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分族”:校园爱情的最终归属

2022-05-31 04:26张露娜
客联 2022年3期

张露娜

摘 要:“毕分族”是指毕业了就分手的校园情侣一类,一般指高校毕业的情侣。笔者采访了16位“毕分族”当事人,通过了解他们的校园爱情故事和分手原因,将“毕分族”分为“异地毕分族”和“同城毕分族”两种类型,并对分手原因做了叙述性的歸类和阐述,最终分析总结出“毕分族”显示了当代女性的颠覆性,是离婚率上升的伏笔,也体现了“一孩政策”底下成长的年轻人的性格特性。

关键词:毕分族;校园爱情;女性的颠覆性

一、“毕分族”的定义

“毕分族”是指毕业了就分手的校园情侣一类,一般指高校毕业的情侣。这是民间自发流行起来的称呼,并没有专门的学术上的定义。它的出现源于2006年在内地红极一时的畅销小说《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讲得是男女主人公何乐和桃子,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最后毕业之际给他们倒数计时的爱情画上句号的故事[1]。于是这种“毕业就分手”的现象被冠上了“毕分族”的名称而广泛流行。后来,一群高校的学生自己创作了一首同名的《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的歌曲,名曰“献给所有的‘毕分族’”,通过网络,在高校间迅速流传,以至于每逢高校毕业之时,校园里到处飘荡着轻柔而忧伤的声音:“毕业是失恋的季节/七月里也会有阴雨天/毕业是失恋的季节/心理却一直不忍说再见/毕业是失恋的季节/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2]。”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除了1个对象是采用面谈的方式,其余的都是通过电话、MSN、QQ等通讯方式,主要以聊天加访问的方式进行。笔者采访了16位“毕分族”的当事人,他们皆是高校2019年7月份的毕业生,他们皆是异性恋者。在明确表明要将他们的故事写入文中,得到同意后,以化名的方式出现。谈话过程主要是由笔者提出问题,对方予以回应。在事件采访完之后,笔者还就“真爱”、“离婚”和“LAT(Living apart together)”现象,提出个别疑问。整个谈话过程中,笔者不予以评价和分析,只是引出问题和予以内容引导。

三、“毕分族”的不同类型

经过访谈得来的资料整理,“毕分族”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异地毕分族”和“同城毕分族”。接下来,我们将用例子来各个讨论。

1、“异地毕分族”

“异地毕分族”指毕业后,恋爱双方在不同的城市内,恋情以分手告终的情侣。分开两地,劳燕分飞,是校园爱情最为主要的分手原因。面对天各一方的爱情,“毕分族”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经历。

(1)留在最美的时刻。

阿坤和李娜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交往直到大四毕业。两人一起参加许多校内外的比赛,屡屡获奖,被大家公认是爱情事业两丰收,日后一定能彼此扶持,共同进退。在毕业聚餐上,像以往一样携手而来,微笑地向同学们宣布,他们分手了,请大家祝福他们。不顾全场愕然,举杯敬向对方,就此天各一方。李娜回到了家乡,阿坤留在H市。

笔者在QQ上联系到阿坤,问他有没有交到新的女朋友。他给了笔者一个无奈的QQ表情,回答:上一次的爱情已经耗费尽了感情,很难再对一个人动心。于是笔者追问当初为什么不挽留。他发来以下内容:“挽留有什么用?终归要回到自己的地方。勉强呆在一起,反而破坏了这份爱的完美。不在于天长地久,至少曾经拥有。保持这份感情的美好,是我们终生美好的回忆。我只希望她能过得幸福。”问及是否是双方都同意分手的决定,阿坤回答:“不同意又能怎么样?这是对我们最好的选择。我们安静地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谈,想到了各种情况。与其面对会有的不断的争吵和分歧,倒不如在最美丽的时刻让它永远停留。我们会永远记得对方的好,永远把这份爱放在心底的深处。”

(2)你有你的前途,我有我的生活。

娟是笔者的同班同学,她和男友明从大二开始交往,直到大四毕业,娟出国留学前分手。娟现在在美国读研究生,而明在国内的大学读硕士。大四那会,他两人一起备战考研,并同时收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谁知道,毕业前夕,娟收到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信,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并斩断了这段感情。

笔者在MSN上开始我们的谈话。

我:既然还是想念着他,有没有想过复合?

娟:不可能。当初已经这样决定,现在不可能反悔。而且,我没有办法为他放弃我的机会,他也没有义务去等我。

我:当初为什么不留在国内和他一起读硕士呢?

娟:他有他的前途,我有我的生活。当初准备考GRE和托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个打算。

我:没有想过以异地恋的方式维持感情吗?

娟:我们都是很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人。随着分开,尤其是我和他,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了,价值观也会不同的,在交往中只会让距离越来越大,结果可想而知。

……

不同于以上两种和平分手,再见亦是朋友的“毕分族”,更多的是面对异地恋模式的不愉快收场。在校园中的爱情,无关家庭,无关贫富,无关地位和背景,而跨出校门的爱情,突然面对如此众多的瞩目,亦开始飘扬不定。

(3)恋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的事情。

燕和成各自在家乡找到工作。两地离得并不远,1小时左右的车程。燕在县城里,而成留在村里。两人相约先忍受分开一两年,成努力工作争取调到县城来。毕业后5个月,两人分手,笔者和燕通话,那头哽咽:“我把和成的事情和家里人说了。爸爸去调查了下,说成家是农村户口,现在只是个小文员,再努力也要个5、6年才有可能调到县城来。我妈也说让我和他分手,这个感情会很辛苦,不现实。搞个不好,根本来不了县城怎么办。最重要的是,如果两个人结婚,那孩子他带还是我带?而且他家里的经济条件,近个十年估计也买不起房子,那我们又住哪呢?我妈还说,我现在的单位发展的好,我升职的空间很大,现在要以事业为重,以后也会遇见更优秀的男人,让我把目光放远点……”洋洋洒洒一席话,讲完了,她貌似也舒服多了,根本不需要我的建议。也许,她只是想找个倾述的对象。

(4)失去朝朝暮暮的日子,爱情满是猜忌和创伤。

晴和雨哥大学在一起四年,毕业后半年分手。雨哥自家开小厂,家境殷实,毕业后回到家里继承父业。晴同城找了份文职工作。

接通雨哥的电话,道明来意,雨哥一声叹息:“我和她之间,不是家庭,不是变心,而是没有信任。她那份工作做了不久就辞了,后来又做了很多不同的工作,一直找不到顺心的。而我接手家里的事业,一切很顺利,所以每次我们聊天,都是我在报喜,她在报忧,然后给她鼓励和安慰。大半年过去了,一直这样。她的脾气变得阴晴不定,也越来越不耐烦和我讲话。”

我:“她可能有点自卑吧,你应该体谅她。”我忍不住插话。

雨哥:“我明白。我对她说过,我不介意她不工作。她可以到我身边来,我们结婚,然后她做全职太太。真的,我不介意。但是就因为这个提议,我们第一次吵架了。她认为我看不起她,她觉得我在侮辱她的人格。反正那之后,我也不敢提了。后来,我家里人给我安排了几次相亲,我爸妈一直希望我早点结婚生孩子。也不知道她怎么知道了,每次见面都阴阳怪气的,还会翻我的电话。她根本不信任我。”

我:“你家里不知道你和晴的事情吗?怎么还给你安排相亲?”

雨哥:“知道是知道。不过觉得我还年轻,要多见见世面。而且我也只是应付他们,没有当回事。她应该是理解我的,以前她不会这样的。”

……

(5)我是个害怕寂寞的人。

铃是个漂亮开朗的女孩,大学四年一直不乏追求者。她和军在毕业后3个月分手,因为她遇到了更成熟稳重的同事。她对笔者说:“我不会放弃生命给我的任何契机。我是个害怕寂寞的人,我需要身边有人陪着我,照顾我,疼我。但是军是我心里的归宿,只要还有感情,我就不会放弃他。”于是她就在这样不断分手,不断复合中反反复复,兜兜转转。

2、“同城毕分族”

“同城毕分族”是指毕业后,恋爱双方依旧在同一个城市内,但仍然以分手告终的情侣。没有异地的分开压力,他们之间的爱情应该是延续校园里的甜蜜,继续走在人生的道路上的,然而离开了校园的他们,也难逃“毕分族”的行列。

根据他们不同的“同城”内涵,可分为三种类型:

(1)双方来自同一个地方,都回到自己的家乡。

紅和浩是同乡,轰轰烈烈地谈了4年的大学恋爱,实习那会一起回到家乡,各自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在没有遭到任何来自家里的阻扰情况下,两人租了个小房间,坚持不再从家里拿钱,开始自食其力的小日子。得知他们分手,笔者网络上联系了红,红回复:“不要再和我谈这个人。我只想当做生命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他。他让我的一切美好幻想化成灰烬,让我的世界一片黑暗。没有面包的爱情,根本不能称之为爱情。当你要为节省一度电、一点水而变得唠叨,当你幻想两人一起做家务的浪漫变成一个黄脸婆的责任;当你曾经迷恋的他的豪放不羁变成了邋遢懒惰。什么东西都毁了。你理想中的爱情只能用来嘲笑你的无知。”

(2)一方跟随另一方回到他/她的家乡城市。

这是唯一一个笔者直接面谈的个案。女方CC和K一起在H市上学,CC是H市人,而K是上海人。最后一年,K回到上海顺利找到了工作,开始在一家大公司上班。CC为了两个人的爱情,放弃家里为她找好的工作,来到上海,搬进了K家,与他的父母同住,也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本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最后却是一年后CC返回家乡,两人分手的结果。

我:“你在上海的工作不顺利吗?还是K的家人不欢迎你?”

CC:“没,他的家人很好,对我很照顾。工作也还不错。”

我:“那为什么又离开?都呆了一年多了,该适应的也都稳定了,却前功尽弃?”

CC:“不是前功尽弃。是放自己一条生路。即使融入得再好,那也不是我的生活,并不属于我。我有委屈不敢说,有愤怒不敢发泄,因为一切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只能继续忍受,对自己负责。而爱情,一旦一方觉得自己是在委曲求全,那便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味道了。用任何一方成全和牺牲换来的爱情,都是无法长久和完满的。”CC说完这番话,便拒绝谈起任何关于K的事情。

(3)双方都留在另一个,不是彼此家乡的城市。

雯雯和杰一个是北方汉子,一个南方水乡的姑娘。找工作那会,各自家里都为他们安排了工作,只等他们毕业回来。但这对情侣不愿意彼此分开,也不同意跟随某一方回到他/她的家乡,于是硬是凭自己的能力在H市各自找到了工作,并开始了同居生活。

“在异地独自生活是需要勇气和决心的。不同于在学校里,你可以向家里人要钱,可以诉苦,同学之间也是平等的;也不同于在家乡,有靠山,有后台,可以嚣张可以撒泼。我们两个人生活在这个不属于我们的城市里,就像惊弓之鸟,处处小心翼翼,忍气吞声,为了维持我们的爱情。”雯雯侃侃而谈:“其实吃点苦也还好,最无法忍受的是家里的关心和问候。每当家里来电话,说等着你回去,给你安排好了岗位,买好了车子什么的,就特别难受,不禁就怀疑自己,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他这样,我也这样。其实我们都明白,只是想等对方先说破,就这样维护我们可怜的爱情。然后他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排除在培训人员名单之外的事情就是个导火线,让我们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回家,也就此结束我们的感情。在生活面前,爱情显得微不足惜。”

四、其他问题的回答

1、你觉得你和他/她之间是真爱吗?

“恩。估计我这一辈子唯一一次的爱情给了她了。”

“当然。爱她就是希望她幸福,为了她的幸福,我愿意放手,给彼此自由。”

“废话。不然我会这样痛不欲生?!”

“就是因为真的爱他,才会一直委屈自己,才会犹豫不决。不过我不后悔。”

……

2、性在你们的爱情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想到她以后会和别人发生性关系,会很难受。”

“曾经想在分开之前,把第一次给他。觉得是给彼此一个美好的回忆。”

“有了性关系后,女人会比以前更依赖男人。”

“那是我们确定彼此是自己的的方式。”

……

3、怎么看待离婚?

“很正常。我觉得我以后很可能就会离婚。”

“是解脱的一种方式吧。勉强在一起,都痛不欲生,不如离婚。”

“既然不能和她在一起。和谁结婚都一样,离婚也无所谓。”

“尽量避免吧。不要轻易地结婚。”

……

4、怎样看待LAT现象?

笔者向每个被采访者解释了LAT的意义,问及他们对此的看法。

“那样还叫家庭吗?在外面乱搞一通,对方也不知道。”

“我还没那么前卫可以接受这样的形式。那干脆婚也不要结了,孩子也不要生了。”

“说得永远比做的简单。这样的婚姻,没多久就完蛋。”

“即使我接受得了。对方怎么看?家人和别人又怎么看待我们的婚姻?”

……

五、总结

根据以上采访结果,笔者发现以下几个现象:

首先,女性的颠覆性。女性的颠覆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不再是“爱情至上”的盲目追随者。卢晓红在一次高校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就业时, 你有可能获得一份理想工作, 但必须在恋人和工作中作出选择, 你会如何选择?”结果选择要工作, 放弃爱情的, 女生45.74% , 低于一半, 男生56.19% , 超过一半; 女生“要爱情放弃工作”的比例20.74% , 高过男生16.19%; 表现出矛盾难抉择的女生13.3% , 也高过男生的9%[3]。可见,女性比男性更为看重爱情,以爱情至上。然而在笔者访谈中接触到的女性都非常的果断干脆,她们明白“没有面包,就无所谓爱情”的道理,对待爱情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拿得起也放得下,在面对爱情和前途的选择时会更加现实的思考和抉择。其二,更加重视自身的发展和自由。传统婚恋关系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是牺牲者的扮演着,他们会为了顧全大局,为了成全爱情和家庭,而甘愿做男人背后的女人,放弃自己的某些权利和利益。而这次访问中的女性彰显了完全不同的形象。如娟,为了个人深造坚决放弃情感;如CC不会让自己委曲求全等等。她们不再甘愿扮演牺牲者的角色,而是要争取主动权,自己上台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其三,女性意识的过度强化。提倡要有女性意识是女性运动从最初开始到现在坚持不懈的口号,呼吁了大半个世纪也愈加深入人心。当今女性们都深知经济和精神独立的重要性,也乐此不疲地为之努力和身体力行。然而,过强的自我意识,尤其是因此给自己施加无形的压力,甚至自我贬低和否定可是万万不行的。不是说有工作的女人才是有尊严的女人,同样的,各种生活方式的女性都有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其次,离婚率上升的伏笔。根据Coltrane Scott& Adams Michele的研究,当代人对于离婚的看法,已不再认为它是个屈辱,而是更为自由化的个人行为。并且认为结婚以前就同居的人比没同居过的人离婚率高。而对于“毕分族”的访问也证实了这点,他们对离婚的接受程度很高,认为实属正常的社会现象。在他们坚持自己的校园爱情属于真爱并且最终失去它之后,亦对日后的婚姻产生了倦怠感,更大程度上加深了离婚的可能性。再者,“毕分族”中有大部份都属于有婚前同居的行为者,符合使离婚率升高的人群。还有一点较为奇特的现象是,受访问者们可以轻松地接受离婚的现象,对LAT现象却无法接受。他们认为这不符合婚姻的方式,更是对婚姻的不负责任,这究竟是对婚姻的责任感还是观念上的无法认同,该现象还有待考虑。

另外,最为明显的是体现了中国“一孩政策”底下成长的年轻人的性格特性。作为独生子女长大的这些“毕分族”,他们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遇事的时候对家庭有着严重的依赖性,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第一个往往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更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对性与婚姻和爱情的关系上,他们的观念更为开放,可以将之分开,因此性行为已不再与爱情和婚姻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也缺少了传统观念上的道德束缚。也正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毕业就分手的现象,甚至没有想过去争取和改变,而是顺应这个现象的自然发展,将之认为一个正常和必然发展的过程。而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较之老一辈的年轻人是更为广阔的,所以更能为自己的某些行为寻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也让自己的行为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至于“毕婚族”和“淡水派”的出现,那则有待另一番的讨论。

总而言之,爱情在本质上是与毕业无关的。以某种说不清的宿命论来看,如果注定要分手,没有毕业这个接骨点也要分;如果定要守住一份情,毕业的日子再长,找工作的分歧再大也没关系。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无论是分是合,是聚是散,毕业只不过是一个契机,一介理由,一方平台,抑或一种背景而已[4]。校园爱情真正的结局是什么,我们无法言喻,但对于到底什么是爱或爱的方式,永远是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http://baike.baidu.com/view/536428.htm?fr=ala0

[2] 歌曲《毕业那天我們一起失恋》的歌词

[3] 卢晓红. (2005). 女大学生角色定位的调整. 边疆经济与文化, (12), 82-83.

[4] 邓永标;金丽芳;石立敏;柳丹. (2007, 伤感七月,点击迷离的校园. 魅力伴侣,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