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加快生产加工绿色升级 实现稻米产业“绿色蝶变”

2022-06-06 23:31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颍上县技术规范稻米

一、基本情况

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国土面积1987平方公里,耕地12.5万公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70万亩。近年来,颍上县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积极推进稻米产业全链条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在生产环节上,扎实推进稻米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制定《水稻绿色氮高效碳减排品种评价技术规范》,筛选推广优良食味水稻绿色品种6个。构建“增汇优先、降耗为主、减排为重、循环利用”低碳稻作技术体系,推广面积达30万亩次;集成稻麦轮作土壤碳汇—农田地力—产能品质多目标协同跨越技术,应用面积达150万亩次。培育稻米区域公共品牌1个,认证“颍上大米”等“三品一标”农产品12个,“阜淮”“国望”等优质稻米品牌市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制定《湿地生态景观稻田建设技术规范》等作物健康栽培、稻麦适度加工等技术规范26项;遴选命名享心園等1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

(二) 在加工流通环节上,积极构建稻米产品绿色供应链。全域推广联合收割机前置粉碎作业减损收获技术,水稻收获籽粒损失率降低到1?2%;加大低温低能耗清洁烘干综合生产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及补贴力度,最大限度满足稻谷高质量及时烘干入库的需要;推广糙米微缝灭酶增香、精准柔性分层碾磨等技术,使稻米碾磨度降低到9%以下;推广稻米“低温存储”技术,使大米“黄金赏味期”延长到60天以上。推广“粮超”“直供”“网上粮仓”等营销新模式,完善县、乡、村电商物流网络,培育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农村电商经营主体15家。搭建颍上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其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全县80余个稻米企业品牌产品实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

(三)在产业链布局上,全面推进稻米产业集聚循环发展。聚焦现代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发展等5大任务,建设加工集群培育、物流商贸提升等10大工程,融合生产、加工等6大环节,创建了以稻米为主导产业的颍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0年,产业园实现总产值5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8:50.7:32.5。以产业循环式生产发展为核心,建设“地下管道+智能配肥+精准灌溉”稻田水肥(沼液)一体化绿色生产基地3.5万亩、苕稻鸭萍鹅等“稻田+ N”新型农作模式30.5万亩;以企业循环式组合发展为核心,加大稻米加工副产品高效增值利用项目奖补力度,开发了米乳饮料、碎米高蛋白粉等高值新产品,提升了稻米加工增值能力。

三、工作成效

(一)科技支撑更为稳固。颍上县不断强化科技支撑能力,与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

(二)利益联结更加紧密。颍上县积极推进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机制构建,组建现代生态稻米产业化联合体3家,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达65%,稻米订单生产比重达75%以上。

(三)产业发展趋于融合。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科研+示范+推广三结合”“市场+龙头+基地”“市场+龙头+合作社+农户”的“全产业链融合、多功能聚合”现代稻米生态产业化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颍上县技术规范稻米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香喷喷
“颍上张家”倒台,牵出“保护伞”
《苏区研究》技术规范
发挥内外因作用 促进稻米业发展
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技术规范认证综述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全面落实工会职能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记安徽省示范县工会颍上县总工会
阿维菌素在稻米中的残留检测
天津:批准发布小麦良种繁育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