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社会工作当重点聚焦哪些领域

2022-06-06 00:31丁小倩
中国商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青少年金融

丁小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方式的金融活动已深入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中。

有专家学者强调,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金融社会”。然而当前,社会工作尚未对社会数字化和社会金融化两大社会变迁对贫困问题的影响有足够的重视,弱势群体也频频陷入金融风险这一社会问题。

金融社会工作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也成为了社会工作新的实践行业。金融社会工作这一领域属于新兴领域,国内对此研究也并不算多。通过回顾金融社会工作在我国的相关研究,分析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并探讨金融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术回顾

金融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

基本定义

金融社会工作属于新兴的专业化实务领域,遵循“人在情境中”的核心理念,緊紧围绕金融能力的定义,运用一系列专业服务技能完成服务项目,实现服务对象的金融功能。

广义的金融社会工作针对的是个人和家庭金融素养的提升和金融机会的增加,狭义的金融社会工作则是围绕弱势群体开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工作方法,以优势视角为切入点,使其经济达到稳定。

金融社会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解决个人金融能力与金融化社会的关系,实现个人和家庭在经济上的福祉。沈阳化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梁国利在《新时代金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中给金融社会工作的定义是,金融社会工作是以应用优势视角和心理社会方式为干预手段,提供一系列相关金融类别的服务项目。这一新型实务领域的目的是提高服务对象的经济水平,促进服务目标的经济稳定发展。

就职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法学院的林典对金融社会工作的看法是,其本质上还是社会工作,但关注的目标集中在那些被金融问题所困扰的人群,比如金融行业知识和能力不足、财富积累能力不足的群体等。根据金融服务方式的应用,如金融行业知识教育、金融治疗等,可帮助服务目标群体提高其金融福祉,提高社会发展的整体福利。

基本框架

金融能力和资产建设是金融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框架,金融能力包括个人金融素养和惠普金融机会。金融素养是指个人掌握的金融知识和实际应用的专业技能,以及对自身经济情况的理解、认知和态度等;金融机会是指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政策引导下,向全国公众提供的普惠性、支持性的经济发展和金融信息服务。资产建设是指当依靠收入救助的方式不能改变贫穷人群的困境时,转向以资产积累为基础的救助方式。

梁国利曾经强调,金融能力是由金融个人的理财知识、财务实力、还款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多个层面构成的。金融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服务对象,在金融素养和普惠金融的相互作用下提升其金融能力,从而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

服务体系

目前,金融社会工作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四要素:服务对象、服务主题、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

从服务对象来看,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如老年人、青少年等;服务主体主要包括社保民政等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益组织、非金融类企业组织四大类;从服务方式来看,金融社会工作已经发展出五大干预手法:包括金融咨询、金融培训、金融治疗、金融教育和资产建设。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栗学钟对金融社会工作管理体系的探讨如下:

一、金融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金融理念、金融知识、金融技能和金融机会不足的个人和群体;金融社会工作包括五项任务,分别是提高金融行业的认知能力、掌握借贷和负债、制定个人存款和交易计划、掌握存款和项目投资、制定金融社会工作规章制度;金融社会工作的干预方式,从干预层面来看,在微观层面上指的是社会工作者帮助个人和家庭创造足够的金钱认知能力,解决财务压力和财务风险;在宏观层面,则主张建立财产积累、个人账户、普惠金融教育等金融公共政策和保障体系。

二、从介入角度分析,社工工作者助力服务目标有五个方向:收入、资产建设、交易管理、信用管理、金融保障,从而帮助目标群体提升金融专业技能,赢得金融机会。

三、在干预手法方面,金融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金融咨询、金融培训、金融治疗、金融文化教育、资产建设等五项主要干预技能。

通过梳理对金融社会工作基本内涵的阐述,可得出如下共识:

金融社会是新兴的实务领域,采用心理社会的干预方式,目的是协助服务目标提高投资理财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福利。金融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框架是金融能力和资产建设,其中金融能力包括外部的金融机会和内部的金融素养。金融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包括四个因素,分别为服务对象、服务主题、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

金融社会工作的应用领域

贫困治理

在理论研究方面,金融社会工作讨论了社会工作如何在金融方面赋权贫困群体。比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就把社会要素、文化要素和心理要素都包涵到对贫困群体进行金融增能的讨论中。他认为,要增强贫困群体的金融能力,不仅要提高其参与金融活动并获利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规避可能面临的风险的能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工作教研室研究员邓锁在《经济赋能与可持续减贫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从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视角观察,提出社会工作者应开展以经济赋能为目标的社会服务干预,在文化教育和实际工作中加强有关财务问题和金融投资理财常识的实践,以更好地解决脱贫问题。

在理论基础上,部分学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例如,邓锁在陕西省白水县的农村进行了反贫困实践,从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研究了经济赋能与社区融合干预对于残疾人脱贫发展的意义。他还将金融能力、资产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具体项目相结合,在《资产建设与跨代干预:以“儿童发展账户”项目为例》中,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探究资产建设与跨代干预的结合对促进贫困儿童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从金融能力和资产建设的角度解决代际贫困循环的问题。

弱势群体的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学者对青少年的金融风险的问题比较关注,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是运用金融能力的理论框架分析青少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实践方面是通过开展青少年金融赋能服务项目探索青少年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对策。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周晓春在《青少年金融风险、金融能力与金融社会工作干预》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导致青少年陷入金融风险的因素,并明确提出应用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来完成干预,弥补了先前的研究缺乏系统的实证资料分析和统一的理论框架的缺陷。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方舒以北京市昌平区英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的青少年金融赋能服务项目为研究对象,得出青少年遭遇非理性消费、网络诈骗等金融风险,原因是金融能力的缺乏。金融社会工作可以通过金融紧急情况的危机干预、咨询与辅导、金融教育等专业途径帮助其治疗、恢复和预防。

研究的成果与短板

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的金融社会工作已初步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和服务体系,部分学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具体项目中探索金融增能和资产建设的可行性,有利于后续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为探索服务模式打下基础。

存在的问题

相同内容、相同视角的重复科学研究较多,而不同視角、多视角的讨论较少。

当前对弱势群体的研究几乎都集中于青少年。像《互联网与青少年金融赋能实务研究》《青少年金融风险、金融能力与金融社会工作干预》《金融福祉:促进青年发展的新工具》等都是围绕青少年的金融风险在研究。此外,大多数是一般化的、泛泛的、心得体会式的主观议论,有数据支撑的实证分析则较少,理论与项目结合的案例也较少。

值得加强探讨的领域

首先,在研究对象方面,除了青少年以外还应该包括其他弱势群体,如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考虑到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金融风险,研究对象应扩展到普通大众中金融意识、金融能力相对欠缺的群体,而不仅仅面向弱势群体。将金融社会工作普及到普通大众也是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之一。

其次,在研究领域方面,对于乡村振兴研究不足。金融社会工作未来可以运用到乡村振兴上,帮助巩固我国脱贫攻坚的成果。

再者,涉及到“金钱”这个敏感话题时,金融社会工作者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打消服务对象的顾虑,也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最后,相关学者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际项目中,探索金融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径,争取早日形成适合我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青少年金融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防范研究
试论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