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

2022-06-03 14:04李秀芸张元
关键词:话语体系高校思政课新时代

李秀芸 张元

摘    要:抓好思政课改革发展,办好思政课,是新时代战略工程。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改革创新的态度加强研究探索。對此,因材施教、根据学科话语特点是基础,明确新时代话语要求是关键,契合新时代话语环境是支撑,抓好改革创新是路径。

关键词: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06-04

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学是引导和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成长成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有效举措。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价值问题,必须用好思政课堂这个主阵地,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为此,科学把握高校思政课学科话语特点是基础,对标思政教育时代话语要求是关键,契合新时代话语环境是支撑,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更好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实效性和生命力。

一、基础:科学把握高校思政课学科话语特点

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在于,思政课不仅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意识形态的社会属性。

(一)高度政治性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不是纯粹的理论学说,而是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高度政治性是思政课话语体系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本质属性,是思政课教学的灵魂。所谓政治性就是指意识形态性、阶级性。这表现在:课程文本话语内容是严格遵循国家意志和党中央精神,深刻总结和提炼了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实践经验而编撰;教学话语实践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统一的课程规范、标准,代表党和国家意志,传递党和国家声音,传播党和国家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而不能信口开河;教学话语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最更重要的是培育家国情怀、时代责任等理念,培育一种价值观、养成一种德性。

(二)深刻理论性特点

从学科话语内容看,高校思政课不论哪门课程,都是高度抽象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都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从任务要求看,第一层面,高校思政课教学都是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理论要点,领会精髓要义,形成科学认知。第二层面,在理论认知基础上,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第三层面,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政治信仰,实现价值认同。因此,课程话语的深刻理论性极易导致课程与话语对象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之间存在距离。

(三)鲜明时代性特点

思政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迹。首先,课程名称随着历史发展几经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出现过政治课、政治理论课、共同政治理论课、两课等各种表达。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从“老三门方案”到“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现在的“05方案”,几经完善。最后,教材体系、教学大纲不断加强修订,以尽可能反映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实践发展成果。这意味着思政课内容的表述不能是机械式的,而是要因时因地因人调整,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避免“拿着新教材,照着老教案”“朝着新学生,讲着旧话语”的现象出现。

二、关键:明确新时代课程话语使命与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国内外新的政治形势,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对加强思政课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特别强调实施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赋予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新的话语使命和要求。

(一)坚持“在马信马,姓马言马”原则

“在马信马,姓马言马”就是旗帜鲜明、理直气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明道、信道是言道、传道的前提,打铁需要自身硬。“在马信马”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牢牢把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信仰的坚定来自对理论的深刻认知。“姓马言马”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有硬实力、真功夫,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用科学的知识、真理的力量影响、感染青年,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二)育“时代新人”目标

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对于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理想人格要求。对于如何培养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育“时代新人”目标,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实践中被赋予的时代特质和现实表现,又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发展,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青年只有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水平、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精神面貌状态等方面契合新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时代的重任。

(三)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就是重视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着力新时代思想引领。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在党和人民事业与发展实践中产生的,是党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凝心聚魂的思想武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在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步骤和政治保证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是符合时代规律的经验总结和集中概括,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核心、最主要话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共识。思政课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就是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到教学之中,充分彰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认识领会并科学把握这一理论所具备的精神实质和实践担当,并以此为指导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支撑:契合新时代话语环境

话语的产生离不开具体语境,话语使用只有与社会实体和社会关系等具体的语境联系起来,才能凸显其价值和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网络的迅速崛起以及媒介环境的深度开放,青年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出现了新特征,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科理论说服力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多元对一元的影响

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的加快与新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交融、共存成为趋势。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丰富了话语内容的同时,也削弱了一元话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纷繁复杂、形色各异话语的挤压,一元化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异质话语的存在必然伴随着教育客体的选择焦虑,从而带来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困境。传统的“主体—客体”的单向教化、灌输模式遭到抵触,教育者话语权受到冲击,听而不闻、闻而不入、入而不行、行而不久等成为普遍现象,话语传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新媒体发展对教学话语生态的影响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人际交往和课堂话语生态。一是改变了教学话语关系。传统单向的“传授—接受”话语关系被淡化,教师信息优势被颠覆,知识权威被逐渐形式化、被消解,信息把控吸引力被削弱,传统的师生关系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二是改变了话语条件。之前,课程话语处于一种基本“同质”的社会环境,“自上而下”地传递给学生。新媒体兴起后,社会“异质”化增强,一方面带来诉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开拓出“自下而上”的传播路径。三是改变了话语方式。在网络时代,社会信息生产呈现娱乐化、碎片化、感性化的特色,各种“亚话语”“俗话语”“逆话语”“恶话语”“标题党”等以开放、活泼的形式影响学生的认知,给义正辞严、抽象理性的教学话语表述带来危机,师生之间的话语差异和冲突愈益明显。

(三)经济社会的大变革对课堂话语权的影响

经济社会的大变革,一方面推动社会利益结构分化、社会阶层分化、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使得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而增多;另一方面,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必然引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理想信念认同的偏向和差异,尤其市场的竞争压力、各种社会腐败现象和就业择业的日趋激烈给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就是思政课无用论、功利主义思维盛行。认为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不属于务实的知识体系教育,与其现实生活没有实际意义,因而认为思政课不重要或没有必要开设,不断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四、动力:抓好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随着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思政课教师应把握形势发展变化特点,认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打好、打响思政课教学质量战,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一段渠”、守好“责任田”。

(一)调适课堂话语关系,建构对话教学

狭义的对话是与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其要旨是参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和相互尊重。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探讨了对话之于人存在的意义,他认为,“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代言人”“教化者”和“独语者”,而更多是情景的领导者,是获得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对话者”和“组织者”。高校思政课话语实践过程是一种认知、体悟和内化的过程,理应接受对话精神关照,话语独白、缺乏话语交往其实是一种先验的不公正姿态。

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德国著名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指出,对话的首要前提就是建立“理想的话语环境”,理想的话语环境实现途径只有一条,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民主、合理、公正的话语规则和程序制定,使教与学之间产生话语的融通,以保证每一个话语主体都享有平等自由的话语权力。在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以宽容的心态,采取疏导、鼓励式话语,以正面积极引导为主,在交流互动中形成“意义共识”。

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对话教学要避免无原则迁就和盲目赞同。经验表明,现实生活中部分师生之间价值冲突、思想相左是客观现象,教育者“矫枉过正”的谦虚、“低眉顺眼”的听之任之,不仅不能帮助受教育者确立参与对话的自信,反而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减少分歧,扩大共识,促进话语意义的共融、共识与共享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责任和追求。教师话语权的肯定与自由将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趋向和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内在生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在不断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并给以话语权力的同时,也应给出教师作为“我”的话语空间和作为“本真”的“我”的话语权力,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二)契合教学话语阐释,讲好学科话语

关照学生需要,讲好政治话语。话语是需要的反映,需要是话语建构的动因。若话语只是局限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不能解释和指导现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再科学的真理也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再好的理论也没有说服力、生命力。因此,讲好政治话语,需要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立足学生关切,了解其成长诉求,及时化解其思想困惑和价值冲突,努力建立理论与现实的问题链接,把人文关怀精神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使教学话语体系在不断解答现实问題和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张力和活力。

厚植内涵学养,讲好理论话语。“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面对复杂问题的各种复杂多样的看法、困惑,如何让大学生产生“获得感”,需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科学素养作支撑,以科学的理论阐释能力和理论宣传能力为路径:一要在“学”字上下功夫。扎实的基础、渊博的学识是实际背后的“道道”、问题中间的逻辑,思政课魅力重在内容的优质化和穿透力。二要加强学术研究。教学与科研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教学需要科研支撑,科研又进一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的学术研究就是深入研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善于借鉴与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题。三要掌握好专业技能技巧。“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严谨的理论依托寓教于乐的宣传形式,才能更好实现其内在的感染力。只有把抽象的理论蕴含在生动活泼的表述之中,才能超越理性概念,实现价值观的沟通。

植根社会现实,讲好時代话语。讲好时代新话的核心在于善于用新时代思想传递新时代精神,在社会发展语境下建构生成话语体系。首先,要让新思想、新理论进课堂,以增强学科话语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其次,要正视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错位归根结底是不能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社会、人生造成的,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讲清楚矛盾和问题,以增强科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最后,对思想领域中的各种质疑甚至是歪曲、误解和恶意攻击,要深刻分析揭示这些质疑、歪曲、误解等背后的真相和实质,以增强科学理论的现实批判力。

(三)优化学科话语环境,营造积极有效的课堂话语氛围

一是增强课堂教学话语主导力、引领力。意识形态工作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牢牢把控意识形态管理权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控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从三方面强化导向管理:首先,要认真筛选、甄别信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次,要对接大学生的发展诉求,科学设置议题,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解释好中国历史和现实;最后,要改灌输式为引导式话语,变革学术话语呈现风格,将接地气的话语形式融入官方话语,为课程话语创新提供有温度的话语“模板”,从而激发学生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和信仰自觉,实现情感共鸣。

二要丰富数字化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话语感染力。新时代,网络运用、新媒体话语已是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教师积极与时代接轨,“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第一,要提高网络素养,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努力实现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推进“互联网+思政课”的创新发展;第二,要重视传播手段的创新和建设,兼顾网络空间与实践教育两大场域,增强“线上线下”话语联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的方式体现出来”;第三,针对多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逆向性和弥漫性等特点,教育者要顺势而为,通过多元化方式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要塑造良好时代形象,增强课堂教学话语亲和力。教师良好的时代形象主要体现为良好的品格、气质和激昂自信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是育心工程,教育者渊博学识和深厚理论功底固然重要,但是高尚道德感召力才是触动人心灵,进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力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注重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完善道德人格,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参与教学,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在面对面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时代形象能活跃整个课堂气氛,给学生带来愉快的心理体验和积极正向的道德体验;同时,思政课教学必须重视人文关怀,注重涵养人文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有关心、关怀、关照教育对象的自觉意识。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与其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面对多样的个人发展前景和丰富的个人发展机会,他们非常容易陷入困惑、疑难中。教师要提升教学话语亲和力就要找准情感出发点,善于开展思想引领,如此才能带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持续动力。

五、结论

总之,话语是人与人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展开的沟通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随时代发展而变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每个时代最新的代表力量,高校思政课最有效的话语体系就是顺势而为、因时而进,尊重、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精神诉求和思想动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总目标,解决好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最好的建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2017-10-18.

[3]张国启,汪丹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逻辑内涵与培养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

[4]邢思珍,李森.课堂教学话语权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4(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6]列宁.列宁全集(第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4-10-15.

[责任编辑  宋    宇]

收稿日期:2021-07-22

作者简介:李秀芸(1969—),女,山东临沭人,江苏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精准化理念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然路径研究”

(JGX202102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2018SJSZ562);江苏海洋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现状与协同推进路径研究”(GJ2019-3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防范体系建构研究”(2021SJZDA079)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高校思政课新时代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