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水草搭配模式对河蟹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

2022-06-10 02:04周文全陈文彬浦竞文周威潘望俊肖温温罗明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河蟹水草水质

周文全 陈文彬 浦竞文 周威 潘望俊 肖温温 罗明

(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常州 213200)

水草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起到净化水质,为河蟹提供饵料、隐蔽场所以及增加水体溶解氧等作用,对养殖河蟹的规格、产量及品质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种类的水草具有不同的特性。为了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风险,部分河蟹养殖户开始尝试将多种水草进行搭配种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周威等[1]的研究结果表明,黄丝草可促进河蟹生长,轮叶黑藻容易被河蟹摄食,伊乐藻则较容易获得。本研究团队虽早已提倡在河蟹养殖中种植复合型水草,但之前并未对多种水草的搭配方式进行比较研究。本试验采用河蟹池塘养殖最常用的3种水草,以伊乐藻为主,结合轮叶黑藻、黄丝草,设计了伊乐藻、伊乐藻+轮叶黑藻、伊乐藻+黄丝草3种水草搭配种植模式,旨在探讨这3种模式对河蟹生长性能及水环境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渔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选择9口面积均为1 000 m2的池塘作为试验塘,分成A、B、C 3个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对应的试验塘编号分别为A1、A2、A3,B1、B2、B3,C1、C2、C3。伊乐藻、轮叶黑藻和黄丝草均采用扦插移栽的方式种植,即将若干株水草根部对齐合并成为1束进行插植,每束水草直径在8 cm左右。A组池塘种植伊乐藻+黄丝草,具体方法是:两种水草呈条带状交替种植,每个条带宽度为3 m,伊乐藻条带每行栽植3束,行间距1.5 m;黄丝草条带每行种4束,行间距约0.8 m。B组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具体方法是:用围网将池塘按1∶3的比例隔开,其中1/4的部分种植伊乐藻,不空行,伊乐藻束横向间距0.6 m,纵向间距0.8 m;池塘面积3/4的部分种植轮叶黑藻,东西向呈条带状种植,轮叶黑藻束横向、纵向的间距均为0.8 m。C组全部种植伊乐藻,东西向呈条带状种植,条带宽3 m,间距2 m,伊乐藻束横向间距1 m,纵向间距1.5 m。伊乐藻、黄丝草的种植于2月份完成,轮叶黑藻种植于4月份完成。

1.2 池塘管理

试验池塘经过标准化蟹塘改造,进排水系统完备,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四周设防逃板,进排水口安装双层过滤网,池塘底部安装微孔增氧设施。经清塘、晒塘、消毒、种草后,于2月初投放河蟹苗种。其中A组和C组直接全塘投放蟹苗,B组先将蟹苗投放在伊乐藻种植区,5月下旬待轮叶黑藻长势较好后再撤掉隔断网围。放养的河蟹苗种规格均为100只/kg,放养密度为15 000只/hm2。放苗前池塘要进行调水解毒,并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

1.3 数据采集

定期采集池塘水样,检测和分析各项水质指标。在河蟹每次蜕壳后,从各试验塘随机抽取雌、雄蟹各15只,称取体质量。在河蟹最后1次蜕壳完成后,剖取其肝胰腺、性腺,计算肝胰腺指数(Ihs,%)、性腺指数(Igs,%)。11月初河蟹起捕,统计最后的产量。相关计算方法如下。

Ihs=wh/w×100

(1)

Igs=wg/w×100

(2)

式(1)~(2)中,w为河蟹体质量(g),wh为河蟹肝胰腺质量(g),wg为河蟹性腺质量(g)。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6软件处理。比较河蟹的体质量、产量、肝胰腺指数及性腺指数,分析池塘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2.1 养殖河蟹的产量和规格

3种水草搭配模式下河蟹的单位产量及不同月份的体质量见表1。由表1可见,A组河蟹的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C组(P<0.05),A、B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B、C两组差异也不显著(P>0.05)。3个试验组之间河蟹不同月份的平均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A、B、C组河蟹的平均终末体质量分别为(234.4±6.9)、(226.3±8.5)、(226.6±7.4)g。

表1 3种水草搭配模式下河蟹的产量及不同月份的体质量

从不同月份体质量的结果来看,3种模式中,采用伊乐藻+黄丝草模式(A组)河蟹的养殖产量较高。B组(伊乐藻+轮叶黑藻模式)河蟹在养殖前期受到网围的局限,活动范围较小,生长较慢,5月底拆除网围后,其体质量得以快速增长,之后与C组(单独种植伊乐藻)持平,最终养殖产量略高于C组。

2.2 河蟹的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

3种水草搭配模式下河蟹的肝胰腺指数(Ihs)和性腺指数(Igs)结果见图1。由图1可见,A组雌蟹的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均显著高于B组(P<0.05),C组雌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B组(P<0.05),C组雄蟹的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A组(P<0.01),显著高于B组(P<0.05),C组雄蟹的性腺指数显著高于A组(P<0.05),B、C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来看,C组雌蟹、雄蟹的肝胰腺和性腺发育均较好,这表明从营养积累角度来看,单独种植伊乐藻组河蟹的肝胰腺、性腺总体发育情况最好,其次为伊乐藻+黄丝草组,再次为伊乐藻+轮叶黑藻组。

2.3 水质变化情况

不同月份、不同组别之间的水质变化情况见图2。总体看,3种水草搭配模式下,池塘水质变化差异较大。5—12月,A组的平均TN质量浓度(1.50 mg/L)极显著低于C组(3.47 mg/L)(P<0.01),显著低于B组(2.63 mg/L)(P<0.05),其中A组从养殖前期至养殖后期TN的变化幅度较小,而B组和C组的TN质量浓度则分别升高了189.87%和147.89%。5—12月,B组和C组的平均TP质量浓度分别为0.07、0.08 mg/L,显著高于A组(0.05 mg/L)(P<0.05),B、C两个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9月至12月底,B、C两组的TP质量浓度显著升高,12月份较9月份分别升高了62.29%、76.92%,A组则基本没有升高。5—12月,C组(1.98 mg/L)和B组(1.33 mg/L)氨态氮的平均质量浓度极显著高于A组(0.26 mg/L)(P<0.01),C组显著高于B组(P<0.05),B、C两组氨态氮质量浓度分别增加了892.59%、530.95%。5—12月,C组(0.16 mg/L)和B组(0.15 mg/L)磷酸盐的平均质量浓度显著高于A组(0.12 mg/L)(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水质变化情况来看,在河蟹养殖试验过程中,A组TN、TP、氨态氮及磷酸盐的含量均比较稳定,在3个组中基本处于最低值,B组和C组水质变化基本同步,在养殖前、中、后期波动较大。结果表明,伊乐藻+黄丝草搭配种植模式下池塘水质状况最好,其次为伊乐藻+轮叶黑藻,伊乐藻单独种植模式最差。

图2 3种水草搭配模式对池塘水质的影响

分析认为,养殖前期水草鲜嫩,活力强,水体净化能力强,到后期水草变老,净化能力逐渐降低,甚至腐烂败坏水质。因此,前期水草茂盛有利于净化水质,而养殖后期水草多反而成了负担。河蟹喜食黄丝草和轮叶黑藻,在伊乐藻+黄丝草和伊乐藻+轮叶黑藻模式下,养殖进入中后期,黄丝草和轮叶黑藻会逐渐被河蟹摄食殆尽,因此有效降低了因水草腐烂而导致的水质恶化。

3 讨论

从河蟹养殖产量及其养成规格看,本试验中,伊乐藻+黄丝草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这可能与河蟹对水草的选择性有关。温周瑞等[2]探究了河蟹对几种水草的选择性及摄食量,表明河蟹对黄丝草的选择性较强,即河蟹更偏爱摄食黄丝草。这一结果与周威等[1]研究的蟹池种植黄丝草有利于提升河蟹规格的结果相似。

从河蟹肝胰腺和性腺发育情况看,本试验中,单独种植伊乐藻组河蟹的肝胰腺和性腺发育最好,其次为伊乐藻+黄丝草组,伊乐藻+轮叶黑藻组较差。这可能与不同水草的营养成分存在差异有关。张蕾等[3]对苦草、伊乐藻、金鱼藻和轮叶黑藻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伊乐藻水分含量较低,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轮叶黑藻,且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轮叶黑藻。石今朝等[4]对虾蟹池塘5种常用水草的营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丝草(微齿眼子菜)中粗蛋白质、粗脂肪、饱和脂肪酸及总必需氨基酸和总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较高。以上研究结果都说明伊乐藻和黄丝草营养丰富,有利于河蟹积累营养。肖温温等[5]的研究表明,在伊乐藻+黄丝草搭配种植模式下,河蟹体内呈鲜甜口感的氨基酸更为丰富。

从水质净化效果看,种植水草可以起到吸收水中N、P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6]。本试验结果表明,伊乐藻+黄丝草搭配种植模式下池塘的水质状况最好,其次为伊乐藻+轮叶黑藻,单独种植伊乐藻模式较差。周威等[1]研究表明,在伊乐藻、轮叶黑藻和黄丝草3种水草中,伊乐藻净化水质的能力最强,这可能与不同品种水草的生长习性有关[7]。伊乐藻喜欢低温环境,水温超过5 ℃即可生长,在河蟹养殖前期及后期较低的水温条件下均生长良好,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黄丝草容易被河蟹啃食,在6、7月份河蟹快速生长期几乎被摄食殆尽;而轮叶黑藻属水草喜高温、怕低温,通常在4、5月份才进入快速生长期,因此轮叶黑藻在养殖中期能发挥较大的水质净化作用。

从成本来看,与单独种植伊乐藻模式相比,伊乐藻+黄丝草和伊乐藻+轮叶黑藻模式分别增加了黄丝草和轮叶黑藻,成本增加6 000元/hm2左右,而伊乐藻+黄丝草模式下河蟹的产量比单独种植伊乐藻模式提高了约300 kg/hm2,按市场价80元/kg计算,在其他投入相当的情况下,伊乐藻+黄丝草模式比单独种植伊乐藻模式增加收益18 000元/hm2。同时,由于养殖后期黄丝草被河蟹摄食干净,降低了后期收割打捞水草的人工成本,也有效降低了因水草腐烂产生的水质恶化风险。

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河蟹池塘养殖采用的3种水草种植模式中,伊乐藻+黄丝草模式最佳,其次为伊乐藻+轮叶黑藻模式,单独种植伊乐藻较差。

猜你喜欢
河蟹水草水质
关于北方河蟹养殖关键技术的探讨
水质的年轮——读《时光的年轮》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
水草冒泡的秘密
为什么金鱼缸里要放水草?
观水色,辨水质
观水色,辨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