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制约因素与对策

2022-06-14 10:05殷丽华金永玲左豫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殷丽华 金永玲 左豫虎

摘    要:文章分析了教学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讨了教学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思路,提出树立崇尚创新的理念、积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环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招生制度和培养方式、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教学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6-0031-03

教学型大学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全日制大学,数量占我国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其健康、稳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适宜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支撑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2]。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鼓励研究生在创新实践中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明确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提升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型大学在进行本科教育的同时也逐渐开展了部分研究生教育,但教学型大学在长期以教学为主的办学过程中,科学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研究生教育远落后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开展研究生教育,势必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文章在对教学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全面、系统、深刻调查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教学型大学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客观条件创新研究生教育的措施,为提高教学型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教学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型大学的办学重点是本科教育,用于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和科研基础条件有限。虽然近年来研究生招生人数和研究生导师队伍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但用于培养研究生的软硬件条件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改善和补充,严重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教学型大学在科研平台投入的建设资金不足,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科研仪器长期得不到补充和更新,与重点大学的差距越来越大。导师申请的科研经费又主要用于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转,对开展深入学术研究的投入捉襟见肘,研究生只能服务于教师科研课题,完成基本的科研任务。这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二)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

教学型大学常远离城市中心,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欠缺,学术交流活动较少,难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无法激起研究生探索学科前沿领域的激情和欲望,致使研究生学术思想落后,学术水平提高缓慢,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校在研究生培养工作方面的社會声誉。

(三)图书文献资料匮乏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优质的文献资源是提升研究生自身内涵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3]。但教学型大学受限于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定位,图书资料的积累主要以应用技术为主,研究型文献资料积累不足,尤其缺乏相关专业领域的高水平原版书刊,加之科研资金投入不足,购置的网络资源数据库不尽齐全,研究生查询检索资料受到极大限制,影响了科研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二、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科研体制不合理,科研队伍不稳定,对研究生创新研究的引领不足

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导师队伍稳定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和重要基础[4]。在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定位思想指导下,研究生培养被置于次要地位,各类资源的投入难以兼顾本科教学与研究生培养,使得本就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不能有效聚合、优势互补。对科研工作支持和重视的不足,进一步削弱了教学型大学的科研氛围,导致专职科研人员难以专注于研究工作,常有优秀的科研人员向行政和教学岗位流转,严重影响了专职科研队伍的稳定性和人员结构。对需要长期研究和积累才能产生创新型成果的科学研究而言,其负面影响突出。研究表明,研发活动人员对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适当增加研发人员,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效率[5]。

(二)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指导不到位

研究生导师在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导师因缺少项目经费支持,难以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业发展需求,缺少与国际和国内同行的广泛交流,对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不够,导致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导师虽学术水平较高,也了解农业生产需求和学科前沿现状,但往往兼任某些行政职务,导致其亲自指导研究生学习的时间较少,对研究生疏于管理和指导。

(三)研究生生源质量无法保障

国家关于研究生的招生改革措施主要针对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院校,部分省属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仍以考试为主,这种方式无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考核。另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要求其毕业于“名牌高校”并具备“高学历”,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容易被好单位拒之门外,加剧了优质生源向“双一流”建设高校流入的可能,普通高校难以吸引优质生源,增加了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难度。

(四)研究生自身缺乏强烈的创新欲望

研究生自身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根本。现阶段的研究生多是成长于“接受式学习”的传统学习环境中,其创造潜能和创新素质被大大削弱,致使多数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杨振宁教授曾说:“我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教师没教过的不敢做。”[6]

时下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官僚化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严谨学术思想和作风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之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多数学生选择读研仅仅为暂缓就业压力,因对科学研究感兴趣而选择读研的学生比例较低[7]。研究生普遍缺乏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梦想,但迫于获得学位的压力,致使学术不端行为常见。现行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量学术不端行为,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创新性开展科研工作欲望不够的内因。

三、提高教学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树立学术优先、崇尚创新的教育理念

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不尽人意的根本症结是学校的严重行政化,当务之急是把高校的价值取向拉回到崇尚创新、追求卓越上来,不是学生素质低,也不是教授、科研人员水平差,而是缺少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和土壤[8]。树立学术优先、崇尚创新的教育理念,减少学术活动中的行政干预和特权,给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创造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为潜心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

(二)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改革指导方式

新时代的教学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要求导师队伍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超的育人水平[9]。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注重对导师的考评与监督,实行导师任职资格年度审核制,确认导师的招生资格。以导师科研经费到位情况为依据,确定招生人数,招生计划向优秀导师和专职导师倾斜,保证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精力和质量。制定导师培训计划,为导师参加培训和国际国内访学等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升导师队伍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实行淘汰机制,对指导不力的导师,视情节轻重给予约谈、批评教育及处罚,包括减少招生指标、暂停招生、中止导师资格等。

加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及时解决研究生遇到的理论、技术、实际操作等问题,把研究生阶段性工作汇报制度化,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和谐自由的学术氛围,激发敢质疑、敢实践、敢创新的勇气。改变传统的导师—研究生一对一的培养模式,组建导师团队,发挥导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为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奠定基础。

(三)优化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方法

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实施的质量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首先,以构建专业知识结构为导向,改革研究生培养方案。其次,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目标,及时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以及相关专业课的学时和学分,在注重培养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突出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新方法,建立多元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模式,推广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实践式、讲座式等教学方式。加强课程案例库建设,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比例提供保障。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变传统教育方式的单向知识灌输为双向的研讨交流,开发研究生潜在的创新思维。

(四)改革招生制度,提高生源质量

改进目前的以分数作为主要录取依据的招生方式,逐步加大校内外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名额,逐步增加教师推荐、考生科研成果、面试成绩等在录取总成绩中的權重。强化复试与面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包括考研动机、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科研意识、治学态度、事业心、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可以进行多次考核来完成上述内容的考查,严格选拔标准和程序,选拔真正有学术研究潜力和志向的学生。同时,教学型大学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肯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取得的科研成果,可以用于研究生阶段评奖、评优等,吸引本校和外校优秀生源,提高生源质量,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先决条件。

(五)完善考核制度,建立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

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改革完善现行的培养质量考核标准,从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等各环节,加大筛选力度,对无法满足各培养环节要求的研究生,严格执行延期或淘汰制,增强研究生危机意识,激发其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在研究生中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设立专项研究生创新基金、研究生优秀成果转化和专利申报补助基金、发表学术论文奖励基金、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报告奖励基金等,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予以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营造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组织研究生开展“研究生专业技能竞赛”“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研究生科技支农服务实践活动”等以创新和实践为主题的活动,实行活动加分制度,并适当提高活动加分在研究生评奖、评优方面的权重,鼓励研究生在竞赛和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六)优化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搭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科教协同、产学结合,促进科研优势资源、行业优势资源与研究生培养深度融合,鼓励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协同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10]。针对教学型大学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可采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与相关农场建立的科技合作平台,建立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导师和研究生参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机会,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实现农业科技长期合作。采取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方式,让研究生直接参与专职科研院所的研究工作,利用科研院所的研究平台和生产服务平台,开拓研究视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质量。利用高校或教师(导师)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基础,让研究生直接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秀燕,宋官东.浅议教学型大学学科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9):94.

[2]  陈世宇.创新视角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143.

[3]  郑军,陈美丽.三类文献阅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问题、方法和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1):105.

[4]  张倩,李治源,赵科义.军队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9.

[5]  陈耀,赵芝俊,高芸.中国省域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20,32(4):739.

[6]  李剛,洪艳,赵春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42.

[7]  马杰,邓静文.当代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分析——基于对江西省高校的调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2):156.

[8]  朱清时.培养创新人才根本在于“去行政化”[J].生活教育,2009(12):14.

[9]  唐景莉,韩晓萌,王瑶.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J].中国高等教育,2020(15/16):5.

[10]  王焰新.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融合机制 提升研究生  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16):56.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1-08-14                                                         修回日期:2021-09-19

作者简介:殷丽华(1983—),女,山东威海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教学与科研。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产学研联合‘导向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SJGY20200489)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