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与现代性关于“城中村”园林景观改造工程中的思考

2022-06-10 03:16王琐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年5期
关键词:松岗城中村园林景观

王琐

0 引言

城中村过去是市容景观“脏乱差”的代表,现在随着现代化社区治理理念的发展,城中村居民园林景观的需要日益得到关注。如何在密集的建筑群中做好园林景观,如何将多项综合治理措施与园林景观同步做好,如何在改造中找到每个城中村的历史文化脉络?本文试结合具体案例的开展进行探究分析。

1 城中村升级改造工程中园林景观的价值导向

1.1 城中村对园林景观的历史性需求

城中村的历史是城乡空间互动的历史,是地方政府、农村自治团体、商业团体和流动人口之间密切互动的政治经济过程。城中村由传统村落逐渐演化而来,大多历史悠久,村里的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伴随着几代人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并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至今仍焕发着生机和活力,在改造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的元素,并融入在园林景观中。城中村生活气息浓厚,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根据深圳市规土委调研数据显示,深圳城中村用地总规模约320km2,占深圳土地总面积的1/6,同时城中村租赁住房是租赁市场供应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约占深圳总租赁住房70%。这些珠三角的城中村扮演着容纳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角色,小吃、美发等第三产业链条齐全,人口密度较大,人均绿地面积很低,室外庭院可能既要用来“赏月”也要用来“晒衣”,如何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园林景观是城中村改造需要回答的历史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部分城中村形成了小作坊式产业聚集,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特色,这是当地居民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在城中村改造中需要将历史产业特色与园林景观深度融合,力争推动特色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居民提高收入。

1.2 城中村对园林景观的现代性需求

城中村(如图1)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城中村居民被“双重隔离制度”所包围。所谓“双重隔离制度”不仅包括所有土地的双重隔离,还包括户籍状况、管理机构、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1]。因此城中村居民长期处于社会资源的不对等环境中,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改变自己的家园,走出家门就有休憩休闲、健身娱乐的现代园林景观。作为众多就业创业青年的居住地,城中村租赁住房存在着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缺失、安全隐患多、居住质量低下等短板,在综合治理工程中消防、给排水、电力、交通等各个分项都需要按照现代城市的标准改造提升,且城中村场地有限,这些子项需要结合以园林景观视角统筹考虑,在安全便民的前提下,做到整齐美观。随着城市治理理念的发展,城中村已经由等待拆迁的三不管地带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治理社区,园林景观改造应与现代化治理相匹配,积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将建设与管理相互融合,做出长久性的有生命力的园林景观。

图1 城中村示意图

2 城中村园林景观改造途径探讨

2.1 城中村园林景观改造难点分析

以园林景观视角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升级,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难点和要点,主要是历史记忆的遗失、功能结构的复杂和用地局促狭小等问题。

2.1.1 历史记忆遗失

近些年,由于刻板的城市建设理念,城中村的独特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在更新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在利益驱动下,城中村村民不断扩大住房,以寻求更多的出租权,由于城中村租金和物价下降,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中村,城中村的建筑越来越拥挤,越来越密集,越来越没有组织,文化传承意识也越来越淡薄。这些城中村的自建房多为方形混凝土建筑,屋顶有不同颜色的瓦片,屋顶有违章建筑或私人储水池,大致是出于经济目的,所以建筑风格单一,而且颜色五花八门,不协调不和谐的色彩搭配时有出现。城中村的祠堂、庙宇等传统建筑是传统民俗风情的载体,但在城中村更新过程中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传统建筑缺乏保护,严重影响了城中村传统民俗风情的传承[2]。

2.1.2 功能结构复杂

在珠三角地区,农民房的功能和结构已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自住属性。部分农民房加建到了十几层楼高,底层被用来做办公用房、家庭作坊、餐饮服务等,二层以上被分离成若干种户型,出租给不同的客户群体用于居住或者办公。这导致城中村不同的功能分区严重重叠、不同的产业结构互相交叉,缺少合理组织和引导,人车混流严重,停车位严重不足,导致各种产业业态和生活元素不能和谐共生,这既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也为改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1.3 用地局促狭小

为了最大程度圈占用地,大多数城中村的农民房建造成“握手楼”的形式,可以用作公共园林景观的用地仅剩下了狭窄的巷道、共有用地和部分村集体用地。这些用地的使用条件也相当严格,部分用地因为政府控停违建而搁置,不能过度硬化,不能过度围合,需要花费大量行政审批时间;部分用地因邻里纠纷而搁置,每个居民意见不一,众说纷纭,需要大量沟通协调工作;部分用地涉及村集体的股份收入,是生态居住更重要还是工厂分红更重要,需要进行分析和平衡。这些用地问题不仅给园林景观升级留下了极小的空间和舞台,也极大地增加了施工协调的难度。

2.2 城中村园林景观改造策略

下面仅以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城中村园林景观改造升级案例为例,具体分析城中村园林景观改造的策略。松岗街道2019 年“双宜小村”建设工程共分五期建设,其中二期(沙二旧村)项目总投资1.75 亿元,整治范围面积约201 500m2,三期(溪头旧屋村)项目总投资0.9 亿元,整治范围面积约208 100m2,四期(南岸村)项目总投资2.16 亿元,整治范围面积约514 000m2,主要建设内容:园林景观升级、消防安全治理、用电安全治理、燃气安全治理等。

2.2.1 深挖历史性的人文景观——松岗沙二旧村

沙二旧村有一座始建于1808 年的二进四开间广府式建筑——蔡学元“进士第”,蔡学元先生重视学习、重视教育,但200 多年来进士第已经较为破旧,村里年轻人也不甚了解。本次改造升级以“礼学回归”为主题,以沙浦独特的学风文化为主线进行设计,旨在展示人文精神的回归。通过沙浦祠堂、沙浦牌坊、蔡学元进士广场等一系列文化建筑的翻新等,提取当地建筑的元素,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把这一方水土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与园林景观的方方面面相互融合,设计了知之学堂、静思湖、文化讲台等一系列相关的小品或节点,极大提升了当地居民对当地文化和本次景观改造升级项目的认同感。松岗沙二旧村治理获评深圳市综合治理十佳城中村之一。

2.2.2 产业与园林景观融合——松岗南岸村

松岗南岸村随着经济发展聚集了一大批琥珀相关产业,如琥珀交易市场、琥珀酒店、琥珀雕刻工作室等。这个城中村的园林改造升级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助力区域产业发展为思路,以“一街一特色,一路一风景”为主题,将南岸村琥珀元素融入原有居民区4 条巷道,打造出“蓝珀、金珀、血珀、蜜蜡”四条特色街区。同时,还在主巷道地面安装观光灯带,设置移动景观树池座椅、特色琥珀景观地标雕塑等,让琥珀特色产业在夜间“亮”起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打造夜间经济,利用特色园林景观助力琥珀产业的发展。针对琥珀工业污渍、油渍多的问题,本项目在园林材料上特别选用了彩色透水沥青和表层矿能漆的施工工艺,这既避免了室外花岗岩被反复面源污染的问题,又丰富了景观的色彩选择。

2.2.3 打造“一户一景”的微景观——松岗溪头旧屋村

松岗溪头旧屋村用地问题较为突出,缺少大面积的绿地广场。本次园林景观改造以“溪头水之源”为主题,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小节点串联起园林景观改造的流线。为克服用地的困难,积极联系了当地的社区代表和群众代表,集思广益,按照“一户一景”花园社区的标准,在每家每户门前门后精心打造了若干个庭院、庭前微景观。例如村里有一块“原石”占用了三户人家的用地,导致无法建房出租多年为此纠纷不断,本次改造过程中积极与三户居民沟通,结合园林造景的手法,打造了一个旱溪流过这块原石,搭配一些山形的雪浪石切片,配以背景山水彩绘、罗汉松等,模拟了虚实结合的“枯山水”景观,引人思考。这个微景观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也为居民带来了租金的收益,化解了居民的矛盾。城中村改造效果图如图2 所示。

图2 城中村改造效果图

3 城中村园林景观改造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城中村的园林改造升级还是以散点式的零散改造为主,缺少区域性、地域性的统筹,常有隔壁村落一衣带水,文化根源相同,却受制于行政区域划分、市场经济的干扰,导致园林景观面貌呈现较大的割裂的情况,而且这种割裂性没有呈现出特征性,仅仅为品质和体量上的高低差异。上文中溪头旧屋村在改造过程中,对面村落的居民多次要求一并纳入改造,受限于项目和资金的情况,未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需要更高层面的规划视角考量。未来,城中村园林景观升级改造应以创造地域性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保护为目的开展。

3.1 以创造地域性人文景观为目的改造

在我国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中村的升级改造一般是简单粗暴地拆迁改造,对于典型的祠堂、牌坊等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只能根据“葫芦画瓢”进行仿制。随着城市的扩张,村庄被包裹和压缩,这些村庄的语言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形态和建筑形式。城中村改造进程的每一次变化,不仅反映了该地区的时代特征,还反映了它的地方特色,记录了村庄的历史。真正要改造发展城市中的乡村空间,创造新的地域文化景象,就必须遵循乡村语言发展的指引,探索即将涌现并面向未来的园林景观形式。

在横向区域上,受地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每个地区城中村的园林建筑特色明显不同,与其他地区的横向园林景观相比,应该建立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将横向的地域特征融入改造中来,这样在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城中村可以保持地方特色,避免同化。

在纵向历史中,城中村景观改造应保留历史建筑的独创性,避免简单复制粘贴性的建设。在过去的城中村改造中,所谓古色古香的修复,仅仅对原有的老建筑形式进行生硬的东拼西凑。其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庄自身已具有复杂变化和多样性,村落里面的故事叙事非常丰富,只要我们沉下心深度挖掘,就能古为今用,凝练升华[3]。因此,在城中村更新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概念去简化,而应该遵循特殊村落语言发展的引导,特别关注每一个细节,保护多样性。

3.2 以历史文化保护为目的进行改造

3.2.1 从保护单个遗产建筑到保护整个区域

一方面,城中村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并有机地定位,不仅要保护建筑本身的文化古迹,还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该地区的全面保护,一旦原有的村落环境遭到破坏,村落的总体风貌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历史文脉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必须保护老城区和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改造,重塑村庄的历史形态和结构。以深圳为例的岭南城中村建筑密度高、混合度高、水网密集,是岭南人民日常生活和街道河网密不可分的特点[4]。

3.2.2 从单专业的改造到多专业的保护

在历史、现状调查报告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由多专业的团队设计,为了保持城中村景观的多样性,振兴城中村空间,我们必须联合组织不同的设计机构和一批优秀的景观师、规划师、建筑师,在详细的调查报告和充分了解历史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共同规划城中村的现状和未来,而不是一个单独的机构、单独的一个项目去独立做。城中村改造效果图如图3所示。

图3 城中村改造效果图

4 结语

城中村园林景观改造工程价值导向应该遵循当地居民的历史性需求和现代性需求。改造过程中面临历史记忆遗失、功能结构复杂、用地难等诸多问题,结合案例说明在改造中应深挖城中村的历史底蕴内涵、合理划分及融合城中村功能结构、结合城中村场地打造一户一景的园林微景观。未来,城中村园林改造应以创造地域性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保护为目的开展。

猜你喜欢
松岗城中村园林景观
松岗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宝安基层文艺再添新军 助力街道文化迸发新活力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松岗土司官寨 废墟背后的故事
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