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徐亮:绿电交易试点示范效应良好将有序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

2022-06-02 03:38王新利,武德俊,杨晓
节能与环保 2022年4期
关键词:电量发电新能源

“随着落实‘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推进,新能源市场地位越来越突出,新能源装机比例大幅增长,这使得现有的保障性收购方式难以为继,需要新能源更大比例的市场化消纳。与此同时,‘双碳’目标的落实,消费侧绿色消费理念不断增长,用户对购买绿色电能的需求不断增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2021年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创新组织开展了绿色电力交易试点,为新能源兑现绿色价值提供了新途径,满足了市场主体购买绿色电力的实际需求。”徐亮告诉本刊。在采访中,徐亮简要回顾了试点开展以来的进展情况,讲述了绿电交易主体及如何交易,阐明了绿电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回答了绿电交易为何要“证电合一”以及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的情况。

徐亮:2021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一组织和大力指导下,国家电网公司创新建立绿色电力交易机制,于9月7日组织开展首次绿色电力试点交易,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影响。

绿色电力交易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国网公司经营区)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分别开展。截至2022年4月1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在国家电网公司经营范围内累计组织开展绿电交易94.83亿千瓦时,其中首次试点交易68.98亿千瓦时,后续新增交易25.85亿千瓦时;省内绿电市场完成74.4亿千瓦时,省间绿电市场完成20.43亿千瓦时。从交易价格来看,首次试点交易成交电价较当地中长期市场均价高3-5分/千瓦时;1439号文件印发后,随着燃煤电量市场化交易价格上涨,绿电交易价格也有所增长,较当地原燃煤基准价平均上涨6分/千瓦时(3月浙江绿电交易溢价最高达到10.2分/千瓦时)。分省份来看,国网公司经营范围内17个省份参与绿电交易,辽宁交易电量最大,达到27.84亿千瓦时,占总成交电量的29%;其次为上海(19.72亿千瓦时、占比21%)、江苏(13.84亿千瓦时、占比15%)等省份。总体来看,华东地区绿电交易较为活跃。从发电侧来看,成交电量中光伏占比91%、风电占比9%。国家电投成交电量最大,达到42.54亿千瓦时,占总成交电量的45%;其次为中广核(12.6亿千瓦时、占比13%)、中国大唐(6.75亿千瓦时、占比7%)等发电集团;此外,京能、河北建投等地方能源企业和浙江正泰等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了绿电交易。从用户侧来看,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成交电量排名前五的企业电量占比达63%,分别为华晨宝马(汽车制造)29%、巴斯夫(化工)11%、海澜电力(售电)9%、科思创聚合物(化工)8%、万国数据(数据中心)6%。整体来看,跨国企业、外向型企业购买绿电需求较为强烈。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绿电交易主体及如何进行交易。

徐亮: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关于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的复函》和批复的《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绿色电力交易实施细则》组织开展绿色电力交易。

关于市场主体。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的市场主体初期需经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准入,主要包括电网企业、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和售电公司。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21〕809号)文件印发后,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市场主体依据规则均可参与绿色电力交易,通过市场化方式采购绿色电力。初期,电力用户主要为具有绿色电力消费需求的用电企业。随着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意识的形成,电力用户范围可逐步扩大,并且逐步引导电动汽车、储能等新兴市场主体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并支持售电公司推出绿色电力套餐,满足广大用户绿色电力消费需求。发电侧主要为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条件成熟时,可逐步扩大至符合条件的水电。

关于交易方式。绿色电力交易初期优先组织未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政策范围内的风电和光伏电量参与交易。鼓励电力用户通过直接交易方式向绿色电力企业购买绿电,如无法满足绿色电力消费需求,电力用户可向电网企业购买其保障收购的绿色电力产品。市场初期,考虑到部分省份无补贴新能源项目装机规模有限,可由本省电网企业通过代理的方式跨区跨省购买符合条件的绿色电力;或由部分带补贴的新能源项目参与绿电交易,交易电量不再领取补贴或注册申请自愿认购绿证,不计入其合理利用小时。随着新能源发展及绿电市场不断成熟,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动态调整发电侧入市范围。

绿色电力交易市场分为省内市场和省间市场。省内市场,由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与发电企业等市场主体直接参与,通过双边协商、集中撮合、挂牌等方式达成交易,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售电公司自主协商或通过市场竞争达成交易电量、电价,签订双边交易合同。省间市场初期以“点对网”方式组织。省级电力交易中心先期摸底本省电力用户绿电交易需求电量、意向价格,通过挂牌交易等方式,组织相关用户参与省内绿电招标,达成省内绿电需求电量、电价,并汇总至省级电网企业。省级电网企业代理本省用户与送端省新能源发电企业开展交易。着绿电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应的容量补偿和调节性市场建立后,该成本将凸显,其中新能源企业分摊的部分应由购买绿电的用户承担。

对于通过电力直接交易方式购买的绿色电力产品,交易价格由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售电公司通过双边协商、集中撮合等方式形成。交易价格高于基准电价的收益分配给对应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结算价格=交易价格+所在省对应类别输配电价格+辅助服务费用+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绿色电力试点交易初期,考虑市场主体对于绿电的价格构成理解不充分,可对交易价格采取引导或限价等措施,例如参照碳市场价格设置绿电环境价值下限,待市场成熟后逐步取消。

记者:请阐明绿电交易价格形成机制。

徐亮:绿电交易价格应包括绿电的电能价值、绿电的环境价值、绿电应承担的调节成本,在购售方双边协商或集中交易的价格申报中统筹考虑。绿电的环境价值,为绿电交易价格比交易组织时本省燃煤发电等其他中长期电能量市场化交易均价的溢价部分。绿电的调节成本,当新能源装机和电量占比较小、绿电交易规模不大时,该成本不明显;随

记者:绿电交易为何要采取“证电合一”的方式?目的何在?

徐亮:“证电合一”的绿电交易更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消纳,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从我国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初衷、以及近期出台的新增可再生能源用能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政策的要求来看,都是为了促进企业从物理上增加新能源消费、推进全社会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绿电交易即为物理电量的交易,使生产和消费直接匹配,更有利于从物理上提升绿色消费水平,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同时,交易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全面记录绿电生产、交易、输送、消费、结算等各环节信息,出具权威可信的绿色电力使用证明,可直接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等核查统计,便于政策落地实施。

“证电合一”的绿电交易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消费绿色电力的诉求。随着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提出购买绿电的需求,并且希望直接与新能源企业签订合同、使用绿电,提升绿电消费的真实性,同时获得权威可信的绿电消费认证。在“证电合一”的绿电交易模式下,绿色电力的生产者(新能源企业)与消费者(用电企业)直接签订交易合同、履约执行、完成结算,实现了绿电生产、传输、消费全流程闭环,保障了用户从物理上消费绿电,绿电交易的价格同时体现电能价值和环境价值,用户在执行交易、使用电能的同时,获得绿色环境权益,通俗易懂。此外,绿电交易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为用户出具权威可信的绿色电力使用证明,有效满足用户诉求。

记者:交易过程中是否遇到新问题?如何解决或即将采取何种措施加以解决?

徐亮:试点交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供求矛盾和绿电认证权威性问题。

一是全社会主动消费绿电的意识尚未形成,初期仍需政策激励。目前,关注绿电交易的用电企业较多,但对消费绿电与碳核查、能源双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对参与绿电交易持观望态度,缺乏实质性的激励政策,促进用户积极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出台具体的政策,例如推动将非水可再生能源责任权重落实到用户和售电公司,落实其购买新能源的义务。鼓励高耗能行业使用绿电,并在能耗双控、有序用电等环节给予一定激励。做好绿电交易与碳市场的衔接,在政府部门将发电以外的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过程中,推动在碳核查计算中全额扣减购买绿电带来的碳减排量,促进用户主动参与绿电交易。

二是绿电供给能力不足,影响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尽管总体上平价新能源电量可以满足目前自愿申报的绿电交易需求,但地区间供需不平衡现象严重,绿电需求旺盛的东中部地区供给能力不足。若考虑高耗能企业购买绿电等场景,则平价新能源电量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需引入带补贴机组参与。

三是绿电交易作为促进绿色消费的“中国方案”,需要获得国际认可,形成国际影响力。近期,欧盟理事会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将给我国外向型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有必要开展绿电交易,并主导制定绿电交易和绿色认证的国际标准,帮助我国企业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此外,通过制定标准的方式提升我国在国际绿电消费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前期,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已启动了绿电交易相关国际标准立项工作,牵头组织成立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和ITU(国际电信联盟)两个专项工作组,IEC侧重绿电交易体系、绿电产品获取方面,ITU侧重绿电认证技术方面。2022年1月,在IEC 8C(互联电力系统网络管理分委会)工作会议上,《绿电获取-国际通用标准》提案获得PWI(预工作开展)许可,取得重要立项工作进展;拟申报ITU的《基于区块链的绿电消费信息溯源技术框架》国际标准已通过国家工信部国内审查。

下一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将有序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为加快推动我国能源清洁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电量发电新能源
储存聊天记录用掉两个半三峡水电站电量
“发电”
含风光发电的互联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论述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节假日来电量预测及来电量波动应对策略
找只老鼠来发电
绿色新能源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