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闭幕的折柳寄情

2022-06-08 07:58郑学富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灞桥柳条闭幕式

郑学富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脱胎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灵感仍在延续:遍布观众席间的红灯笼、十二生肖、中国结……处处是鲜明亮眼的中国元素。伴随悠扬的乐曲《送别》,演员手捧发光柳枝,轻盈缓步进入场地,走过之处,微风轻拂,柳枝摇曳,这是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奥运健儿依依惜别。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独具东方韵味的折柳寄情把闭幕式表演推向一个高潮。

杨柳吐翠,柳条绽绿,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所以柳是春天的标志,人们向往春天,欲留住春天,让春常驻,爱春、留春、惜春,也是人之常情。万千垂柳,婀娜多姿,妩媚柔情,柳条细长缠绕,情意绵绵,人们常借柳丝表达无尽的怀念与相思。《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赋予了柳树的留别意境。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吟诵;唐彦谦有“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的诗句。柳絮之“柳”与“留”谐音,“絮”与情绪之“绪”谐音,古人折柳相赠,有难舍难分、依依不舍之意。柳还有避邪的作用,古代有“榆樹救荒柳树祛病”之说,以柳相赠,有预祝好友长途跋涉百邪不侵,旅途平安之意。

唐朝时,在灞桥设立驿站,京城长安人送朋友东行,出长安城到灞河边就不再往前送了,于是在灞桥之上依依惜别,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古代地理专著《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于是灞桥折柳赠别好友成为一种时尚。唐人吴融在《咏柳》一诗中写道:“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李白也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由于灞桥之上,无数次上演生死离别的场景,成为销魂伤心之地,故又称灞桥为“销魂桥”。《开元遗事》中说:“灞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称为‘销魂桥。”久而久之,“灞桥折柳”演变成一种风俗,风靡全国。晚唐诗人雍陶于大中八年(854年),出任简州(今四川简阳)刺史。有一天雍陶送客到简阳城外沱江上的“情尽桥”边,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身边的随从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大为伤感,联想到灞桥的折柳赠别,提笔将桥名改为“折柳桥”,并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宋代以后,京城东迁,灞河垂柳已不再有昔日的郁郁葱葱,灞桥之上车马辚辚的离别之景也少见了。宋代词人柳永在《少年游》中写道:“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明人徐复祚也有“则看他迎风袭袭,笼烟袅袅,肠断灞桥滨”的诗句。

在闭幕式表演中,柳絮翩翩飘弄,漫天飞舞,似离别愁绪,也是延续生命的种子。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土就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折柳赠别还蕴含着美好的祝愿,希望亲朋好友到了新的地方,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像柳条一样很快地生根发芽,长成一片新绿,成为一望无际的森林。清朝陕甘总督杨昌浚看到当年左宗棠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所栽的柳树已是莽莽苍苍、郁郁葱葱时,不由得感慨万千,写下了诗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编辑  高倩)3D03273F-D19F-4091-BE5C-4D5D5528A55B

猜你喜欢
灞桥柳条闭幕式
冬残奥落幕
柳芽
古代有名的“断肠桥”
折柳谁送
夜怀
一斛珠·灞桥折柳
拔河
小康微博互动
闭幕式
人火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