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产业价值开发研究

2022-06-02 13:18张晓芳

张晓芳

摘 要: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我国首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研究其产业价值开发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布莱恩·摩尔安“可供性回路”的5种价值为分析框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和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例,分析得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产业价值开发的策略:技术-材质价值开发需从传承人培养、传统技艺创新、传统材质拓展三方面着手;社会价值开发需关注社会奖项、荣誉称号、论文和专著对价值提升的正向作用;情境价值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作用,国内外积极参展办展,参加文化传媒栏目和访谈节目等;审美价值开发需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融入时代审美价值;使用价值开发需要多元拓展蓝印花布在人们生活各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产业价值;可供性回路

中图分类号:TS1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2)01-0001-04

1    引言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从宋代起源至明清兴盛,一直是老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南通蓝印花布的兴盛主要得益于南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气候、土壤适宜棉花生长,民间大量种植染料来源的蓝草,南通曾一度形成“乡乡都有染布坊,村村都有染布匠”的繁荣局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物质丰富,蓝印花布的受用者减少,它的地位在民间由原来的“时尚”转变为“落后”。20世纪20年代后,彩印花布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蓝白两色的蓝印花布生产规模逐渐缩小,南通蓝印花布行业也随之萎缩。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纺织设备和印染机器,大量生产的“洋布”使南通土染坊受到冲击。20世纪80年代初,南通蓝印花布仅存于喜爱传统工艺的收藏或研究群体中。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经文化部批准吴元新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经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批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传统知识的开发利用,推进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2    研究理论和框架

布莱恩 摩尔安将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相结合,提出“可供性回路”的价值评估体系。“可供性回路”包括经济的可供性、社会的可供性、技术-材料的可供性、再现的可供性、空间的可供性和当下的可供性等6种可供性,其在象征交换的文化场域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场域之间形成了可感知的价值,包括技术-材质价值、社会价值、情境价值、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摩尔安认为,这5种价值展示了对一个物品评价时所参考的不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这5种价值综合起来形成一种象征价值,并最终被交换为一种可量化的经济价值,实现文化商品的交换价值。正是这种“可供性回路”可以在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之间建立等值,且达到总体价值的评估。

本文依据“可供性回路”的5种价值,分别对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产业价值开发进行分析论述。主要研究案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

3    产业价值开发策略

3.1    技术-材质价值开发

3.1.1    传承人培养

2010年,吴元新承接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蓝印花布传承人调研》的课题,对全国明清时期主要蓝印花布产区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当时全国的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已不足50人,且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面临着濒危的境地,需要进行立体化传承。立体化的技艺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传承、院校教学和社会培训3种,培养具备图案造型基础、掌握染液制作和印染技艺的传承人。

(1)家庭传承,培养核心传承人。家庭传承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子代在父辈经年累月的技艺实践中耳濡目染,根植于传统技艺文化沃土,接受及传承传统技艺会更容易。吴元新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女儿吴灵姝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毕业后,继续从事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与研究。女婿倪沈键爱屋及乌,也已从“金融男”变身为“染布匠”,全家人一起研究、创新、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2)院校教学,培养高素质传承人。吴元新通过在院校设立传统染织工作室、“走进课堂”等方式培养年轻传承人,在各大院校逐渐出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课程。苏州大学开设研究生阶段传统印染课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本科生阶段传统印染课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开设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公共选修课,同济大学、南开大学等开设手工艺选修课。此外,还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印染技艺培训班”研培计划、国家艺术基金“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青年人才培养”项目等在南通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开展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訓。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聘请吴元新为学院的客座教授,采用“校内老师+传承人”模式对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授课。与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签约,进行产学研合作。

(3)社会培训,培养蓝印爱好者传承人。通过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消息,招收学徒,为喜爱传统印染技艺的市民传授蓝印花布技艺。此外,开设“元新蓝”课堂,培养蓝印爱好者。

3.1.2    传统技艺创新

传统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需要经过替版、刻版、上桐油、刮浆、染色、刮灰、晾晒等步骤。每一步都是人力手工操作,融入了操作者经年累月沉淀的技艺,为每一件蓝印花布产品赋予鲜明个性。在历代传承中,蓝印花布的手工刻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手工刮灰等工艺中必然会存在着“手工的味道”。在产业发展中,我们要遵循其基本工艺原则,依照工艺的基本要求,避免造成技艺精髓的流失。在保持蓝印花布核心工艺基础上,创意设计蓝印花布复色印染技艺,运用多次套版刮浆印染技法,突破蓝印花布原有的蓝白两色,使蓝印花布的纹样色谱更加丰富。

3.1.3    传统材质拓展

传统蓝印花布的制作材料有棉纺织品、靛蓝染料、印花型版和防染浆。在蓝印花布面料运用上,已从单一的棉麻面料发展到丝绸面料,创新了蓝印真丝双面印染工艺,填补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丝绸面料上刮浆印染的空白,将丝绸文化与传统的蓝印花布工艺相结合,使蓝印花布的用途更广泛。

3.2    社会价值开发

3.2.1    社会奖项提升产品美誉度

吴元新及核心传承人创新设计的蓝印花布作品多次获得“山花奖”“迎春花奖”“张骞杯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金奖”等奖项。设计的蓝印花布系列作品“凤戏牡丹”台布、“年年有余”挂饰、“喜相逢”桌旗系列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3.2.2    荣誉称号提升传承人知名度

吴元新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领域深耕40余年,逐步形成蓝印花布古旧收藏、艺术研究、技艺传承、院校教学、产品创新立体式传承开发模式,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任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旅游系统劳动模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个人成就奖”,被中宣部、中国文联授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3.2.3    论文和专著提升产品和传承人知名度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以前主要是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吴元新在做好传统传承的同时,同核心传承人一起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收集丰富实物资料基础上,结合多年来的技艺传承实践经验,出版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还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 纹样卷/藏品卷》《刮浆印染之魂》《南通蓝印花布》《蓝印花布》等著作,并在相关期刊上发表论文。吴元新还担任了《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执行总主编,这个项目列入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拟为蓝印花布建立系统科学的文化档案,为深入研究我国传统印染文化提供实物资料保障。

3.3    情境价值开发

3.3.1    充分发挥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作用

1996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成立,2002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新馆落成。博物馆充分发挥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展示、研究、传承、生产性保护、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设有蓝印花布传承基地、蓝印花布研究所、元新蓝染坊等创意工作部门,为公众接触、了解、购买蓝印花布产品敞开大门。

3.3.2    参展、办展宣传弘扬传统文化

参加国内外相关博览会,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宣传弘扬蓝印花布印染文化。如参加北京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海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品展览会、南京中国六艺节、天津民博会等展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中国南通蓝印花布展”。在国内参展、办展的同时,也抓住机会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蓝印花布走出国门。如参加在意大利、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茉莉飘香·江苏文化周”交流活动,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举办蓝印花布展览。

3.3.3    参加文化传媒栏目和访谈节目扩大蓝印花布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几年,藍印花布作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多次在各类非遗论坛上做经验交流,同时也得到了新闻媒体关注。如2017年,中央电视台三套《文化十分》栏目播出专题片《四世同堂蓝白梦》,讲述吴元新四代传承蓝印花布的故事;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江南色彩》蓝印花布专题片,讲述吴元新全家传承蓝印花布工艺的故事。

3.4    审美价值开发

审美价值通常指消费者可以感受到产品所展现出的某种美感。南通蓝印花布的原材料棉纤维朴实耐用、植物蓝草健康环保、蓝白面料风格清雅、印花图案寓意吉祥、手工制作技艺独特,构成了南通蓝印花布经典之美。从宋代开始,艺人们在木制印花的基础上创新出纸版防染印花工艺,并在创作过程中吸取百姓喜爱的吉祥图案,创作出纹样内容丰富多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3.4.1    纹样造型与色彩特征

古代,蓝印花布是老百姓能用得起的家纺生活用品,因其耐磨、耐脏及透气吸汗的特性深为百姓喜爱。南通蓝印花布造型简朴粗犷,却充分显露出质朴醇厚的艺术魅力,融入了百姓美好的精神寄托。其纹样题材通常涉及植物、动物和人物,单纯的文字图形、几何图形或者多种图案相结合的综合纹样也较常见,可以归纳为具象纹样造型、抽象纹样造型和具象抽象综合纹样造型3种。南通蓝印花布色彩素朴雅致,其图案形式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从色彩所蕴含的情感特征来看,蓝色代表冷静、深沉、清净、含蓄、沉稳等特质,表达了朴实无华的审美特点;白色单纯透明,同蓝色搭配在一起,既能表达蓝天白云的自然意境,又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完美地衬托出蓝色所蕴含的情感特质。

3.4.2    繼承传统融入时代审美价值

在坚持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新,将传统蓝印花布赋予时代特征,不断设计符合人们需求、符合时代的新作品,将单一的蓝印花布赋予更多元的表达,创新制作近千个蓝印花布纹样,既延续这份古老的淳朴与清雅,又唤起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与美学的重新感知。

3.5    使用价值开发

使用价值指产品对于使用者的价值,既体现为产品本义上的使用性,还包括产品潜在的使用性。传统蓝印花布的应用范围比较局限,只是作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用品,如被面、包袱布、帐檐、门帘、服饰等,这就限制了蓝印花布的应用范围和传播路径。突破蓝印花布原有适用面的限制,在应用材料和应用载体上进行拓展,可以把蓝印花布用在文创产品、室内装饰和公共艺术等方面。

吴元新创立了元新蓝品牌,在坚守产品“美观、格调”的同时,也注重产品的“舒适、实用”,是“生活化的工艺品”,将蓝印花布的传统美学内涵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设计一系列工艺礼品、日用服饰、家居装饰等用品。通过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巧妙结合,既保留了蓝印花布的含蓄质朴,又突出了其在现代生活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92-194..

[2]王晨,王媛.文化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114-121.

[3]戴维 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王志标,张峥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7-44.

[4]杨慧子.心手相连 薪火相传――学校系统的手工艺传承[J].美术观察,2018(02):17-20.

[5]于瑾涛.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与色彩特征[J].大舞台,2014(09):238-239.

[6]余兰.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印染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09):21-23.

Research on the Industrial Value Development of Nantong Blue Calico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

ZHANG Xiao-fang

(School of Art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Nantong blue calico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 is one of the first representative items of traditional skill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and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its industrial value development.With Brian Moran’s five values of "circuits of affordances" for analytical framework,taking Wu Yuanxin,the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Nantong blue calico museum as exampl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of industrial value development of Nantong blue calico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The technology-material value development should star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heritors training,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al material expansion.Social value develop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roles of social awards,honorary titles,papers and monographs on value promotion. Situational value developmen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Nantong Blue Calico Museum by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and participating in cultural media columns and interview programs.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value needs to integrate into the aesthetic value of the time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Use value development needs to expand the value of blue calico in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fe.

Key words: blue calico;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iques;industrial value;circuits of afford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