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南部某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2022-06-06 06:23蒋万青段召强胥佳佳
中国金属通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矿化石英矿体

蒋万青,段召强,胥佳佳

老挝境内金矿分布广泛,但总体地质勘查程度较低。金矿主要分布于丰沙里—琅勃拉邦—沙耶武里、川圹—长山、万象—占巴塞等成矿远景区。区内古生代中酸性岩浆侵入及中基性火山喷发活动强烈;早中生代伴随着强烈的造山运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强烈;新生代基性火山喷发及岩浆侵入又趋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因此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一套奥陶系海相沉积建造,主要由石英砂岩、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组合,经浅~中等区域变质作用后,成为变质砂岩,砂质、粉砂质板岩及千枚岩。

1.2 构造

本区构造较为复杂,断层较多,总体表现为压性和压扭性,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其展布控制了矿区的地层、岩体岩脉及矿化带的分布。区内断裂具多期次,多次复活的特点。依据矿区构造间的相互关系,由早到晚划分为:近北东—南西主干构造、近北西—南东向断裂、近东西向、近南北向次级小断裂,从而形成了矿区的断裂构造格局。

1.3 岩浆岩

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灰白色二长岩、闪长岩,主要发育于矿区东南部,出露宽度100m ~200m;见少量岩脉、岩株产出的灰色石英二长岩体,局部见深灰色辉长岩。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重点矿化带地质特征

2.1.1 Ⅰ号矿化带

位于矿区中部,由一条近南北向的压扭性破碎带控制,走向330°~345°,倾角70°~85°,长度200m ~300m,宽1m ~18m,沿倾向变窄。主要由红褐色粉砂质粘土、少量黄褐色砂质板岩、千枚岩破碎块石及石英角砾构成,角砾粒径2cm ~60cm 不等,石英中见大量蜂窝状溶蚀空隙,充填黄铁矿及氧化后形成的土状褐铁矿。矿化带浅部具强烈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以及粘土化,深部具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围岩为紫红色、褐黄色、浅灰色砂质、粉砂质板岩,灰绿色千枚岩。通过地表槽探工程、深部钻探及坑道工程圈定岩金矿体1条,地表矿体长度约200m,矿体厚度0.69m ~15.19m,金品位0.5×10-6~22.27×10-6。

2.1.2 Ⅴ号矿化带

位于矿区中部,由一条近北西向的压扭性破碎带控制,地表出露长度大于300m,宽度1m ~10m,倾向北东,倾角42°~81°。破碎带主要为黄褐色碎裂状板岩夹重晶石脉,重晶石脉宽约0.3m ~0.8m,局部破碎成角砾状,偶见黄铁矿细小晶粒成团块状分布于重晶石之中,具硅化、褐铁矿化、重晶石化、粘土化。矿化带围岩为黄褐色、紫红色、灰白色砂质板岩。通过地表槽探,深部钻孔及坑道圈定岩金矿体1 条,地表长度约315m,矿体厚度约0.44 m ~8.70m,金品位0.91×10-6~10.78×10-6。

2.1.3 Ⅵ号矿化带

位于矿区东部,地表出露长度100m ~300m,宽度约200m,近南北走向,倾角30°~70°。矿化带由构造破碎带控制,破碎带主要为黄褐色、黄灰色碎裂状板岩、含菱铁矿千枚岩,具褐铁矿化、粘土化。矿化带围岩为黄褐色、砖红色粉砂质板岩。通过地表槽探及深部钻探圈定岩金矿体4 条,地表矿体长度约30 m~55m,矿体厚度约1 m~10m,金品位0.23×10-6~19.78×10-6。

2.1.4 Ⅷ号矿化带

位于矿区西北部,地表工程控制长度约60m,宽度约30m,近北西走向。矿化带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具强烈褐铁矿化、硅化、粘土化。矿化带围岩为青灰色、灰色千枚岩,千枚岩中见大量溶蚀孔洞,且有氧化形成的褐铁矿充填。通过地表槽探及深部钻孔圈定岩金矿体1 条,地表矿体揭露长度约50m,矿体厚度约0.98 m ~3.96m,金品位0.54×10-6~53.3×10-6。

2.1.5 Ⅸ号矿化带

位于矿区西南部,由一条构造破碎蚀变带控制,破碎带长度>500m,宽度约1m ~4m,走向近东西,倾向4°~81°,倾角45°~84°。破碎带主要成分为炭质千枚岩挤压破碎的角砾、石英脉、黄铁矿。围岩为炭质千枚岩。矿化带浅部具强烈褐铁矿化、碳酸盐化以及粘土化,深部具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见方解石细脉(图1)。通过地表槽探、深部钻孔圈定岩金矿体1 条,地表长度约320m,控制真厚度0.35m ~2.96m,平均品位1.49×10-6。

2.1.6 Ⅹ号矿化带

位于矿区中部,由一条近南北向的韧性剪切带控制,地表出露长度约120m,宽度1m ~9m,倾向南西,倾角49°~85°。破碎带主要为黄褐色碎裂状板岩夹重晶石脉及石英脉,重金石脉宽约0.3m ~3m,局部破碎成角砾状,见大量黄铁矿、黄铜矿细小晶粒及少量方铅矿分布于重晶石之中,具硅化、褐铁矿化、重晶石化(图2)。矿化带围岩为灰黑色薄层状炭质板岩。通过地表槽探,深部钻孔圈定铜、金矿化体1 条,地表长度约120m,矿体厚度约0.38m ~0.78m。

图2 Ⅹ号矿化带

2.2 重点矿体特征

2.2.1 Ⅰ号金矿体

位于矿区中部,产出于板岩中的压扭性构造破碎蚀变带,赋矿围岩为紫红色、褐黄色、浅灰绿色砂质、粉砂质硅化板岩、斑点状菱铁矿千枚岩。矿体厚度0.34m ~14.80m,平均厚度4.30m。矿体品位1.20×10-6~22.27×10-6,平均品位4.52×10-6。矿体标高1200m ~1260m,产状243°~305°∠72°~85°,矿体呈似层状产出,沿走向具有膨缩现象。

2.2.2 Ⅷ号金矿体

位于矿区北西部,矿体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含金矿石为黑色、褐灰色蜂窝状褐铁矿夹石英脉,并且在石英脉相邻的千枚岩中具大量溶蚀空洞,且具氧化形成的褐铁矿充填。地表工程均见蜂窝状褐铁矿,在探槽中见宽约0.5m ~2m 的石英脉型金矿脉。矿体地表呈脉状,产状235°~255°∠75°~85°,矿体品位0.54×10-6~53.30×10-6,平均品位5.90×10-6,平均厚度1.46m。

2.2.3 Ⅺ金矿体

位于矿区北西部,为含金石英脉型,矿石主要成分为含金石英脉、板岩、碳质千枚岩,石英脉具强烈褐铁矿化;围岩主要为板岩、变质砂岩,围岩中可见大量石英细脉和黄铁矿。矿体地表呈脉状,产状252°∠64°,矿体品位1.06 ~15.50×10-6,平均品位5.27×10-6,平均厚度约1.00m。

2.3 矿石特征

2.3.1 矿石结构、构造

(1)氧化矿石结构、构造。氧化矿石的结构:显微粒状结构、其它形晶结构、交代结构和残余假象结构、碎裂结构。

氧化矿石的构造:土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千枚状构造、斑杂状构造、团斑状构造、蜂窝状构造。

(2)原生矿石结构、构造。原生矿石的结构:显微粒状结构、自形晶结构、它形晶结构。

原生矿石的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星点状构造。

2.3.2 矿物成分

金属矿物主要有:

(1)自然金:等轴晶系,反射色呈略深略浅的金黄色不等,反射率70%~75%,均质性,极低硬度,粒度大小不等,细粒-尘点状、不规则状。

(2)黄铁矿(褐铁矿):等轴晶系,反射色灰白色、灰带微蓝,反射率10%~17%,非均质清楚-显著,红色内反射明显;高硬度,切面它形、放射状、胶状。为风氧化期金的主要载金矿物。

(3)磁铁矿:等轴晶系,反射色灰色、灰带棕色,反射率±20%,均质性,高硬度,细粒- 半自形粒状,见被赤铁矿交待现象,粒度0.02mm ~1.2mm。

(4)赤铁矿:六方晶系,反射色白色,反射率28%±,强非均质性,高硬度,具磁铁矿假像。

(5)菱铁矿:三方晶系,反射色浅灰、浅黄白色,风化后呈褐、棕红至黑色。自然界呈粒状、土状、致密状、结核状、胶状集合。

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英和方解石,其次为绢云母、白云母、白云石、绿泥石等。

2.3.3 金的赋存状态

该矿区自然金呈金黄色、具延展性、形状多样,有枝杈状、弯钩状、不规则粒状、细条状等。粒度大小以<0.074mm 为主,其次为0.10mm ~0.074mm,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矿(图3)。通过在揭露工程中采取样品,对单体金、游离金及包裹体金、及赋存在碳酸盐、褐铁矿、硫化物、硅酸盐中的金含量分析统计(表1),在样品1 至样品9 中,以单体金、游离金及包裹体金形式存在分别占比是92.59%、87.62%、83.33%、56.25%、36.66%、50.00%、76.89%、80.18%、76.92%,表明本区金元素主要以单体金、游离金及包裹体金的形式赋存。

图3 镜下自然金形态

表1 金的赋存状态统计表

2.3.4 矿体围岩

矿体围岩为灰色、浅灰色菱铁矿千枚岩、灰黑色碳质千枚岩、灰色~浅灰色板岩、砂质板岩。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粘土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主要的围岩蚀变组合有:①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②硅化+绢云母化;③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④硅化+粘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其中与金矿化联系密切的围岩蚀变组合为硅化+粘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主要蚀变矿物共生组合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辰砂、褐铁矿、黄铁矿、菱铁矿、方解石、高岭土等。

3 找矿方向

3.1 矿床成因

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赋存于砂质、粉砂质板岩和千枚岩中,主要矿化蚀变带明显受近南北向破碎带控制。从金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矿床的形成与构造热液活动关系密切,即该金矿床应属于构造破碎蚀变低温热液矿床。根据矿区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可知,金矿脉中方解石的δ13CPDB 值在-2.0‰~-3.3‰之间,因此推断该金矿床流体中碳源具有深源特征;δ18OSMOW 在+14.02‰~+14.75‰,反映了成矿热液可能来源于深部岩浆水或是变质流体。

3.2 控矿因素

3.2.1 地层

本区金矿床严格受地层岩性控制,主要产于奥陶系变质砂岩、砂质板岩、千枚岩系中,目前发现的重点矿化带均是位于此套岩系中。矿体围岩为灰色、浅灰色菱铁矿千枚岩、灰黑色碳质千枚岩、灰色~浅灰色板岩、砂质板岩,具有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粘土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围岩蚀变。

3.2.2 构造

本区构造较为复杂,以断裂发育为主,断层多为逆断层,表现为压性和压扭性,断层总体为北西南东向断裂组、近东西向断裂组、近南北向断裂组。但控矿最明显的北西南东向断裂组。

3.3 找矿标志

(1)地层岩性:矿床主要产于奥陶系变质砂岩、砂质板岩、千枚岩系中,因此地层岩性标志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2)断裂构造,特别是北西南东向断裂组为重要的控矿构造。

(3)围岩蚀变,主要组合有:①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②硅化+绢云母化;③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④硅化+粘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其中与金矿化联系密切的围岩蚀变组合为硅化+粘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

(4)金地球化学异常浓集区,主要参照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图。

猜你喜欢
矿化石英矿体
温度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有机碳矿化、水稻秸秆激发效应和Q10的影响
CO2矿物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利用3Dmine进行露天现有采场进行矿体建模的探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
Chronicle of An Epic War
新型耗散型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研制
河南省某铝土矿区矿体特征
贵州黄壤性水稻土不同粒径有机碳之间的矿化差异
浅析克什克腾旗朱家营子高岭石成因
河套平原三湖河凹陷光释光测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