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治理问题的思考

2022-05-31 04:26杨乐群
客联 2022年3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杨乐群

摘 要:反贫困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工作。2020年底,脱贫攻坚的任务基本完成,贫困县全摘帽,我国也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但是相对贫困状态下,贫困对象、目标任务、治理方式都有所不同。文章根据当前脱贫问题的主要矛盾,依据当前脱贫情况分析,提出相对贫困下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现实思考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当前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特征显著,我们要依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未雨绸缪,在“后脱贫时代”开展工作,稳住脱贫发展势头、防止返贫。

一、“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状况

在几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下,中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区域、城乡间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农村地区的不平等问题显著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所有制改革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创造了一个消灭工农、区域、体脑力劳动差异的社会。这个阶段,贫富差距和阶层的分化也不明显。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推进,农村的不平等程度逐渐加深,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家庭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异逐渐扩大,因此农村相对贫困的问题逐渐凸显。

(二)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逐渐扩大

根据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调查变化显示,自从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就日益扩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先是持续上升,在2004年后逐渐下降,但是依旧差距巨大。从数值上看,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在持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相对贫困问题突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相差很多,基本设施建设等有明显差距。

(三)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显著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相对平衡的位置上,差距并不明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速度明显高于西部、中部地区,区域间的相对贫困问题渐渐凸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有意识的进行扶贫活动,但解决的大多是绝对贫困问题,在相对贫困方面有所欠缺,效果不佳。到了21世纪初,区域差距日益明显,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是从收入差距等硬性指标来看,区域间不平衡问题依旧很突出,相对贫困问题依然是需要解决的长期贫困问题。

二、相对贫困下应进行的两个转变

(一)贫困的标准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识到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贫困标准用来识别贫困人口,但这个贫困标准是甄别绝对贫困的标准。“1978年贫困线”是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规定人民生活必需的收入,是最低生活水平的生存线。“1998年贫困线”调整了贫困线在各项支出上的比例要求,提高了非食物支出占比,将贫困线提升到温饱水平。“2010年贫困线”在保证吃、穿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了住、行、教育、医疗等多方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贫困线。但是这个贫困线还是缺少了对相对贫困的要求。在2020年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后,贫困线的制定也应该发生改变。在后续的对贫困线的制定中,要更多的关注缩小收入差距和基本设施建设差距,确保低收入人群在政策中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二)扶贫对象要从精准到户向统筹区域转变

在扶贫的攻坚期,我党制定的政策是精准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确保符合贫困条件的人口全部脱贫。但现阶段进入到相对贫困的治理时期,我们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更要圈定相对贫困区域。精准扶贫攻坚期的结束并没有完全改变城乡差距较大这个现状,要避免扶贫资源过度的在城市聚集,构建相对贫困地区,将资源向该区域倾斜,切实缩小城乡间差异。立足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等,将扶贫政策的侧重点转向贫困区域,解决区域间不平衡的情况,从而缩小区域间的差异。只有将扶贫对象的重点转向区域扶贫,才能在长期的努力中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对相对贫困治理的思考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是新时期缓解相对贫困的根本保障。[1]在现阶段,我们抓扶贫工作要将贫困任务与落实主体相结合,发挥制度优势和政策优势,按照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目标导向和任务导向,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效率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一)针对不同低收入人群的差异化扶持政策

进入相对贫困阶段,绝对贫困已经被消灭,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小康,但还有部分群体还存在一些困难,没有完全跟上大部队提升生活质量,特别是一些劳动能力不足的特殊群体。针对这些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不足的人群,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制度,满足此类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还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不单纯的使用物质救助,教育、精神、能力培养等多方式辅助脱贫。在欠发达的地区,相关部门辅助开展特色产业,发挥相对贫困区域特色,开展特色农业、乡村产业等,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二)强调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的策略

脱贫攻坚战结束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居民生活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但仍有一些地区相对落后,需要相关政策的倾斜和扶持。首先我们应在“起跑线”上下功夫。较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上均有较大差距。我们应将欠发达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来,在资金、技术、教育、产业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交通、水利、医疗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也要加大力度,协调区域、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其次,国家要给予欠发达地区特惠政策。国家、省市、地方各层各级政府要鼓励企业科学合理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对于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收税减免等政策。对于欠發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尽量减少地方财政负担,由中央和较发达地区帮扶,鼓励专项债券的建设和发放。最后,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和平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加对科教文卫事业的财政支出和扶植力度,鼓励教育扶贫,同时,通过相关政策鼓励教育、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到欠发达地区任职、帮扶,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

(三)关注扶贫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对贫困人员的甄别工作上要交给人民群众判断。贫困人员的申请、评议、审核、监督等工作应交给村民,发挥熟人的作用,不错过也不错评一个贫困户,听听人民群众怎么说,提高工作效率,扶真贫、真扶贫。其次,在精准扶贫上要多倾听群众意见。对于不同原因致贫的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帮助脱贫。教育扶贫、技术扶贫、医疗扶贫等等,根据贫困户的不同需要进行帮扶,拒绝一刀切、大水漫灌等模式型扶贫方法,要点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最后,扶贫的结果也由人民群众说了算。人民群众是脱贫工作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特征,是衡量脱贫工作是否成功、是否取得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经过人民群众肯定的脱贫工作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四、结论

进入“后扶贫时代”,我们更要注意到缓解相对贫困状况的特殊性和长期性,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更新扶贫工作的思路和路径,以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到城乡、区域居民良性发展、平衡互动,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张琦.论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6):16-20.

[2]张赛群.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内在关联和有效衔接[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188-193.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的路径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建立自助服务推广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