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工业题材美术图像研究

2022-06-06 14:43刘路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建设宣传到主题创作,东北地区丰富的工业题材美术作品呈现了地域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构成了东北地区近70年间美术创作的一大主题,是建党百年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构成。因此,以东北地区社会主义工业生产建设时间脉络为经,以工业题材类型为纬,梳理东北工业生产建设的美术图像谱系,分析其代表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思想观念,并对重点主题的图像互文、风格演变及视觉文化特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建设;主题性美术创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青年项目“二十世纪中国东北地区连环画图像及文化建构研究”(19YJC760061)阶段性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东北地区有关工业生产建设题材的美术创作,开启了以美术图像表现东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这些创作在不同时期的主题视角、表现形式、造型语言、审美趣味不尽相同,构成一个艺术形态多样、精神内涵丰富的美术文脉,充分体现出东北地区美术家的现实情怀与社会担当。

一、东北工业题材相关的美术图像梳理

东北工业题材美术创作通过对东北地区重工业发展建设历史场景的记录,塑造了工业生产中工人阶级辛勤劳作的精神风貌,弘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革命建设中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从作品功能上看,主要有工业生产建设宣传作品和工人群体形象塑造两种题材类型;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宣传画、连环画为主,而后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综合绘画等出现,绘画门类逐渐丰富,不同时期作品的社会功能、形式风格和思想观念又有所不同。

(一)崇高质朴的赞颂宣传(1949—1978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1949—1966年)间,东北地区处于经济复苏和文化建设时期,东北三省文化部门和地方美协也通过组织展览和座谈等形式共同推动了东北地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其中一些弘扬和赞颂东北工业生产建设的主题绘画作品更成为经典之作。其中1966年至1976年期间,主要以连环画创作为主,呈现类型化的创作风格。此后三年,东北地区美术处于与政治、思想和文化紧密联系的过渡与转换时期,整体内容已逐步向生活化方向靠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期间,很多东北地区画家以饱满炽热的情感塑造形象,采用写实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具有赞颂宣传性和场景化的作品。代表作品有靳尚谊与傅植桂的油画《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王仙圃的国画《艰苦卓绝的勘探队》、孙国岐与张洪赞的国画《引来银河水》、申申与景启民的连环画《浑河水》、王盛烈的国画《军民修水库图》、郝伯义的连环画《试航》、宋慧民的版画《熔炉》、吴云华的油画《虎口夺铜》等。

(二)多元探索的图像转化(1979—1999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艺术作品呈现出主旋律和多样化的文化态度。这一时期的工业生产建设主题美术作品在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基础上开始融入个性化的价值认知和审美追求,以新颖的图像视角和冷静的人文关怀丰富了社会主义工业题材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在国家意识形态宣传与民族意识弘扬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性与生命价值的追问和思考。由于东北社会主体的身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根本变化,以东北地区国企的发展为标志,工业题材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对个体抒情、伤感的情怀的关注,展现劳动者们从乡土转向城市后对家园的守望、离别。到20世纪末期,随着老工业的没落,创作题材也由崇尚集体主义的场景慢慢转向对大工业风景的刻画,表现老工业的情怀和对工业文明的深思。主要作品有李爱国、明胜国、王义胜的连环画《煤精尺》,刘震力的油画《钢铁乐章》,齐程翔的油画《零点一刻》,广廷渤的油画《钢水·汗水》,吴云华的油画《乌金滚滚》,王岩的油画《在路上》,赵晓佳的油画《寂寞大工厂》等。东北地区这一时期的工业题材美术作品主要以油画为主,尽管20世纪90年代举办了全国美展等重要美术展览活动,但以东北工业生产建设为主题的美术创作相对比较冷寂。

(三)制度变革的精神图式(2000—2020年)

21世纪以来,国家重视文艺繁荣和社会美育工作。2005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2004—2019年间的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多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美术创作工程与展览,共同推进了包括东北工业生产建设题材在内的美术创作的再度繁荣。与20世纪中后期表现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美术家更加重视追求创新性和个性化,倾向于回避劳动模范的赞颂式表现,转而注重工业精神的图式探索。此间以集体群象表现东北工业生产建设的作品较多。油画作品有王兆业、裴全、汪晓松、杨东才的《天地间》,狄傲然、广廷渤、吕子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诞生》,宋惠民的《老英雄·孟泰》,郑梵的《辽宁号》,赵世杰、王仁祥、刘仁、蒙健、周岩的《共和国为你肖像——创业艰难百战多》等;中国画作品有黄洪涛、靳波、姜海昌、王恒伟的《钢铁人》,何莉、李树革、李坚真、丛琳的《黑金时代》,王宓的《海上春秋》等;水彩作品有杨野的《工业·崛起》等;版画作品有马庆廉的《石化新都》等;综合材料作品有曲今伟的《辽宁儿女》等。

二、东北工业题材美术作品的图像演变与观念特征

东北工业题材的美术作品以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历程和讴歌工人阶级建设者为主,颂扬了东北地区劳动者辛勤劳作的社会主旋律,赋予了东北地区工人群体絕对的荣誉,其中以鞍山钢铁和大庆油田两个题材最具代表性。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中既有相近的文本来源和图像特征,又有着多元的创作思想和表现语言,展现出艺术作品的图像互文、美术风格的发展演变,以及创作观念的时代特质与个体特征。

(一)鞍山钢铁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钢都鞍山在自然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充分满足东北地区重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东北地区的画家们也积极地响应现实主义创作的号召,创作了大量表现东北地区鞍山钢铁生产建设的优秀美术作品。早期表现鞍山钢铁生产建设的美术作品中,大多是以具象写实手法表现高炉前火热生产的场景。如:20世纪60年代,画家玉锡珏创作的油画《鞍钢的早晨》《钢都》皆被《人民日报》刊载;张洪文、刘荣仁合作的油画《洪炉炼精钢》展现了高炉前的鞍钢人紧张劳动的情节;辛鉴铭将中国画的写意性与西方绘画写实技法融合,创作出《旭日东升》《钢花飞舞》等描绘鞍钢与铁矿山的作品;1972年鞍山日报社美术组也响应号召绘制了连环画《鞍钢工人王吉才》,画面除了对主人公王吉才的颂扬外,通过钢铁大桥在画面中纵横直跨、桥上机车往来和桥下鞍山钢铁的员工川流不息,表现了鞍山钢铁火热建设的壮阔场面。63C49FE8-8837-41A6-9F96-3E0F71BC7209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重工业格局发生巨大变革,鞍钢从规模到技术也面临调整,而“钢都精神”如何在改革潮头下传承与发扬成为艺术家们在美术创作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此期间,齐程翔创作的油画《炼铁工人》突破了以往塑造崇高的劳模形象的理念,呈现更加质朴和深沉的劳动人民形象;刘震力创作的油画《钢铁乐章》以全新的色彩基调,真实地表现炉前工人的辛勤和汗水。更具突破意义的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面貌与钢都人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变。郑广信在创作中就舍弃了对钢都人形象的写实描绘,转向关注工业形态本身,他通过表现性语言绘制丙烯画《记忆》,在构图上以拉送钢铁的火车头即将冲出画面而突出视觉的力度,过往鞍钢火热生产建设的追忆气息直击观者心灵,为老工业基地的继承开拓鼓劲、讴歌。

在东北地区工业题材美术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相对冷寂之后,黄洪涛于2000年开始陆续运用国画中工笔技法创作了像《光阴的故事》等主题绘画来展现钢都唯美的城市新意境,表达新世纪工业时代下的城市印象。2017年在辽宁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中,也涌现了一批诠释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新时代辽宁工业精神的美术作品。像黄洪涛联手画家姜海昌、王恒伟、靳波创作巨幅中国画《钢铁人》,以鞍钢高炉出铁的场景与跨年代的钢铁工人形象相组合,进行宏大的叙事,集中展现鞍钢发展历程和鞍钢精神的血脉传承。姜海昌的中国画作品《大数据时代》以新颖的巨幅水墨形式,在视觉上仰望取势,将现代化工业背景下的鞍钢机械建立在素描结构造型基础上,恣肆笔墨皴擦出如同雕塑的肌理与质感,彰显了现代化技术下鞍山工业砥砺前行、创新奋进的卓越成就。这与刘长海的油画《钢筋铁骨》等都是21世纪以来鞍山工业题材主题美术创作中具有重要图式表现意义的作品。

(二)大庆油田主题

1964年,党中央号召全国工业战线发扬大庆油田生产建设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此后,“工业学大庆”题材的绘画、雕塑等文艺作品纷纷涌现,为美术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细节和更直观的图像材料。吕世荣绘制的描绘我国第一代石油女钻工的连环画作品《钻塔上的青春》于1975年出版,画中描绘了东北地区的石油女钻工们跟随着革命石油工业建设者的步伐,奔向大庆,来到了广阔的石油战场,在石油钻塔上奉献自己青春的故事。1976年,由大庆油田连环画创作组响应国家号召,编绘了大庆油田采油队的故事《闯将》,画中描绘了某油田采油队发扬铁人王进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按期完成了新井投产的任务。

谷钢创作的油画《大庆人》也是通过重视石油工人们的造型、色彩和笔触等本体语言的表现力,在用色上大胆借鉴了中国画墨色中的黑、白、灰等冷色调,刻画出大庆油田生产建设初期时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石油工人们顽强的意志力。画面中灰色调的巧妙应用烘托出浓重的历史时代感和沧桑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谷钢运用写意性的绘画语言,以弥漫的雾气和虚实相间的留白来处理画面空间感,运用雕塑般的表现手法重点塑造了大庆石油工人们艰苦奋斗的形象和精神。史诗般壮美的画面是画家对新的绘画语言的大胆尝试,也呈现出大庆人们积极热情的生产建设态度和对东北工业发展前景的美好向往。

三、东北工业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理念与图像表征

东北工业题材的美术作品中确实呈现出了工人阶级劳动者响应号召,为了经济建设辛勤劳作的集体性意识表征。除了鞍山钢铁、大庆油田等著名工业基地之外,盘锦的辽河油田、抚顺煤田、大连造船厂等老工业基地在东北经济发展中也谱写了奋进的壮歌。这类主题作品在进入21世纪后日渐增多。集体性、精神性、情感性成为新世纪东北工业题材美术作品最显著的图像特征。1954年,王盛烈创作了油画作品《阅读》,作品饱含激情地展现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工人们充满生产热情为工业建设而奋斗的质朴形象。这诸多的作品都描绘了在国家政策对东北地区重工业进行扶持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工业蓬勃发展的壮丽景象。1972年,吴云华创作了《虎口夺铜》,用强光突出工人形象,描绘了矿工们不畏艰险“抓革命,促生产”的紧张工作气氛,讴歌了工人阶级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1年,广廷渤创作了油画作品《钢水·汗水》,画家大胆取舍,用个性化的超写实笔墨语言和形式风格表现了炼钢工人浑身湿透还在辛勤工作的情景,画面中通过对工人们形象的精细刻画形成视觉冲击力。这些对无名工人们细节的聚焦表现,彰显这些血肉之躯在工作中顽强坚持所构成的奋进精神,体现出新世纪美术创作中的人性关怀与理性再现。

四、结语

近年来,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振,东北地区工业主题的美术创作中不乏佳作,这些作品也通过丰富的肌理和有意味的形式符号,探索了大工业题材的新颖表现方式,具有启示性的价值。总体看来,东北工业题材的美术创作并未局限在东北地区,但由于地域环境体验和人文情感等因素,创作群体主要集中在鲁迅美术学院、鞍山师范学院等东北地区高校或省市美协中,特別是像王盛烈、广廷渤、刘震力、谷钢、崔全顺、黄洪涛等东北地区的画家们以较高的现实主义创作能力与创作热情,展示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地域美术特征的继承与发扬。东北工业题材的美术作品经近70年的积累,从具象到意象、从写实到表现,形式风格逐渐丰富,从崇高质朴的模范赞颂宣传,到个人关怀与理性思考的多元图像转化,以至新世纪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变革下人与工业社会的精神图式探索。东北工业主题美术图像作为国家表述社会愿望和政治理想的载体,承载了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建设的历史和建设者们的思想意识憧憬,也传递出人们对于全面复苏老工业建设发展的夙愿,是彰显东北地域民族精神和展示地域美术风格的视觉史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思.东北抗联题材美术图像研究[J].美术,2020(7):91-97.

[2]周晨辉.火红的年代:鞍山市美术家开展工业题材创作的回顾与展望[J].艺术品,2019(2):106-109.

作者简介:

刘路遥,博士,大连医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史理论研究。63C49FE8-8837-41A6-9F96-3E0F71BC7209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
Android用户端东北地区秸秆焚烧点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寒露
4月份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增速同比大幅提高
东北地区主要森林植被NPP时空动态研究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再认识
谈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