体意识弱化,满足感不强导致各自为阵。

大学不同于高中,高中时代基于高考的压力,学生的专注力主要集中于分数,因此管理相对单一;大学时代,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考核标准趋于多元化,加上辅导员管理学生人数的巨大变化,面对动则数百的学生体量,要求辅导员面面俱到且孕育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干部在中间必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学生干部团队的觉悟、素质、能力是班级的发展的软实力体现,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并非单单取决于职务角色,基于目前大学生心智还没完全成熟,特别是对“成长、成才”的认知不全面。学生干部角色的发挥,能够更好的引导班级学生实现正激励,实现由“被”为“主”、由“偏”为“全”。

目前,部分高校的学生干部培养,以“事”带动,讲究实效、高效,培养初期必然能对自身能力起到积极的一面,也能够对学生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效果,但是随着个人及团队成员历练的常态化,当学生干部角色“面纱”卸去,在高年级易出现工作激情不够、效率不高、拖沓现象,最终不利学生培养的整体布局。

一、学生干部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有效选拔存在“困境”

高考前,一切以分数为评价指标,学生们专注于分数,步入大学后,通过社会、家庭等多渠道的灌输和影响,学生慢慢陷入只有名正言顺的学生干部身份才能更好锻炼自己这种认知误区,于是积极主动的递交学生干部申请,当然这样的积极性不能否定,但是内容的恳切和初入大学的积极性,不能作为判断的唯一指标。出入茅庐的辅导员,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断进行筛选,难免给学生带来误解,于是直接有效的應对策略便是效仿西式的选举和1人1票相结合,面对心智和责任心还有待培育的大学生,仅凭短期的热度,必然出现“人缘”优势为核心、拉票方式为手段、随意许诺为愿景的学生干部乱象。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被高考释放出来后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是面对网络上大批量且复杂的信息,又缺少基本辨别能力,对“民主”和“自由”感到新奇,打着“自我服务”的名义放任管理,使辅导员受制于票数,影响班集体的长远建设和良性发展。

(二)“新鲜”后的榜样性不强

学生干部的榜样性问题始终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往往榜样性不强主要体现于动机多元化,服务学生是学生干部的职责所在,然而部分学生干部名利思想作祟,古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一旦竞选上或者说一旦拥有,往往书面承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抛之脑后,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作为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角色,其次是协助老师的管理者角色,作为学生角色学习态度是榜样性的集中体现;作为管理者角色,身体力行,带头模范是必不可少的素质。部分学生干部很难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往往出现“长短腿”现象。

2.以”利”为导向的动机,一旦自身目的逐步实现,往往缺乏继续的动力。或者在班级管理中过分表现,容易造成班干部的内部矛盾,这种思想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3.“老好人”现象频出:与其“得罪”同学不如大家都好,相安无事,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原则性,不利于班级管理,不利于树立典型。

(三)工作缺乏持续性动力

一些学生干部进入学生组织的初衷不是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而是想通过担任学生干部获得评奖评优评先和入党的资格,以及为自己的大学简历“镀金”。这类学生干部工作能力较强,初期工作积极投入,但一旦达到预期目的,就对工作不再上心,前后反差明显。

还有一些学生组织没有形成科学的、可持续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模式,导致组织不稳定、活力不足、人员流动频繁、工作成效不明显等一系列现象,学生干部没有“安稳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无法定心工作,逐渐失去动力。

(四)职责界定不清带来的“一人制”

完整的班级管理团队理应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往往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尤其是步入高年级,班级事务往往集中于单个主要学生干部身上,究其原因有以下主客观方面:一是学生认知局限,多数学生总以为班级主要学生干部是核心,其他学生干部主要是附庸功能,由此造成积极性不强,遇事总是推给主要学生干部。二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管理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办事能力,偏好性的安排个别主要学生干部处理相关班级事宜。

二、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干部的现实路径

(一)合理选拔学生干部—民主集中相结合

公开、公正选拔,是学生干部获得班级认可最有效的组织形式。首先,确保广泛参与性。积极鼓励班级学生毛遂自荐,参与的范围越广民主度越强;其次,公开演讲与投票相结合,通过公开演讲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学生干部的理解和整体素质;最后,在尊重选票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无领导小组讨论、个别谈话等形式,通过民主集中制合理推选初步的班级管理团队,实现形式和实质的最大认可度。

(二)有效培养学生干部—教、放、关相结合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的目标是全面发展,作为辅导员需要围绕核心目标以学生干部为媒介带动班级的整体进步,具体可从教会做人、放手做事、全程关心相结合。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高校学生更是一腔热血,富有朝气的大好青年,人际关系的艺术性尤为重要。作为班级学生干部做到三不三要:“不官腔、不和事、不离心”、“工作答疑要耐心、材料检查要细心、综合能力要引领”,作为辅导员更要不断学习自我成长,善于发现工作中的细节,逐步教会做人做事。

教和放必须以全程关心为前提,辅导员做为最后一道“防火墙”,既有对学生的培养之责又有对工作的负责之任,合理找到角色职责的平衡点、关键点,放手发动学生干部的热情,及时控制事情的进展,按照既定思路发展。

(三)团队激发学生干部—“承认”的无限鼓舞

上文提到学生干部的利益诉求多元化,达到既定利益诉求后的无欲或面对挫折停止不前的负能都是培养过程中的思政引领方面的缺陷,学生对学生干部的认可来源于学校及老师的认可,但评价既可以来源于“上”,更重要的内驱力应来源于“下”的承认,黑格尔认为如果对我们价值的称颂或承认来自我们所尊敬或信赖的人,而且处于自由且非强迫,我们就会特别珍视。同样放到班级管理中来,班级的每个人都是班级的组成单元,作为学生干部,班级的“脊梁”,支撑他为班级付出的实质获得感或“回报”应是班级同学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拥护,绝不仅仅是担当的角色(职务)所能给予的。担当、责任、激情从承认的欲求被满足后解放出来,渴望用更好的表现回应强烈的认可,作为初期的竞选目的并不是考量的重点,关键是过程中转变学生及学生干部对承认的理解,丰富其品格,从而实现学生干部与班级同学之间彼此“承认”的主客体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gov.cn/xinwen/2017-10/05/content_5229685.htm

[2] 侯波 . 高校学生干部的工作价值及实现路径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3]陈祥云.高校班级干部选拔的困境与出路探赜[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2):110—115.

[4]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猜你喜欢
内驱力学生干部班级管理
人生需要『内驱力』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