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对话,与江南文化同行

2022-06-07 19:37向煜
现代苏州 2022年10期
关键词:江南苏州书籍

向煜

杨旭辉,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香苏州”代言人

每本书都是一座无声的庭院,你坐下来可与自己对话,可交换空间与作者交谈,也可穿越时间与古人同行。

“寄其心,取其乐,养其志,怡其情”,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种过程中的万千滋味,最终,会化作我们本身的“能量”,丰盈内心,更好地去读世间万物。

读书人应该是没有功利的

读书是为生命,读书是为自己“求心之所安”。

“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是没有功利的。”采访伊始,杨旭辉就抛出了自己对于阅读的态度。白居易初到苏州为官时曾写下“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的诗句,后来因乾隆皇帝的推崇,成为著名的“官箴”。借用来谈读书亦无不可,在阅读的安静中消除各种喧嚣和烦恼,在勤奋、勤勉中补拙。

如何让自己安静?阅读便是最好的方式。“沉浸在阅读世界中可以让人平静,长此以往,我们的修养也会有所提升。当然,我们谈论的阅读,是真正的读书,而非出于某种功利目的,临时抱佛脚式的翻检书籍的行为,比如为了写论文而检索图书数据库。”

现代人往往会觉得,相比起各种消遣活动,阅读略显枯燥乃至痛苦,而杨旭辉则认为,当你把读书当作生活习惯的时候,自然会找到读书的快乐。“阅读习惯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

年届五十岁的杨旭辉,回忆起了自己读书的年代。“我的中学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比起现在的学生,压力没有这么大,中午休息时间跑去学校图书馆看各种杂志、书籍,周末也是往县图书馆跑,不仅是读,也会经常做读报摘抄。”到了大学,就读中文系的杨旭辉依然坚持着抄写经典的习惯。

“研究生阶段,导师让我对1000多卷的《文苑英华》进行校勘,校勘几个不同的版本,这是一桩极其枯燥而繁琐的工作。在校勘的基础上开始细致的文本解读和深入的理性思考。这种‘死功夫花多了,整个人的心性变得更加平静。渐渐地,读书于我而言会让自己感到更安心和定心。”他强调,相较于快餐式的阅读,这种慢条斯理的阅读方式,更容易积累知识,也更容易让人产生思考,带着问题继续去阅读。

他坦言,如今每年自己真正静下心来精读的书也就一两本书,即便是在阅读“巅峰”时候也不过十余本。“我所说的精读,是真正静下心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真正吃透原典的阅读。只有把一本书读透了,才能将其中的内容、思想和方法,转化成自己的。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年轻时候沉静下来好好阅读,可以提升文化素养,奠定你一生的文化底色。”

经典阅读不可替代

开卷有益,但凡是书籍,读了总比没读好。但说到精读一本书,杨旭辉依然推荐要读经典著作。

“我常常跟学生说,读书要读经典,当你把几本经典读透了,你会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熟练掌握方法后,很多书拿到自己手里,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读得更好也更快。”专注诗歌研究的他,就会反复研读杜甫的诗集,“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既对前贤的各种艺术手法和成就兼收并蓄,又从思想上、艺术上为后人树立起最高的典范。读透了杜诗,唐代文学、乃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从学生到教授,杨旭辉走过了三十年。这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人们思维异常活跃的三十年。“作为中国文学专业的老师,早些年学生还是比较接受要读原典这个观点的,也愿意沉下心去读那些原著,但近些年我的学生们对原典的兴趣就没那么浓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对教学方法作出一些调整。”

当下,翻转教学正流行。所谓“翻转”,就是学生替代老师,成为课堂的主讲人。“95后、00后乐于表现自我,采用这种方式还是比较受到学生认可的。”此前杨旭辉开设一门课叫作“杜诗导读”,给每位学生布置了读一卷诗的任务,“在一个学期里,要求学生就把这一卷中的三五十首杜诗读透,每周的课堂上由一两位学生来汇报,然后我再对他们的汇报进行详细的点评,其他同学也可以一起参与讨论和质疑。因为需要应对我和同学们的各种问题,这就对主讲的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在读这些诗词的时候也需要加倍用心”。

教学相长,在这样的课堂上,杨旭辉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首先,我要了解当下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习惯,去设想一些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讲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应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此外,学生有时候也会讲到一些我不太注意以及不太了解的内容,这就促使我去钻研以往忽视和遗漏的问题,促进我再去深读原著,每每会有新的启发。”

正如苏轼所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历经岁月流转的原典著作,每读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每读一次都会积累不同的思考。

行走,也是一種阅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往往还需与行万里路结合。翻转教学外,杨旭辉还会给学生安排现场教学。“文学专业的学生,读过很多与苏州有关的书籍,现场教学就是想让他们进入文化的场域之中,亲身感受原来书籍里,几百乃至上千年前的文化,那些典故、那些名人离我们并不遥远。”

他强调,在文化上,苏州具有一种可以随走随读的天然优势。这座城市自古就是富饶之地,文人辈出,有很多记载历史、名人和文化的书籍,并保存得较为完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苏州文庙,里面有很多历代书法家墨迹的碑刻,其内容本身就是文学作品,我会带着学生去那里,让他们每人‘领一块碑,然后认真去读、去标点、去分析、去写。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认真阅读了经典,换了种形式,又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味、有意思。”

在通识课程教学中,他就让学生细细阅读碑刻上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还有江南文化的点点滴滴,“让学生阅读碑刻,能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古代苏州是如何做好环境保护的,某个时期苏州城有多少面馆等等,能够让学生在更加轻松的阅读氛围中获得这些有意思的知识点”。

杨旭辉坚持认为,阅读除了低头读书外,行走在城市间也是一种阅读。“文献学中有一句名言‘竹头木屑皆文献,行走在苏州城的大街小巷,有太多值得去认真品读的历史和文化。”6157CCEB-B82F-47F1-B3F4-FE1B16D27EA1

2500余年历史的苏州城,每一朝、每一代都书写着自己的传奇,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记忆,不断增加了这座城市的厚重感。行走在这样一座城市中,随处可见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历史名人的魅力。

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方式,都能读

明人陈继儒说:“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是享世间清福者也。”读书,哪里都行、什么时间都行,只要有书便可手握卷册,孤影探笔山。如今,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除了空间和时间外,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了。

杨旭辉本是象牙塔中的学者,但一位前辈学者的邮件,让他决定给自己多一个任务——要做阅读的推广者和文化的普及者。上海师大著名历史学家虞云国教授在给杨旭辉的邮件说道:“作为合格的学者需要两翼齐飞,第一要在书斋里做扎实艰深的学问,这是作为学者和老师的立身之本。但光在书斋里还不够,我们还要做知识的推广者和普及者。”于是,2000年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走出书斋,开始进行阅读的推广。

互联网成为了阅读的重要阵地之一,作为阅读推广者,杨旭辉当仁不让地在这个新兴“阵地”贡献自己的力量。2021年开始,他每天都在互联网上分享一首与苏州有关的诗,并对其背后的故事和蕴藏的苏州文化进行解读。“江南文化本质上是诗性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还是‘活在当下的文化。而读诗,可以让人从本质上走近江南文化。”致力于推动传统诗歌走进当代人生活的他,还联合江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推出了《诗话江南》系列有声读物,如《诗话江南·最美苏州诗》《诗话江南·吴中好风景特辑》等,广受好评。

2022年伊始,杨旭辉又与苏州轨道交通集团合作推出有声文化栏目《乘着地铁去读诗》。“苏州地铁沿线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与古代诗词紧密相关,但是有不少人觉得诗词的语言比较生涩、难懂,我们就给大家做个引导,剥开文言文的艰深外壳,去了解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带领市民、乘客利用乘车的碎片时间品读诗歌、走近经典,希望可以让更多人领略千年古城的美丽风光、了解东吴旧地的人文底蕴、感受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直言,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受众很容易迷失在其中,作为学者有义务在这么重要的阵地里“抢占地盘”,用专业的知识让大家领略江南文化的真谛。说到此,杨旭辉激动地说:“学者为什么要放弃互联网这个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呢?有时候可能只是偶然间听到了一首关于江南的诗句,感兴趣者就会想深入了解,从而去阅读更多相关的书籍。入目、入耳,再入心,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相信大家会对苏州、对江南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读好苏州城这本更厚的“书”

当你在一座城市久了,不如通过阅读,重新“读”一遍这里。

“这两年我特别喜欢光福。”杨旭辉说,早些年他对光福并没有特别深的印象,但随着阅读了更多关于苏州的书籍后,发现古代有很多文学篇章和绘画作品中都有光福的身影。“为什么有那么多文人墨客喜欢去光福,除了地理位置优势外,那里还有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致。”循着文学家、画家的足迹,循着手中的《光福小志》,他在阅读中一次次重走光福,一次次重新认识光福,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事实上,作为在苏州生活了30余年的新苏州人,杨旭辉说自己从踏上苏州土地的第一天,就喜欢上了这里。在古城中徜徉,品味典雅的苏式生活,品味古城中的人和事,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苏州城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当你读的书越多,对这本‘大书的理解就更深刻,对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才会越细、越深。”

于他而言,读书与读城已成为一件密不可分的事情了。因为读得多了,行走在苏州的每一处,都仿佛是与古人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交流。“在古城,一条看似不起眼的街巷,可能就有很多名人居住过,每一次阅读他们留下的文字,都会让我对这里的历史、文化产生新的启发,从而赋予这条街巷更多的内涵。而我要做的是,将这些记录下来,并且通过当下的语言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苏州的人文底蕴。”他在一本书的后记中曾这样写道:“每日读书疲乏之后,行走在姑苏城内青石板的小巷之中,眼前惚惚然若见到了前贤比肩而至的胜景……读其著述,想其为人,已然是神交古人矣。行走在逼仄的小巷之中,但我思故我在!”

通过当下更多元的手段,让更多人阅读苏州,才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让江南文化可以更加深入人心。“传播江南文化任重道远,每个人都任重道远。从历史纵深来看,文化的传播要跳出本位意识,放眼整个江南地域,甚至要放在世界格局中,傳承与传播江南文化,而前提一定是,让大家可以阅读到江南,阅读到苏州这座城市。”

推广阅读,提升传播力和辐射力,跳出苏州看江南文化,胸怀大局看江南文化,面向未来看江南文化,才能让全世界在谈论江南文化时,自然而然地想到苏州,想到这座千年古城。6157CCEB-B82F-47F1-B3F4-FE1B16D27EA1

猜你喜欢
江南苏州书籍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