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红旗飘

2022-05-31 07:26冯春久曹国宏通讯员杨振辉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11期
关键词:淅川县红旗移民

本刊全媒体记者 冯春久 特约记者 曹国宏 通讯员 康 帆 杨振辉

移民新村邹庄村

水泥路面平整宽阔,光伏路灯整齐明亮,文化墙面图文并茂,农家小院错落有致,花草树木赏心悦目……4月22日,记者再访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不禁感慨:村子变化可真大!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淅川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时,动情地说:“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产业发展红旗、文明宜居红旗、社会治理红旗等‘三面红旗’争创活动促进乡村振兴,统筹做好移民后续发展稳定工作,确保移民工作高质量发展,让移民群众在新家园安居乐业。”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说。

典型引路 邹庄树标杆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附近的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共有175户750人,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到这里。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为了更好地支持邹庄发展,淅川县提出建设“大邹庄”战略。邹庄村与邻近的水闸、下孔、孔北4个村成立联合党支部,汇聚更多的资源、力量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植和智慧农业。

在绿油油的麦田旁,矗立着十几栋钢构的温室大棚。“村里流转1000亩土地种草莓、苕尖,小麦收获后全面开工,争取年底见效益。”驻村第一书记崔丽萍说,“我们还建设1000亩高标准农田,通过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实现智能化种植。”

植树造林,绿化库区

据悉,邹庄村还成立了掘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统一管理,村民入股参与分红,每股1000元,每股每年有150元的保底收益。还建成扶贫车间、引进藤编企业,让村中老人、妇女都有活儿干。

“土地流转一亩一年800元,务工有收入,产业发展起来有分红。咱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张光先说。

“其实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崔丽萍介绍,目前,邹庄村已成立了掘井人农业合作社、大邹庄旅游有限公司、大邹庄劳务有限公司等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挖掘村里的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打造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等于一体的观光带。“到那时候,会有更多群众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正如总书记嘱托的那样,‘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面红旗 引领振兴路

大邹庄,是移民发展的示范村,也是乡村振兴的样板村。为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淅川县发出争创“产业发展红旗”“文明宜居红旗”“社会治理红旗”等“三面红旗”动员令,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吹响了乡村振兴的“集结号”。

把好“方向盘”,绘就振兴路。淅川县高标准成立争创“三面红旗”活动领导小组,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牵头抓总,县处级领导分包乡镇,各相关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常态化推进创建工作;把好“方向盘”,用好考核“指挥棒”,把指标、要求、任务落实到创建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序推进,使全县469个村(社区)争当“绩优生”;县直各单位结对帮扶各村,选派“振兴特派员”,同岗同责,并统筹资金、项目、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县直涉农部门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向乡村倾斜。与此同时,县里在为每个乡镇先行解决300万元项目资金的基础上,从明年起,为每个乡镇配套不低于1000万元的衔接资金,支持乡村振兴。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作为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各乡镇立足乡情镇情,科学布局,因村施策,梯次推进,上下联动,统筹推进;选树示范村,典型引领,以点带面,在全乡全镇形成比学赶超的局面;严格督导奖惩,对在争创工作中排名前3的乡镇,年度考核奖励10%优秀指标,分别奖励100万元、80万元、5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对班子给予集体嘉奖,对党政正职、分管副职予以记功,并优先提拔或进一步使用,或优先晋升晋级。对工作不力的乡镇相关人员,给予严肃处理。

筑牢“桥头堡”,激发新动力。作为直接责任方,各村(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制定三年规划,明确创建的方法、路径、措施;通过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党建工作制度,以及开办“‘三面红旗’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动,全员参与争创工作;每成功创建一面红旗,村支书月工作报酬增加300元,其他干部增加100元,可累计叠加;每村奖励100万元项目发展资金、10万元工作经费;对“三面红旗”全部创建成功的,本村人员考录县内事业编制加5分,本村学生中招考试在县内高中就读的加5分。

移民发展 谱写新篇章

“住了一辈子山沟沟,看村里人都搬到平地、住上新房,真眼气,没想到这好事也能落到我身上!”在大石桥乡郭家渠新村,89岁高龄的宋长有感激地说。

宋长有原居住在深山,那里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增收难。2017年,通过实施移民避险解困项目,宋长有从半山腰上的砖瓦房搬进了郭家渠新村的“海景房”。

“为了让移民村宜居宜业,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多方向上争取,把生存条件差的留置人口安置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避险解困、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结合起来,全力改善留置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淅川县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建农介绍,近年来,淅川县总投资4.71亿元,共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6批,建设集中安置点55个,为库区2329户9428名移民群众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另有3万名移民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搬迁安置、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解决了安居问题。

据了解,淅川县还以美好移民村建设为抓手,夯实硬件基础,先后投入综合整治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资金2000万元,打造了邹庄、郭家渠等一批特色突出、设施完善、建筑整齐、环境整洁、风景优美的知名移民村;创新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方法,先后整合项目资金2.47亿元,实施120个移民产业发展项目,投入移民培训资金300余万元,培训移民3000余人次,近5万名移民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旺,还要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目前,我们正在各移民村开展‘三面红旗’争创工作,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让移民乡亲的生活正如总书记祝愿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刘建农说。

如今,淅川的移民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后期扶持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产业扶持措施扎实有力,广大移民初步实现了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日子越来越红火。2021年,淅川移民人均纯收入达13709元,同比增长8.4%。

猜你喜欢
淅川县红旗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淅川县发挥协会优势培育主导产业的措施
淅川县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内陆移民(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