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3·15”不应只是美好愿景

2022-06-06 02:59
中国商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不法维权权益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人们十分期待当天有台打假大戏,各个媒体更是“来势汹汹”。不出意外,今年的3·15又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被拉出来“游街示众”的问题包括女主播背后的秘密、翡翠直播的江湖骗术、“土坑”酸菜、变味的粉条、围堵校园的抽奖陷阱、医美培训乱象等。这些问题被曝光后,涉事地“连夜彻查”,涉事商家立马发“道歉声明”并“迅速整改”。

商家常称“顾客是上帝”,但面对各式各样的消费陷阱,一年365天中,或许只有3·15这一天消费者才有当“上帝”的感觉。3·15是消费者扬眉吐气的日子,而不法商家则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3·15热闹一阵之后便冷清下来,消费维权的关注度很快淡化,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又不断上演,维权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消费者安全感缺失。3·15越热闹,凸显消费者权益日常保护越“冷清”。

3·15曝光的消费侵权问题年年都触目惊心,但与3·15当天的打假狂欢相比,背后顯现的问题更引人深思。3·15曝光的许多消费侵权案例,问题不只是在商家,而是与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很多消费侵权问题,为何非等到3·15媒体曝光后才引起涉事地方“高度重视”“连夜彻查”?媒体能发现的问题,监管部门为何发现不了?说明一些监管部门平时根本就没有主动作为。

3·15虽通过媒体曝光质量问题,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力,但仅仅依靠3·15是不能完全杜绝假冒伪劣问题的。毕竟3·15一年只有一天,影响的时间较短,覆盖范围有限,不具有可持续性。每年的3·15当天,各地集中打击和曝光一批典型案例,确实对不法商家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被曝光的只是“冰山一角”。3·15虽让众多不法商家忌惮不已、忐忑不安,可剩下的364天,消费安全应该怎么保障呢?

只要有消费,消费者永远处在弱势地位。当下,很多民众已感觉到3·15只是“一阵风”。要想真正维护消费者权益,还是有赖于制度化建设,依靠法律的威慑力促使企业规范经营;适时修改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堵住监管漏洞;通过严肃的制度化监管,令企业在高昂的违法成本面前却步。要建立健全消费维权监督机制,畅通投诉渠道,确保做到快速回应、快速解决;对不及时受理投诉或推诿扯皮的,应予以督办、问责。确保从城区到乡村,从沿海到边疆,从线下到线上,一个都不落下,让一年365天,天天都是3·15。

“天天3·15”不应只是消费者的美好愿景,而应是管理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设立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是对消费者各种权益保护的彰显。维护消费者权益应坚持“天天3·15”,而不能仅仅注重于某一天、某一时段。消费者不能麻木,监管不能停步。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要携起手来,共促消费公平。有关部门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发现一个处理一个、曝光一个,把每个人朴素的愿望编织成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让“天天3·15”变成“天天安心购”。B39E3C5A-84D4-42CE-A23D-53B596198358

猜你喜欢
不法维权权益
华侨华人儿童的权益保护与成长关注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澳籍华人周泽荣的法律维权路
身在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写在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
图说
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
漫话权益
“过程复杂”成维权痛点
维权诉讼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