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理念下地方高校服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

2022-05-31 06:30石倩林庆楠吴艳玲卢栋栋
客联 2022年3期
关键词:菏泽音乐文化

石倩 林庆楠 吴艳玲 卢栋栋

摘 要:文化传承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地方高校应以校城融合为基本理念,将丰富多彩、极具魅力的本土音乐文化与高校转型发展相结合,发挥自身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菏泽学院为例,从明确办学定位、推进产教融合、构建课程体系、扩大艺术实践等方面,探讨地方高校服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校城融合;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学,是城市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起领跑作用。城市孕育并滋养了大学,大学用人才和智力反哺城市。随着现代城市文化软实力观念的提升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变革,人们开始关注城市与大学的互动关系,探索如何发挥大学服务社会、实现大学与所在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由此,“校城融合”的概念形成,并作为高校转型升级、实现高校与所在城市更高层次合作的重要理念。

2020年10月26日,菏泽市人民政府出台了《菏泽市人民政府菏泽学院关于加快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菏政发[2020]10号)的文件,《意见》中把“文化强市建设工程”、“新型智库建设工程”等项目纳入政府与学院各自发展规划。如何在校城融合发展理念下,发挥地方高校的教育优势,服务菏泽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树立群众文化自信,这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都应该着重思考的课题。

一、菏泽本土音乐文化概况

菏泽古称曹州,坐落于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处,有花乡水邑、中国牡丹之都的美称。这里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是中华龙凤文化的发端地、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之中”的繁茂地,黄河文化、水浒文化、汉文化交互融合,文化底蕴丰厚。截至2021年,由菏泽市申报的国家级非遗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而音乐文化遗产之丰富,更罕有能与之比肩者。

菏泽蕴藏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从音乐种类上看,有地方民歌、民间器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菏泽素有“书山曲海”、“中国曲艺之乡”的美誉,现存10余个曲种,其中山东琴书、莺歌柳书、山东落子、山东花鼓、坠子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菏泽是“戏曲之乡”,境内有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大弦子戏、四平调、两夹弦、柳子戏等多种戏曲形式,除柳子戏为省级非遗,其余全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菏泽传统器乐也非常丰富,特别是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的鲁西南鼓吹乐、山东古筝乐、菏泽弦索乐等传统器乐合奏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鲁韵”之风。菏泽本土音乐中的民间歌曲极具特色,黄河沿岸的硪号、夯号、摇橹号子以丰富的节拍变化和浑厚的曲调,展现了菏泽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成武县民歌《包楞调》的问世,填补了中国民族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这些宝贵的地方本土音乐,以极强的艺术性、历史性和民俗性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菏泽城市文化的特色和亮点。

二、地方高校服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菏泽,作为人文资源丰厚、发展潜力巨大的三线城市,承担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扩大区域文化建设大格局的历史重任。随着“争创国家文明城市”、“傳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发展区域文化经济”等一系列国家和区域战略政策的叠加,菏泽步入了加快建设特色城市文化的步伐。从此意义上看,菏泽对高等教育高质量服务地方的需求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菏泽学院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与一、二线城市重点高校相比,在全方位助力与服务菏泽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的地缘和文化优势。

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是一个迭代更新、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既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特定产物,又是一个延绵不断的积累和再生,而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紧密深入的内在联系,使其在服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从地缘上看,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植根于当地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得益于当地政府相对宽松的政策支持和文化认同,在整合所在城市地方音乐文化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生源以本地或周边地域的学生为主要群体,毕业后服务于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艺术团体的学生较多。学生在地方高校学习到的本土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可直接应用到新的工作岗位、参与到本土音乐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地缘优势助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

从文化上看,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的引领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任务已受到各级政府和院校的高度重视。依托于高等教育对民间音乐文化进行现代化传承,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又能培养出具有构建本土音乐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的人才,增强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的文化认同,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需要

“一般而言,地方本科院校是指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纵向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通过合并升本、转制升本、民办升本和独立建本等多种方式大规模向地市级城市布点建立起来的本科层次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变革下,地方高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基础弱,快速升级等先天条件的影响,办学定位出现了人才培养不清晰、服务面向盲目扩张、学科建设缺乏特色、产业对接比较松散、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对地方高校制约和影响会日益凸显。

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推动“1999年以后新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实行转型”,这意味着,国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层次分类展开了新的战略布局。纵观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九个试点任务,转型的关键点在于围绕服务地方、产学结合,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设置学科和专业,使高校成为地方人才、技术、文化、思想的智慧库。这一政策导向,为地方高校在困境中求生存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在人才培养上定位于区域人才需求的应用性教育;在科学研究上,应满足区域应用性项目的开发;在社会服务面向上,应成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人才和智力保障。本土音乐是地方文化的凝结体,培养地方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就是培养具备音乐基本素质、音乐基本技能、艺术实践能力,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的音乐人才。可以说,在校城融合的理念下,地方高校与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度互动,是地方高校应对严峻考验、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

(三)本土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引,各省市也紧跟中央的战略部署、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本土音乐传承与保护工作喜迎千载良机。一是随着文旅融合经济的不断提升,本土音乐产业化已成为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路径不仅可以有效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其获得收益也将对地方城市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实现地方音乐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联结。二是信息化社会加快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保存,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通过互联网分享到世界各地,而计算机音乐软件、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也为本土音乐资料的保存和创作提供更多的手段。

但是,结合当前社会文化环境看,人们对西方音乐、流行音乐的追随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级学校音乐课以教授西方音乐为主;校外传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普及远不如西方音乐;本土音乐文化在媒体社交网络参与度与流行音乐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现代年轻人在以西方艺术为基准的审美视角下,对固守传统的本土音乐失去了兴趣,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民间传承模式和文化环境也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传承理念保守、传承方式单一、创新动力不足、缺乏资金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一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老歌种、乐种、曲种、剧种濒临灭绝,本土音乐生存空间形势严峻。

三、校城融合理念下地方高校服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分析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该政策的提出,标志着国家从战略层面上对高校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长远规划,也开启了地方高校服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新模式的探索。

(一)明确办学定位,完善顶层设计

地方高校植根于地方区域,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具备一定的责任与担当。通过地方高校与各级政府的协作创新,明确办学定位,完善顶层设计,实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职能,共同推进地方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近年来,菏泽学院坚持以“立足菏泽、依靠菏泽、融入菏泽、服务菏泽”的办学方向,依据“校地共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对接、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打造亮点、建设精品”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的定位,从学生、学校及地方三个层面出发,旨在培养专业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顶层设计的指引下,音乐与舞蹈学院坚持菏泽学院“一体两翼、三经四纬”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音乐专业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坚持校地合作、音乐文化资源共享为原则,从人才培养、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等方面,精准对接菏泽地区“戏曲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符号,围绕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学生素养。

(二)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音乐

所谓产教融合,是指国家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而拟定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校地(企)合作”、“政产学研用结合”等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一致。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上升到人才开发和国家教育改革的制度层面,并提出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基于产教融合模式,针对高校音乐教育长期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偏离区域文化生活和本土音乐的现状,菏泽学院作为菏泽市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致力于推动音乐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提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搭建学生艺术实训平台,以此实施产教融合,重构学科专业,服务菏泽市传统音乐文化。音乐与舞蹈学院先后与菏泽市郓城县古筝制造厂、笛萧工作坊、民族乐器企业商签订协议,共同培育订单式人才;与菏泽市戏曲研究院、菏泽市群众艺术观、菏泽市曲艺家协会结为联合单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岗位深度对接;参与菏泽市国际牡丹节大型实景演出,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融为一体;向南京军区、菏泽市农商银行、郓城县文化馆等不同面向的用人单位输送山东琴书定向人才,为曲艺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三)构建课程体系,推进持续发展

课程是高校实施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面对时代变革,如何培养出服务地域社会文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着力点在于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学科,自发端伊始,就凸显较强的技能性與实践性,这种学科特点为应用型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把当地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使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和高校音乐教育实现无缝对接,既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又是研制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地方高校本土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选择服务地方、办学转型的特色发展道路,不应以培养专业音乐表演人才为主要任务,而是应开设本土音乐特色课程,即学生通过对本土课程的学习与应用,能够对接地方本土音乐发展的需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多出路的,能与地方非遗文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类技能人才。课程体系的构架以音乐学的学科特点为基点,将学科涉及的地方本土音乐拓展为地域音乐理论和技能课程;以强化校内实训、建立校外实践为着眼点培育地域音乐实践课程,从而构建“理论+技能”的本土音乐特色课程体系。①本土音乐理论课程体系。在现有的鲁西南鼓吹乐、山东筝乐等非遗特色理论课程基础上,结合菏泽非遗音乐文化,增设“菏泽音乐文化概论”、“菏泽地方曲艺鉴赏”、“菏泽地方戏曲鉴赏”等课程,同时也延展至构建“菏泽民俗”、“菏泽方言”等地方文化课程模块。②本土音乐技能课程体系。目前,学院有山东古筝乐、山东弦索乐等器乐合奏课程、山东琴书曲艺课程、山东梆子戏曲课程。除上述技能课程外,还可增设“菏泽地方民歌表演唱”、“鲁西南鼓吹乐合奏课”、“商羊舞”、“莺歌柳书”、“枣梆”等非遗技能课程。

(四)扩大艺术实践,普及地方美育

地方高校把教育教学实践与本土音乐文化相对接,使积淀深厚的本土音乐文化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生活,建设以音乐类非遗为特色的育人模式与实践体系,这不仅为本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至地方当代青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校美育教学的创造性转化。

菏泽学院音乐专业艺术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设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发展联盟单位及各种形式的学生艺术展演等。2004年始,音乐与舞蹈学院将山东琴书、山东古筝乐、菏泽弦索乐引入课堂,之后,学院相继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地方戏曲口述史研究中心”、“山东琴书传习所”、“山东派筝乐传习所”、“菏泽弦索乐传习所”、“鲁筝艺术博物馆”等地方音乐研究基地,这些研究基地的成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本土音乐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成为实践教学持续推进的源动力。同时,广泛与文化机关、工会、中小学、企业、群艺馆、剧团等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比如:参加第十、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民族器乐展演、第六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全国大运河流域曲艺邀请赛、全国首届民间俗曲展等,,学生在这些艺术交流活动中所编演地方民歌、器乐、曲艺、戏曲剧目,不仅为本土音乐文化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也促进了校内美育向地方美育的拓展。

四、结语

面对新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布局、总书记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新要求,如何在校城融合理念下,将地方高等教育与本土音乐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地方高校服務社会的重要职能,成为新时代高校和社会文化资源协同发展的主要内容。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在服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必然要突出以区域音乐文化发展为服务面向,以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办学定位,在保持音乐专业原有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当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学校应用型转型为契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焕良.构建校地合作共赢机制的实践探索——以菏泽学院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19(5)

[2]李林,许媛媛.“特色专业”背景下地方高校曲艺学科的建设与教育实践——以菏泽学院近年的探索为例[J].曲艺,2019(7)

[3]陈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

[4]崔凤军.校城共同体:地方本科院校逆势崛起探略[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0(10)

猜你喜欢
菏泽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音乐
快递时代谈恋爱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