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美食诗词”教学及点评

2022-06-09 22:31刘美娟孙小冬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东坡肉河豚黄州

刘美娟 孙小冬

【教学内容】

整合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猪肉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标】

以美食为引,品读诗词,走进苏轼的“美食世界”,感受他的潇洒、乐观、旷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吃货呢?

生:我认为吃货一定要能吃,会品。为了吃,敢于尝试。

师:老师觉得吃的最高境界应该看苏轼,能证明苏轼是吃货的诗词很多,但我认为有一首最能证明。

(出示《惠崇春江晚景》,让生读一读。)

师:为什么是这首呢?

生:从“正是河豚欲上时”读出他是个吃货,是个美食家,连河豚他都敢吃。

师:看来你课前找了不少资料,接下来聊聊河豚。

生:河豚肉味鮮美、营养丰富,很名贵,被誉为菜肴之冠,但它的卵巢、肝脏、肾脏、眼睛、血液中均含有剧毒,处理不当或误食,轻者中毒,重者丧命。

师:拼死吃河豚,为了吃一往无前,这才是真正的吃货。

师:江苏的扬中被称为“河豚之乡”,其实如皋才是河豚回游的第一站,很可惜,如皋错失了这个评选的机会,否则,苏轼怕也会来到如皋吃河豚并赋诗一首。

师:这是苏轼给惠崇的画所作的题画诗,可惜原画已经失传,但我们仍可以感受苏轼对河豚的情有独钟,让我们一起吟诵。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美食”为引,结合熟悉的《惠崇春江晚景》,抓住“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河豚”,品读诗人心情,感受苏轼的“美食家”之名。】

二、品出味道

师:有人说,河豚这道菜成本太高,品家常小菜,能不能成为美食家呢?让我们走进他的《猪肉颂》。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师:这儿有几个字不常见,先看准字音,再读一读。谁来读?(生读)

师:有几个字,不常用,读懂注释后,试着读懂全文。(生读)

师:这篇文章不难理解,谁来说一说意思?

生:把锅洗干净,再放水,要少量,用文火烧。不要急,慢慢等肉熟,到了一定的火候,就美味了。黄州的猪肉真不错,价格像泥土一样便宜。富贵的人家不愿意吃,贫穷的人家又不会煮,早晨起床后盛上两碗,自己吃得饱饱的,您就不要理会了。

师:这是一首小词,可读着读着,你又会觉得它像一首打油诗,为什么?

生: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经过苏轼的潜心研究,这道菜就是后来的“东坡肉”。这历史上的第一碗东坡肉该怎么煮呢?读一读,能找到煮法吗?

生:锅洗干净了,水要少放,水放多了,就没有了肉的原味。

生:用文火,才能慢慢入味。

生:怎么才知道火候足了呢?可以看看色泽,闻闻味道,最好用筷子戳一戳。

师:这不仅是词和打油诗,还是一份菜谱。

【设计意图:用通俗易懂的《猪肉颂》作为教学内容,再结合生活进行挖掘。亲近学生的内容,永远是最能激发他们兴趣的。】

三、品出生活

师:为何猪肉便宜,苏轼就要去吃它呢?大胆去想,去猜。

生:也许,美食家就是这样另辟蹊径。

生:我读过一些资料,当时苏轼被贬了,生活上很拮据,所以,他吃猪肉。

师:读诗词,一定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出示:

公元1079年,43岁的苏轼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朝廷中的小人利用,诬陷他讽刺朝廷,对皇帝不忠。随后又从苏轼的大量诗文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诗句。苏轼在御史台落狱受审,此处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此处被称为“乌台”,此案为“乌台诗案”。苏轼被关了130天后,踏上被贬黄州的路途。

师:是郁郁寡欢还是坦然面对,他会用什么心境应对被贬的生活呢?再读,说不定能从诗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生:你看他,煮肉时不急不缓,有一种悠闲的心情。

生:被贬的生活一定是痛苦的,但他还能用不受人待见的猪肉做成了一道菜,苦中作乐,这是真潇洒。

师:同学们看,肉有了,还有羹——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东坡羹颂》

师:有了一盘东坡肉,一碗东坡羹,还缺一杯酒。

出示: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

——《蜜酒歌》

【设计意图:每首古诗词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恰当用好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了解写作意图,古诗词的美学价值才会熠熠生辉。】

四、品出境界

师:大胆想象,在黄州的日子里,除了享受美食,他每日还会如何苦中作乐呢?

生:他到田间去开垦荒地,播种施肥。他去山野小河里钓鱼。集市里也有他的身影。

师:在这个地偏人稀的小城,他是个厨师,是个农夫,是个渔夫,是邻家大叔。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答案在这首词里。

出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创作背景:创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前往沙湖,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生:他不被生活中的困境所

打倒,哪怕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他也从容面对。

师:望着这突如其来的雨,被贬黄州后的日子历历在目。这途中遇雨,恰如——

生:就像他平顺的仕途中遭

遇“乌台诗案”,被贬。

师:雨中不惊,恰如——

生:在黄州,他依然将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师:苏轼为什么能做到这一

点,藏在哪句诗句里?

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你能读懂“也无风雨也无晴”吗?

生:这里的“风雨”,不是大自然的风雨,而是人生的风雨——挫折、苦难。天晴的人生,不要得意,天阴下雨的人生,不要沮丧。嫉妒、打压、摧毁……他都毫不在乎。

师:同学们,让我们回到那个雨天——(播放画面,老师解说。)

师:只要读过这首词的人,都会喜欢上它。这首词的序我来读,大家一起合作吟诵。(师生共读)

师: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一份菜谱,悄然流传四海;一种心境,淡定从容一生。苏轼一生被贬多次,可是,貶一路,吃一路,让我们在一段视频中重温他的被贬美食路(播放视频)。

师:被贬三次,发现了哪三道美食?

生:黄州—东坡肉,惠州—荔枝,儋州—生蚝。

师:被贬之路上,他发明的美食何止这些,读一读。

师:我国菜谱都以地名命名,唯独东坡菜最为特殊,你知道哪些东坡菜系?(生答)

师:我查阅了资料发现,这些菜品,有的是苏轼亲自烹饪,有的是跟他有关,有的甚至在他之前民间就有,为何冠上“东坡”二字?

生:每一道东坡菜都饱含了

我们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敬仰。

师:你看,他在最难的境遇里活出了最高的境界,是生活的强者。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中国人,心头都会萦绕着他的千古传唱。

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茁壮。

【设计意图:由美食,到生活,再到人生态度,层层递进,4分钟的视频内容,让学生很快从人物的经历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苏轼的人生境界。】

五、结束语

师:余光中先生曾说:“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在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你觉得他有趣在何处呢?

生:他作诗,做菜,能插科打诨,也谈论人生,所以,他有趣。

生:苏轼总能在无形中影响、感染他人。再痛苦的生活,也能过出滋味,苦中作乐,所以,和他在一起,还怕什么呢?

师:同学们,如果原本你很有趣,那就继续有趣下去;如果原本你很无趣,愿你能成为有趣的人,愿你我成为别人旅途中的重要选择!

【设计意图:余光中先生用如此朴素的语言,一语道破了苏轼千古以来住在每个人心中的秘密。巧妙用好人物评价,对古诗词的学习,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点评】

让学生亲近古诗词、爱上古诗词,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富有成效的、个性的回答。在这节课上,苏轼就是邻家大叔,他跟学生们玩着、聊着,不知不觉就把大家带到了风景绝佳之处。

一、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合适的切入点其实也是“撬动”整个教学的支点,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学苏轼这组诗,刘老师以“苏轼是个大吃货”为切入点可谓独具匠心。一方面,苏轼确实是个大吃货:被贬黄州,他发明了肥而不腻的“东坡肉”;被贬惠州,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被贬到更为遥远的儋州,他依然不改“初衷”,发明了烹煮生蚝的方法,还不让儿子告诉别人,因为“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中国文化史中没有比他更“贪吃”的人了!另一方面,“吃货”两个字把苏东坡从一个大文学家、大诗人、大书法家变成了一个邻家大叔,这个大叔是个大厨,特别会做菜,还常常拿出自己制作的美食来炫耀、来逗逗邻居的孩子。对传统文化、对古代文化名人,小学生总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这种心态没有什么不对,但却不能让他们产生亲切感,学生如果没有亲切感是很难真正走进苏轼的世界的。而“吃货”的提法恰恰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会推着学生去跟苏轼聊天,随着聊天的深入,学生就会越来越了解、越来越喜欢苏东坡。

不仅是整节课的切入点,每个小板块的切入点刘老师也是精心设计的。比如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来证明苏轼是个“超级大吃货”,对这节课来说就非常合适。

二、采用一种合适的教学法

什么是合适的教学法?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甚至不同的环境都会有不同的选择。下面,笔者以《猪肉颂》的教学为例来说说刘老师的选择。

刘老师这个板块的教学有很多亮点,比如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代替逐字逐句的串讲和填鸭式的注入,比如引用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等等,但最巧妙的是以“研究历史上的第一碗东坡肉怎么煮”的视角引导学生研读作品。如果让学生一句句翻译,他们也许会兴味索然,但让他们从中学习“东坡肉”的制作方法,他们就读得仔细,想得认真、议得热烈——他们已经忘了是在学一首诗,他们是在跟邻家大叔学厨艺,是在听邻家大叔细细讲解,是在看邻家大叔一步步示范,是在心里一遍遍体会。这是多么合适的教学法啊,学生在较好地理解、掌握这首作品的同时,跟苏东坡本人及他的世界又会更靠近一步。

戴建业老师曾说:“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传统道德,如果沦为一种说教,它就死了。教育工作者不是强迫孩子在那里背,而是要激发诗歌的艺术生命力,使得他喜欢上诗歌,发觉到它的美。”这一点,刘老师确实做到了。

三、铺一条通往幽处的曲径

仅仅让学生确认“苏轼真的是个大吃货”显然不是本课的目标,刘老师更在意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苏轼对生活的态度特别是在困难面前的洒脱和旷达。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刘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条“曲径”,让学生一路行走、一路欣赏、一路发现。这条“曲径”有以下几个重要的节点:

1.通过讨论“为何猪肉便宜,苏轼就要去吃它呢?”发现苏轼被贬后生活的艰难。

2.通过“他会用什么心境应对被贬的生活呢?再读,说不定能从诗句中找到蛛丝马迹”初次感受苏东坡的心境。

3.“在这个地偏人稀的小城,他是个厨师,是个农夫,是个渔夫,是邻家大叔。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这时候出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豁然开朗。

4.通过讨论“为什么很多菜品都被冠上‘东坡’名号”让学生明白,人们尊敬苏轼的作品,更欣赏他的豁达,这其实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课的最后出示余光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它不会停止学生对苏轼的研究,反而会把他们的兴趣引向更深处。

刘老师的教学在带领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学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独立的生命体。刘老师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还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以及知识获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生态的、有价值的。

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知道,古诗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的文化完全可以走进学生心里,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敢于创新的心。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实验小学/江苏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东坡肉河豚黄州
有趣的小河豚
杨优秀
“东坡肉”的由来
毒界霸主——河豚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河豚生气了
东坡肉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把东坡肉吃上一百遍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