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CT表现

2022-06-14 13:25孙朋涛王玲玲王仁贵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树突实性低密度

孙朋涛,王玲玲,王仁贵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放射科,2.病理科,北京 100038)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 FDCS)是原发于淋巴组织滤泡树突状细胞的恶性肿瘤[1],临床罕见,缺乏特异性表现,术前误诊率较高。既往针对该病CT表现的文献[2-3]多为个案报道,且对于病变强化方式报道不一。本研究报道4例经病理证实的FDCS的CT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6月于北京世纪坛医院经病理证实的4例FDCS患者,男、女各2例,年龄53~82岁,详见表1。

表1 4例FDCS患者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Revolution、Philips Brilliance iCT多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腹、盆部扫描层厚及层间隔均为5 mm,颈部层厚1 mm、层间隔0.7 mm。管电压100~120 kV,管电流100~250 mAs,螺距1。经肘静脉团注80~100 ml碘海醇(350 mgI/ml),分别于注射后25~30 s、60~70 s及180 s行动脉期、门静脉期或静脉期、延迟期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分别具有8年及20年工作经验的放射科主治及副主任医师各1名共同评估CT图像,观察病变部位、数量、最大径、形态、边缘、平扫密度及强化特点等;病灶强化不均匀时,分别测量其内不同密度区CT值,根据增强后CT值增加幅度判断其强化程度:CT值增加≤20 HU为轻度强化,>20 HU且<40 HU为中度强化,≥40 HU为明显强化。

2 结果

1例病变累及咽部,1例病变位于肝脏,1例病变累及肝脏及小肠,另 1例病变累及盆腔及腹股沟区;病灶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多清晰,最大径5.10~13.50 cm。见表2及图1~4。

表2 4例FDCS的CT表现

图1 病例1,男,71岁,回肠FDCS A.盆部平扫轴位CT图示回肠壁局限性增厚,呈均匀等密度; B.盆部增强动脉期轴位CT图示病灶均匀中度强化 (箭示病灶)

肝脏、盆腔病灶平扫CT中实性部分密度多不均匀,存在片状稍低密度区,部分较大病灶内见密度更低的坏死区。增强扫描病灶实性稍低密度区多呈中度强化,多在门静脉期达到峰值;部分稍低密度区呈明显强化,动脉期达峰值;实性低密度区呈渐进性中度强化,延迟期达到峰值。小肠(回肠)病变表现为回肠壁局限性增厚,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动脉期强化最明显。咽部病变形态不规则,广泛累及口咽及鼻咽各壁;平扫密度呈不均匀稍低或低密度影,增强后均呈中度强化,动脉期强化最明显。病例3输尿管受累,继发肾盂、肾盏及输尿管积水、扩张;病例2存在腹膜转移灶;病例2、4病灶周围淋巴结增大,呈环形强化。见图1~4。

图2 病例2,女,70岁,肝脏FDCS A.腹部增强动脉期轴位CT图示肝脏病灶周围区以中度强化为主,部分明显强化; B.延迟期轴位CT图示肝内病灶内部低密度区呈渐进性强化 (箭示病灶)

图3 病例3,男,82岁,盆腔及右侧腹股沟区FDCS A、B.盆部平扫轴位(A)及冠状位(B)CT图示盆腔及右侧腹股沟区软组织肿块(长箭),累及输尿管,近端输尿管及肾盂肾盏积水、扩张(短箭)

图4 病例4,女,53岁,咽部FDCS A.颈部平扫轴位CT图示口咽侧、后壁明显增厚,呈不均匀稍低、低密度; B.颈部增强动脉期轴位CT图示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强化 (箭示病灶)

3 讨论

滤泡状树突细胞广泛分布于脑组织以外全身组织器官内。FDCS是发生于淋巴组织滤泡状树突细胞的恶性肿瘤,可见于全身各处,约2/3发生于淋巴结,1/3见于肝脏、脾脏、胃肠道及颈部等结外器官[1]。既往文献[4]报道FDCS好发于男性,可伴肿瘤标记物升高[3]。本组4例男女占比相等,且均为中老年人(53~82岁),4例中2例肿瘤标记物升高,均为CYFRA21-1阳性。

FDCS病灶大小与发病部位有关,发生于腹部者多较大,发生于鼻咽者较小;既往文献[5]报道最大径3.5~22.0 cm,本组为5.10~13.50 cm。腹部FDCS病变呈类圆形结节或肿块,较大者呈分叶状肿块,咽部病变表现为不规则肿块。既往文献[5]报道,肝脏、脾脏FDCS多为单发病变。本组2例FDCS累及肝脏,1例为肝内边缘不清晰的单发病变,另1例为肝内多发病灶伴腹膜后淋巴结及腹膜转移,其余2例病灶边缘均清晰。既往MRI研究[5]显示多数FDCS病灶存在包膜,可能是其病变边界清晰的原因。

肝脏、盆腔和咽部FDCS病变平扫CT密度多不均匀,而在增强扫描中强化方式多样;几乎全部病灶均含稍低密度实性部分,其中部分表现为仅含稍低密度区的均匀密度病变,部分表现为外周稍低密度区、内部低密度区,伴或不伴更低密度坏死区。增强扫描中,平扫稍低密度实性部分多呈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或动脉期强化最明显;低密度实性部分呈渐进性轻度或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最明显;更低密度坏死部分则未见明显强化,与既往文献[2,6]报道的FDCS强化模式一般为渐进性强化或环形强化不完全一致。密度及强化方式多样可能与FDCS病理成分及血管侵袭状态有关,病灶内低密度区可能富含纤维瘢痕,故呈渐进性延迟强化[5]。本组1例肝脏多发病灶(病例2),其表现为明显环形强化结节,动脉期强化达峰值,可能与不同病灶内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同有关。

综上,FDCS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有助于诊断及鉴别鉴别,但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树突实性低密度
电场对中间神经元亚线性树突整合的调制作用
超声造影在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指导活检决策中的价值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小鼠臂丛离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树突结构与形态退变的影响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胆红素检测在冠心病中研究分析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神经元树突棘病理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联合用药,“坏胆固醇”一个月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