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022-06-09 03:09王斌
民族文汇 2022年18期
关键词:深度结构融合

王斌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对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结构和理念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影响。如何通过某种有效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包括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专家教师团队、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等。只有环境、模式、资源、角色等有效协调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才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更好地找到机会。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深度融合;课堂教学结构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

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也推动各方面生产力发展。然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显著,它只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应用。 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方面,信息技术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的,而不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乔布斯曾提出--“为什么信息技术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的令人感到吃惊!”。通过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要想看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就需要改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而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倡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是希望找到一种全新的、能够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即解决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成效不显著的问题,即能够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的方法和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一)教师对“融合”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我区3000多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45% 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通过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深刻变化,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大的学习工具;而55%的老师认为,课件、白板、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的运用就是深度融合。所以大多数人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较片面。

(二)教师对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畏惧心理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首先需要我们各学科教师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整合。因为有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本身和多媒体设施认识浅、不了解;有的教师由于信息化使用技能的欠缺,加上操作过程中多媒体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思想上产生畏惧心理。因以上情形从而导致很多教师不愿用,不敢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质

(一)“深度融合”与“整合”的区别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只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完成教育教学,并不需要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而“深度融合”是真正触及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变革,而不只是多媒体的简单应用和改进教学方法。可见,“深度融合”的实质与传统的“整合”理念根本区别在于是否需要改变教育系统的结构。

(二)“深度融合”的本质

教育体系包含多个组成部分,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学校的教育体系。既然学校教育体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主体和核心,那么学校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变化的关键和主要内容就是学校课堂教学体系的结构性变化。

学校进行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基本要义就是要实现学生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而“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的变革”又是指什么呢?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改变教學结构和教学模式,实现以自主、探空、合作、创新为特征的,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实现“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体系的主体和核心,而学校教育体系又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因此,实施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变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实施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就应该是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变革。

就学校课堂而言,这种结构性的改变的具体内容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并在这种教学结构下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提升课堂效率,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结构,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对课堂的优化作用和辅助功能。

(二)实现“深度融合”的基本方法

1.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鱼峰区累计投入1500多万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区现有中小学44所(含教学点),按照中学500M,小学300M宽带专线标准接入,校园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提供了网络保障;全区各中小学共有班级826个,所有班级均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交互式一体机,实现了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常态。强大的硬件基础,为我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多渠道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素养。一是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鱼峰区采取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线上培训、线下实践等多种培训方式,组织我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实现人均一轮培训,教师信息素养有效提高,能较好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二是通过多种赛事,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鱼峰区每年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比赛活动,以赛事促进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要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模式的创新,有效的教学设计才是关键。因此,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应采用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化的、创新的“教学模式”。鱼峰区借助55个名师工作坊,借助信息技术支撑,丰富教研形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同时引进名校资源平台,转变教授方式,让老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学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变。

五、结语

总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改变课堂教学结构。BB7D4E62-6762-4BC7-8E81-78BB1F00AD10

猜你喜欢
深度结构融合
《史记》类传结构论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刚柔并济
破次元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融椅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