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2022-06-05 14:05李冬燕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意识

摘 要:初中地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开阔初中生的视野,让其具备利用地理知识解答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地理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在具体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地区地理及地区历史来有效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形成国防意识、乡土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地理教学;家国情怀;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2)15-0013-03

引  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区域地理特点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正确认知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关系。

一、初中地理学科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体现

(一)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当课程内容提及师生的家乡,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有关家乡的经济、文化、政治、地理等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当地农村进行调研,深度了解家乡农村经济和地理的关系。此外,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考察,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植被、矿产、地理结构等,使其在不断深入的探究中形成乡土意识,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在“一带一路”有关课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带一路”电子地图,点击地图的某一点便可以进入相应的情境,了解其地理、历史、文化。如此创新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各地文化传统、气候及水文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认识到祖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地理多样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对祖国文化产生强烈认同感[1]。

二、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

家国情怀是一种特别的思想教育,目的是让不同主体对地域、国家、世界产生相对统一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也会对主体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具有以下重要性。

(一)是传统文化传承、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国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经典文化,但这些民族文化和经典文化的传承取决于青少年是否拥有文化传承意识,以及对国家是否有归属感。如果国民没有家国情怀,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就不可能关心民族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二者必然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另外,人们如果缺乏家国情怀,便会失去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动力,导致民族文化裹足不前。

(二)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手段

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初中地理“中国的民族”一课详细介绍了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经济水平、文化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了共同的国家经济意识、共同的国家文化意识、共同的国家领土意识、共同的民族荣辱意识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渗透了家国情怀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三)强化青少年的担当意识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家国情怀教育不足容易使他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教师对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对于初中地理中关于环境污染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创新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而使其形成责任感,从自身做起,积极保护环境,并通过自媒体放大环保声音,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2]。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初中地理教师普遍缺乏德育意识

目前,教育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各科教师能够做到学科思政化。但在具体教学中,很多初中地理教师不能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很少能抓住地域文化、地方资源、历史事件、红色教育等进行必要的家国情怀教育。

(二)初中地理教师缺乏创新教学方法

不少初中地理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意识薄弱、能力有限,不能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差异、品质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保证家国情怀教育全面融入课堂。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学情分析、分组教学”意识,不能在了解每位学生思想现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家国情怀[3]。

家国情怀教育必须遵循现代教育规律,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但在一些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然融入了家国情怀教育,但缺乏总结分析,导致课堂虽然很热闹,但学生内化不足。

(三)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本地资源,如文化资源、景观资源、自然资源等,能够唤醒学生对自身所在地区的认同感,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但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资源开发意识,不能建立数据库,将本地地理资源加以收藏、使用。

(四)初中生受到网络多元化思想冲击

初中地理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疆域意识、文化自信、乡土情怀。然而,受网络多元化思想影响,一些初中生迷恋网络文化,不能很好地领悟地理课程中的家国教育内容,家国意识不强。

四、初中地理课堂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

第一,积极引领教师深度理解“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是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的关键词,其含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门学科。虽然这是针对高校的教育指导方针,但对于初中教育同样适用。另外,《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中小学教育必须和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结合,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同时,提出了中小学“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具体实施途径。初中学校管理者可以鼓励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激励各学科教师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形成德育方案。

第二,设定激励制度,确保教师坚持德育意识。为了保证初中地理教师能够形成德育意识,初中学校可开展德育标兵竞选活动,除竞选成功者提升待遇外,在评优、评先进、评职称方面也要有所侧重。这样的激励方案能促使教师不断优化德育渗透策略,使其深刻理解德育内涵,并明确自身责任,结合具体要求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工作。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始于教师拥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其中,教师需要特别重视学情分析,并设计灵活的交互环节,这些是保证创新教学方法落地并发挥作用的关键[4]。

第一,学校要成立地理创新教学小组,通过小组教研活动来不断挖掘家国情怀教育创新方式,通过紧锣密鼓的内部研究探讨,让教师形成创新教学意识,并通过互通有无的方式来取长补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

第二,明确家国情怀教育的创新方法。(1)学情分析。教师以学生的地理课堂表现、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综合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家国情怀教育的认知程度及接受能力等,这是保证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地理课堂的前提。(2)分组教学。教师要按照家国情怀认知层次、传统文化理解能力、本地民俗文化认同水平等划分不同的层次,就这些层次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3)利用地域文化、地方资源、历史事件、红色教育等抓手创新教学方法。在地域文化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特色,剖析其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这对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有积极的作用。在地方资源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本地自然资源(包括旅游资源、地质资源、经济资源、人文资源等)展开认真调查分析,让初中生对本地产生良好印象,形成良好的乡土意识。在历史事件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版图形成的过程融入相应的历史内容,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国家版图意识。在红色教育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本地有关文献记载,融入发生于某地的战役等,让学生认识到家乡人民的英勇,在抵抗外来侵略方面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三)培养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习惯

第一,学校应积极抓住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根据具体的评价指标找到现阶段地理教育和社会发展间存在的差距。例如,目前社会发展需要初中生拥有良好的文化意识,具有正确的“三观”,需要学校能够与家庭形成优良对接。学校根据这些指标观察地理学科教育,发现教师在优良传统文化、三观教育、家校对接中存在的差距,使其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保证家国情怀教育拥有比较完整的教育环境。

第二,学校应积极地抓住人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构建具体的评价体系。教师需要做到“以人为本”,最关键的是能够做好学情分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成绩、实践能力等方面。在教育发展方面,教师主要是将初中生家国情怀的各种体现作为评价指标,衡量学生的现有水平,找到二者之间的差异。例如,家国情怀包括传统文化理解能力、乡土意识、爱国意识等,教师根据这些指标来衡量学生的状态,帮助其找到差距、补齐差距。

(四)努力开发教育资源

学校应对本地利于家国情怀教育的资源展开分析,并最终归纳到相应的数据库。例如,学校可将本地资源划分为文化资源、景观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将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群众文化、非遗文化等列入文化资源;将红色遗存、红色景观、农旅景观等纳入景观资源;将文化馆、博物馆等纳入社会资源;将本地矿藏等有关数据纳入自然资源。此外,学校还要将各类资源按照文字、视频、图片、数据、音频等形式进一步划分,便于教师灵活运用。教师可根据课程中各类资源利用水平及学生的反馈不断总结资源利用经验,在该经验基础上形成校本教材。

(五)实现初中爱国教育全面化

初中地理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和学生日常接受的爱国教育有直接联系,若是学生日常缺乏爱国教育,则在地理课程中会对家国情怀不够敏感,甚至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在加强爱国教育亲和性的基础上,从各方面不断渗透爱国教育,让学生拥有国家荣辱观、民族荣辱观、社会荣辱观、家庭荣辱观。例如,历史、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们具有融合爱国教育的基础。地理教师可利用历史知识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当地发生的一些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当地一些爱国名人的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地理教师灵活利用的资源,使其成为学生爱国意识成长的养料。

结  语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机构、初中学校、地理教师形成层层考核监督机制,建立较为系统的考核评价指标。初中学校需要组建地理教学改革實践小组,积极围绕家国情怀进行教研,并鼓励其将最新经验不断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观察学生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最终形成家国情怀教育体系,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地理课堂上获得家国情怀教育的熏陶。这其中的学情分析、评价体系构建、校本教材编写及教学方法创新是主要工作,地理教师要在这些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参考文献]

李春晓.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2):19-20.

徐文良.初中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张玲.指向家国情怀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4):47-48,51.

翟花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12):23-24.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荔城区中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家国情怀下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与评价”(课题立项编号:LJZX211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冬燕(1985.10-),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莆田哲理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意识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消防意识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