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乐读·得法

2022-06-01 19:58楼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伯牙知音文言

楼琳

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大幅提升。那么,教师要如何教学文言文,才能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实现文化传承呢?

一、激发一点兴趣

学生之所以看到文言文就害怕,一是因为文言文拗口难读,二是因为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教师要让文言文变得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

(一)趣味导入

学生接触一篇新的文章,总会由题入手。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课题对课文有整体的印象。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时,教师先问学生姓什么,然后问他们还知道哪些姓氏,引导他们回忆背诵一年级所学的《姓氏歌》,最后出示课题,让学生说说故事的主人公姓什么。学生齐说:“司马,是复姓。”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入手,解决了课题朗读中的难点。之后,教师由司马光的姓氏引出人物的生平,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对文言文有初步的印象。

(二)读演生趣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仔细认真看,专心致志想,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比如,课上拓展阅读《猫捕鱼》,其内容如下:“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教师问道:“‘失足坠水中,你觉得会是什么样子?能演一演吗?”两名学生表演小猫落水的样子。“这就叫——”学生齐答:“全身皆湿。”教师追问:“还趴着?”表演的学生反应过来,纵身跳了起来。其余学生笑答:“急跃起。”课堂就在师生协作、读读演演中走向高潮,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三)读后趣写

课堂上,教师要带着学生循序渐进地品读,创设情境乐读,实现读写合一。以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你有见过类似的争辩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创作文言新篇《两小儿辩    》。依托文本,扎根生活,在趣读趣写中,学生培养了语感,感受到了文言文之“趣”。由此,文言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二、读出一点韵味

古人有“因声求气”之说。“声”指节奏、音调,“气”指情感、气势。可见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一)读懂“文言”

只有教师“读”的指导做到“实”“适”,学生才能读出文言味。以六年级下册《学奕》为例,“读”的指导可分为四个层次:(1)“音”,字正腔圆,读准字音。教学中关注两类字。一类是多音、多义字,如“智”“弈”“缴”;一类是生字,如“弗”“鸿”“鹄”。(2)“断”,抑扬顿挫,读出节奏。指导难读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为是其智弗若与”,根据关键字“之”“智”“与”的意思,判断何时停顿。(3)“意”,心领神会,读出意思。在理解文句的意思后,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为是其智弗若与”,故事中的哲理呼之欲出。(4)“情”,情景交融,读出情境。同桌合作,练習朗读“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感受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二)读懂“意境”

要想感受文言文中的意境,肯定离不开读。为了破译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的情感密码,领悟意境之美,教师先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高山。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叙说。教师再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入朗读中。读后,教师问学生刚才还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流水。学生再度展开想象。最后,教师小结:“不论伯牙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锺子期都能够懂得。”此时,《伯牙鼓琴》中那一缕知音情愫,在学生的心中荡漾开来。文言文中的那人、那景仿佛就在眼前。

(三)读懂“文化”

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需要在课堂中被学生读出来。如《伯牙鼓琴》中的“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文化的符号。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文中两个‘善字道出了两人成为知音的原因,一起诵读。”学生读完后,教师继续引导:“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伯牙还会鼓什么?子期还能听出什么?”学生伴着《高山流水》的音韵,欣赏知音图片,自由诵读,展开想象,感受什么叫“志趣相投”,对“知音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积累一点方法

唯有多背诵,学生才能培养文言语感,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的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语言之美。

(一)“还原”文言之韵

所谓“还原”,是指将生涩的文言文用简洁的现代文来表述,进行文白对读,最终做到熟读成诵。以《两小儿辩日》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相互练说,他们很快就对文言文的意思了然于心。在文白对读中,学生淡化了对内容的关注,转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中体会到不同于现代文的语言之美。

(二)“提问”文言之义

有的文言文逻辑性较强,人物个性鲜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后互问互答,完成背诵。比如,教学《学弈》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弈秋是什么人?(2)故事中的“其一人”是怎么学的?(3)另一人是怎么做的?(4)他们的学习效果一样吗?(5)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将文言内容铭记于心,在体会文言文特质、感受文言文魅力的同时,获得语言上的发展。

(三)“联想”文言之蕴

插图是学生背诵文言文时的有力帮手。在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的背诵环节中,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回顾故事情节,快速地想到画上的牛,于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一句呼之欲出。

综上,教学中激发一点兴趣,读出一点韵味,积累一点方法,追求文言并重、文道共生,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开启文言文学习之旅。

参考文献:

[1]罗才军.语文问道[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李莉.读出来的味道:小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5(2).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   322000)3378F8DE-674F-4165-AA23-F09749555766

猜你喜欢
伯牙知音文言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高山流水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伯牙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