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配血中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的结果及差异比较

2022-06-01 05:47喻织云
当代医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凝胶交叉抗体

喻织云

(湖北省仙桃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湖北 仙桃 433000)

临床中输血是针对血容量降低,缓解贫血、缺氧与改善急诊患者休克症状的治疗方法之一[1]。但临床采用输血治疗时患者本身对外来血液表现出显著的免疫与排斥等特点,因此,输血环节患者溶血性与非溶血性负反应发生率较高,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患者输血前进行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型交叉匹配十分关键,不同交叉配血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对输血环节的血液检测具有明显差异[2]。基于此,本研选取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于本院进行输血的14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展开交叉配血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于本院进行输血的1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139 例;年龄2 d~75 岁,平均(38.6±12.5)岁。纳入标准:需进行输血治疗患者;供血来源均为本市无偿献血人员。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无法配合本研究者;传染性血液疾病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44例输血患者均采用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微柱凝胶法展开交叉配血,同时针对交叉配血试验呈阳性患者采用不完全抗体检测。①凝聚胺法:取患者静脉血0.5 ml,采用凝聚胺试剂(上海信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XY5012074)制备受血者、供血者3%~5%浓度的红细胞悬液1 ml,离心受血者、供血者血样标本,主侧增加受血者血清2 滴与供血者红细胞悬液1 滴,主次侧皆滴加低离子介质溶液0.6 ml,均匀摇晃后静置1 min,再配比2滴凝聚胺溶液,均匀摇晃后静置15 s,经离心去除上清液,震荡出现凝集块,滴加重悬液2滴,混匀1 min,显微镜(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型号:Stemi 508)检无凝集现象则血样相合。②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采取患者静脉血2 ml,采用抗人球蛋白微柱卡,共有8个血型系统的16个抗原互补;1~3号微柱中同时置入Ⅰ、Ⅱ、Ⅲ号筛选红细胞各50 μl,再置入完全离心患者血清每个微柱中50 μl,置入专用配置的37 ℃孵育箱(北京福意电器有限公司,型号:FYLYS-280L)孵育15 μl,再离心,观察结果,阴性者红细胞沉于管底,阳性者浮于柱的顶端。③抗体检测法:采取抗人球蛋白和盐水法对不规则抗体进行鉴定。将采取的100 μl血清混合于50 μl红细胞试剂中,常温孵育1 min后以3 100 r/min离心15 s,轻轻摇动试管,观察结果后,放置37 ℃环境下孵育30 min,采用0.9%氯化钠溶液洗涤红细胞3次,扣干后再加500 μl抗人球蛋白试剂,离心与结果观察与盐水法相同。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主测与次测及总阳性率;统计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当T<1,或n<40时,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比较 144 例患者中,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阳性17 例,假阳性1 例,且诊断为纤维蛋白过多;凝聚胺法阳性7 例假阳性2例,且诊断为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两种交叉配血方法中主侧阳性、次侧阳性与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总阳性率高于凝聚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比较[n(%)]

2.2 两种方法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比较 抗人球蛋白微注凝胶法主侧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80.00%)、次侧不规则抗体检出率(71.43%)、总不规则抗体阳性检测出率(76.47%),均高于凝聚胺法(25.00%、33.33%、2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不规则抗体结果比较[n(%)]

3 讨论

临床输血工作中首要任务是确保输血的安全性,若受血者血清为不规则抗体阳性,但却输注了具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会诱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输注血液丧失原有的效果。近年来,随着输血检测技术逐渐成熟,因ABO血型诱发的溶血事件发生率逐渐降低,临床中因ABO 系统外出现的其他血型IgG类不完全抗体导致的迟发型输血反应发生率较高。凝聚胺是一种四胺聚合物,基本完全溶解后释放大量正电荷,且可中和转化红细胞膜表层的负电荷,实现控制血液中红细胞电位差的目标,表现为一种可逆性且非特异性的红细胞凝聚表现,进一步检测出血型匹配程度,凝聚胺法的灵敏度高于盐水法,且具有操作难度低、快速等优势,现阶段在临床中应用较多[3]。凝聚胺法交叉配血不合在淋巴系统的血液肿瘤、本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与多次输血、妊娠患者中常见,可能与患者机体中伴抗体或针对ABO外的血型不规则抗体有关[4]。临床中该类患者红细胞表层常伴自身抗体或血浆中游离分子存在抗体,使抗人球蛋白试验呈现阳性和间接抗球试验呈现阳性,明显增加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难度,同时增加患者疾病进展期溶血发生率。

近年来,既往临床交叉配血试验中凝聚胺与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针对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5]。国外研究发现,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与传统试管法比较,敏感性更高[6-7]。本研究结果显示,对144 例患者展开交叉配血发现,1 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阳性17例,假阳性1例,且诊断为纤维蛋白过多;凝聚胺法阳性7例,假性性2例,且诊断为红细胞悬液浓度过高;两种交叉配血方法中主侧阳性、次侧阳性与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总阳性率高于凝聚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人球蛋白微注凝胶法主侧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80.00%),次侧不规则抗体检出率(71.43%)、合计不规则抗体阳性检测出率(76.47%)、均高于凝聚胺法(25.00%、33.33%、28.57%),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交叉配血时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均具有较好的检测结果,但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的阳性检出率更高。有研究[8]结果发现,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的灵敏度优于聚凝胺法,与本研究结果类似。临床输血需要确保急救输血的安全性与及时性,因此,采用安全的配血方法是保障临床救治成功的关键[9]。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的安全性与灵敏度较高,可用于临床治疗的初期检测,控制交叉配血试验的准确性,增强治疗效果[10]。本研究结果发现,凝聚胺法的假阳性率偏高,因此,临床可结合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联合检测,加强输血安全力度;此外,凝聚胺法在交叉配血环节具有高效性,尤其可优先用于临床急救等危急环境中。

综上所述,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法在临床交叉配血中结果更加准确,且操作难度低;凝聚胺法假阳性率较高,但检测耗时短,可作为临床急救中首选检测方式,临床可根据需求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

猜你喜欢
凝胶交叉抗体
免疫性因素对常见血型意外抗体产生的影响探讨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探讨
消夏凝胶弹机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新型避孕凝胶,涂在肩膀上就可以避孕?
全国唯一人源化抗体小鼠 进入药物开发应用阶段
用棉布废料制成的环保气凝胶
一种用于抗体快速分离的嗜硫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连数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