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析

2022-06-03 12:32刘巨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劳动创设

刘巨胜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高中历史課程有大量的劳动教育素材,拥有其它学科所没有的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的突出优势。那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呢?

一、深挖教材,精选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材料,是学生沟通现实与过去的直接媒介。它虽然有大量的劳动教育素材,但毕竟不是劳动学科教材。因此,将历史学科中隐形渗透的的劳动教育内容显性化地表达出来,确立劳动教育的切入点,需要老师深挖教材,精心挑选。

一是要重点关注劳动者群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高中历史教材呈现了众多的劳动者,他们都可以用来作为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的素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中提供了一批新中国成立后优秀的劳动者——“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人的事迹,他们身上凝结着崇尚劳动、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尤其在1958-1962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的背景下,“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不仅反映了当时普通中国劳动者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迫切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更反映了他们热爱劳动、艰苦创业、辛勤付出、敬业守信的劳动精神。运用好这些素材,有助于学生发现劳动美、欣赏劳动美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

二要关注生产技术的变迁。生产技术的进步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革新的成果。如,《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部分呈现的商周时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又如,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迁,促进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耕犁成熟,它在江南地区水田的推广,为南方开发提供主要技术支撑,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这些技术的进步,无一不体现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另外,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特别是围绕着农业生产的天文、数学、农业成就显著,如,《齐民要术》《九章算术》《授时历》《农政全书》,这些成就都是我国古代劳动者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凝结成的智慧结晶。用好这些素材,有助于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能够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在精心挑选教学素材后,还要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因此,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寻找教学情境与劳动教育之间相互融合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渗透劳动价值和意义,达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

一是利用材料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当问题教学情境与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就能在一步步的设问中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8页“学思之窗”,然后设置如下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层层深入的设问,学生在分步的回答中就会得到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这一结论,从结论中自然而然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与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结论的方式相比,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劳动光荣的观念。

二是展示实物图片创设描述教学情境。每一件实物,都能直接或间接反映一段历史。在教学中展示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的实物图片,能够加深学生对劳动情境的理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如,在选择性必修二中《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中提及中国古代农具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阶段等信息,教师可以呈现刀耕、锄耕、犁耕有关的实物图片和农民使用不同农具耕作的场景,引导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分组思考讨论工具进步等问题。与单纯阅读文字信息相比,这样的处理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感悟劳动人民的艰辛付出,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强化实践,创新作业设计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还要在作业设计上下一番功夫。

一是开展调查研究。苏俊良曾说:“结合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调查,编写劳动人民的历史,是历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好方式。”因此,可以在课后发布调查研究作业,让学生就某个主题通过收集资料、人物访谈等方式编写一段历史。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后,为了更完整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可以布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家生活变迁调查研究”这一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对家人进行口述访谈,整理好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庭在服饰、视听用品、家具、居住环境、出行工具等实物图片,并进行分类、分阶段形成系列。课堂上让学生一边展示一边介绍实物图片的内容,分析不同阶段变化的背后因素。这一过程也是一种劳动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劳动成果,同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变化有深刻的了解。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74页“阅读探究”第二段材料,得出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中国人民用双手创造的”的结论,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情结和劳动意识。

二是参加劳动实践。历史教学中的劳动实践可以采用创设实践情境的方式开展。通过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创设实践情境,可以让学生亲自设计、表演体验历史情景剧。如,学习宋元手工业后,布置学生自编自演《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融入北宋社会生活变化、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曲折历程、活字印刷术对文化事业的促进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每一个学生扮演的角色,不但要达成让学生感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艰辛与进取精神的目的,还要达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刻领悟劳动意识的目的。

总之,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融入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塑造学生个人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劳动创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创设未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热爱劳动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