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鼎湖山植物披上“金装”

2022-06-14 04:38彭丽芳
环境 2022年4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公众志愿者

彭丽芳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由著名植物园学家陈焕镛院士在1956年创建,是我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首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国际生物圈保护区,1998年被国务院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广东最早获得“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命名的单位之一。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课程和活动亮点在于擅长挖掘本土特色资源,通过多维角度,结合中小学生课程课标和认知发展规律,将自然知识科普化和科研科普化。本文将重点从如何充分挖掘当地生态环境教育资源,让漫山植物披上“金装”的角度,介绍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工作开展的相关经验。

1.自然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简介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主要的保护对象是位于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森林类型全球独一无二,且生物多样性富集度高,素有“活的自然博物馆”和“物种宝库”之称。保护区建设之初即规划自然教育作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的四大功能之一,多年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在发展规划、平台建设、人员配备、规范管理和资源利用中充分发挥和体现自然教育的功能。

成立之初,为了让周边村民理解自然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工作人员通过走村串户的形式开展科普活动,传播建设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为加强科普教育工作,保护区积极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迎来数以千计的中小学生前来鼎湖山开展科普活动;进入21世纪,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专门成立科普机构—公众教育部,招聘和培训专职人员,并召集在鼎湖山开展科学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参与,大大充实了科普队伍力量,同时将科普与生态旅游相结合,以每年平均110万人次的游客作为受众,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

现阶段,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高站位、高质量、有深度、受众广和影响力大为总目标,以“引进来,走出去,在线上”的方式,引导公众发现自然之美、体验自然乐趣、观察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和守护自然环境,并将“世界的鼎湖山”、“科学的鼎湖山”和“人文的鼎湖山”的意义和内涵展现在公众面前,探索新时代自然教育工作新模式。

2.如何让植物披上“金装”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有高等植物2291种,包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鼎湖山特有植物11种,以鼎湖山为模式标本产地的植物名60个。这些植物不仅有丰富的观赏价值,有能引发五感的体验价值、形成生态链的生态价值、实用的药食价值、深藏奥秘的科研价值、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森林保护价值,还承载着科学家的科学友谊、学术精神、家国情怀和历史故事,这些教育资源值得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与挖掘,用自然教育的手段,把披着“金装”的植物展示于公众面前,成为不会说话的“老师”。

2.1 观赏价值

所有来到鼎湖山的游客对这座山的第一印象就是绿,一年四季,青山绿水,这是由于位于南亚热带的森林分布的均是常绿阔叶林,站在鼎湖山内,仿佛置身于绿色海洋。通过自然教育,引导公众发现森林里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转变公众对鼎湖山固有单一的颜色印象,发现鼎湖山这片绿布下所呈现的五彩斑斓。

2.2 体验价值

五感,包括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和味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自然教育,引导公众调动五感来体验有趣的植物世界。在鼎湖山内有最大叶片之称的海芋、满身都是刺的杖枝省藤、橘子皮味的鸭脚木、奇苦无比的三桠苦、风吹过沙沙响动的竹子,这些可爱有趣的植物,都能带给公众奇趣的五感体验。

2.3 生态价值

位于南岭以南的鼎湖山,是中国陆地上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充足的热量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保障;同时,鼎湖山所在的珠三角地区也是每年夏季风从太平洋登上陆地的最前线,使得这里温热和湿润。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给鼎湖山植物铺了舒适的“温床”,这些植物与其他生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链。我们在复杂的生物链中迁出一条,通过观察桂花树、桑寄生、朱背啄花鸟、红胸啄花鸟、报喜斑粉蝶,了解它们如何互相依存,相互给养,组成生物间完美的生物链,流畅地贯穿在山林中。动植物的生态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2.4 药食价值

鼎湖山位于岭南地区,对岭南人来说,森林与生活密不可分,这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岭南人提供了食物、药材、茶饮……并由此孕育出源远流长的岭南药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在鼎湖山已有记录的药用植物达193科677属1077种,是当之无愧的天然宝藏。通过自然教育,认识与我们生活中息息相伴的药食植物,了解我们的祖辈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如何形成对森林的感恩、尊重和保护,增加公众对在地文化的认同感,对鼎湖山的认同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认同和传承。

2.5 森林保护价值

20世紀70年代,生物防火林带的理念兴起,科学家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苗圃地种植了66种植物,用于筛选适用于防火隔离带树种,最后选出荷木作为鼎湖山防火带上种植。通过自然教育,引导公众认识具有防火功能的荷木,理解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努力探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造福子孙后代。

2.6 科学价值

生活在鼎湖山的每一种植物都深藏科学奥秘,值得我们探究和揭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王英强和导师张奠湘、研究员陈忠毅在鼎湖山从事黄花大苞姜传粉机制研究时发现,这种植物的传粉机制与其他植物的不同,既不靠风媒也不靠虫媒,经仔细观察和实验后发现,原来黄花大苞姜的花粉是液态的,通过自身的流动进入柱头实现繁育,这个新型传粉机制的发现,发表在国际期刊《Nature》。通过自然教育,解说黄花大苞姜的传粉奥秘,同时也告诉公众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在观察大自然的同时,要发散思维,不禁锢思想,善于发现大自然的更多有趣的科学奥秘。

2.7 植物与科学家

1861年,植物学家Sh. Sampson在鼎湖山采集了一份标本,成为鼎湖山首份主模式标本。此后的160年间,先后涌入了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来到鼎湖山探索植物奥秘。这些科学家的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严谨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以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滋养和庇护着这里的万千生灵。而鼎湖山的生活着的植物,也承载这些精神千古流传,讲好他们的故事,也是鼎湖山自然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3.自然教育工作相关经验

3.1 资源丰富,挖掘教育宝藏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工作聚焦于挖掘本土特色教育资源,以不同维度解说世界的鼎湖山、科学的鼎湖山和人文的鼎湖山的意义和内涵。前面详细讲述的为植物披上“金装”就是其中一个探索的例子,从不同维度的视角,以植物为载体,以教育为手段,引导公众了解植物奥秘、感受科学家精神,从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针对不同受众,开发的体验式课程、公民科学课程和探究式自然教育课程共39门,受到公众的一致好评。

3.2 志愿队伍,培养人才梯队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从2020年开始正式招募志愿者,为规范管理,制定志愿者章程。目前在册志愿者有63人,包括生态摄影类志愿者、课程活动类志愿者、文字编辑类志愿者、动植物检测类志愿者和日常巡护类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经过培训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各类工作的开展做出重要贡献。在管理过程中,用以旧带新,以专扶弱等管理方式,培养鼎湖山志愿者人才梯队,让志愿者们发挥各自才能,找到社会价值感,继续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相关工作做出贡献。

3.3 品牌项目,打造课程体系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科学展自然,自然促科學”的理念,建立了“小小科学家成长之路”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小小科学家成长之路”课程是培养周边中小学生,通过了解鼎湖山的历史背景、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参与科学项目等方式一步步成长为小小科学家志愿者队员,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专门为前来鼎湖山的游客讲解鼎湖山的科学故事,加深游客对鼎湖山科学内涵的认识。

3.4 经验总结,促进行业交流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已经在挖掘特色资源,融合校本课程,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的具有实践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探究式自然教育课程上做了经验总结,到目前为止在中科院系统内、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线上交流平台等做行业经验分享20余次,受到了同行好评。除了课程设计,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就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愿量表、志愿者分类管理、学生的科学认知发展、自然教育课程评估等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希望给自然教育工作同行带来案例分享和经验交流,为促进行业发展做出绵薄贡献。

3.5 拓宽视野,谋划未来新篇

未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高站位和高视野,继续完善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计,让更多的公众走进鼎湖山。也会尝试与学校深度融合,为学校设计自然教育校本课程,将自然教育融入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充分发挥鼎湖山作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不断提升科普工作服务能力,探索新时代下自然教育工作的新模式。(作者系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工程师)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公众志愿者
志愿者
小小志愿者
袁方:让公众更早地用得起好药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