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致富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2022-06-15 14:59窦一民
知与行 2022年2期
关键词:脱贫致富共同富裕小康社会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置于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脱贫致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完成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骄人成绩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脱贫致富的进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我们党必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进一步在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开启夺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踏上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关键词] 脱贫致富;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308(2022)02-00019-07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致富的历程

(一)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1994年

1979年12月,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时第一次提出“小康之家”这一目标,并着重强调这将是中国式自主现代化建设,自那以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便贯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中,并成为改革开放的主基调。在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国正式确立了小康战略目标。在1987年10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并正式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中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1]16在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形下,小康水平短期难以如期实现,需要有温饱阶段作为短期过渡,并如实遵照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不能将这一时期完全归结为小康阶段,但却不可以忽视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成就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因为这一阶段实现了经济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加速了温饱问题解决进程,对缓解贫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9-88。

(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1994年——2002年

“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161986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而后正式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启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1994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并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八千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3]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统计部门遵照中央相关文件的精神,积极联合各部委立足实际,参照国际标准,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后确立了切合中国实际的基本标准。据统计表明,我国在2000年已经顺利达成了各项指标,正式步入总体小康水平的这一阶段,但总体的小康仍旧是发展不平衡、不全面、低水平的小康,这就需要我们党提出全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也势必给我们党带来全新的严峻挑战[2]39-88。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2012年

鉴于我国小康水平的实际发展情形,江泽民同志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并在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4]自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党十六大的首要任务,全党轰轰烈烈地拉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展的帷幕,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和努力下,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台阶。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要求[5]。在这一阶段中,按照当年的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这些扶贫成就的取得为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根基。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的目标由“建设”向“建成”全面转变,一字之差却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7],自此全党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起“总攻”,着重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形成了强大合力。这一阶段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8]。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致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经过几代领导集体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致富事业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成就,这一成就展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整体提升,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的最好证明和回报, 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来了新的起点,实现共同富裕也在同步进行。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绝对贫困,经济体系更加完善

脱贫致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步骤。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始终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一原则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时调节,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这也为摆脱贫困、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78年,在当时贫困标准下,我国贫困发生率高达97.5%,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有3 679亿元,大约占相同时期美国经济总量的6.3%,同时仅相当于全球GDP总产值的1.8%。截至2020年年底,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我国贫困发生率降至为零,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世界性难题,GDP高达101.6万亿元,占美国GDP的71%,相当于世界经济总量比重的17%,稳居世界经济体第二位。中国人均GDP由1978年156美元到2019年突破1万美元,从全球最贫穷国家行列跻身于高收入国家行列,经历了追赶世界发展的步伐向主导世界发展奋勇迈进。DEBFBC08-921F-4769-886D-05373C31166B

此外,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巨变,在经济高速发展助力下,2020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实现城镇化人口蜕变,第三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的跃迁,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中国不负“世界工厂”盛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不断增强整体综合实力、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品牌影响力,坚持新发展理念,共建“一带一路”,依靠“内循环”带动“外循环”,持续完善经济结构,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动力和可行路径。

(二)社会更加民主,人权更有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脱贫致富也是重大政治问题。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和保障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切实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协商制度建设,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系统、科学、高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9]。这一系列举措极大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内容,健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建设和自治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充分尊重、保障和促进了人权的发展。

我国进行的脱贫致富伟大事业是开展人权和民主事业的重要手段,摆脱贫困就是保障人民的生存权,这是为人之本,没有生存权,何谈民主,脱贫致富的目标是要实现各类人权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各项人权和民主事业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权、民主事业实现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融合和转化。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继续谱写中国人权和民主事业的崭新篇章,向世界展现中国所创造的人类尊重和保障人权奇迹的典范。实现人权有保障和民主的不断扩大离不开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具体实践基础上科学规范高效地推进制度创新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构建起科学、系统、规范的规章制度,有机地促进各方面制度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备。此外,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大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趋于完善,加快法治政府的构建,着力实现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实现有法可依,用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10]。

(三)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让人民的口袋鼓起来,更是要让人民的思想丰富起来,既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需要两者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因此,我国不断加大国民教育投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社会文化整体进步,追加研发资金投入,从根本上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国普及和高等院校的稳步发展,中国已经从“文盲”大国演变成“人才”强国。实现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5G通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跃居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从1978年至今,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巩固率实现95%以上,高等院校规模居世界首位,科技水平赶超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和专利申请居世界前列,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教育推动科技创新,为新产业新产品赋能,科技推动教育改革升级,持续推动中国向更高标准进军,引领世界潮流。

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文化认同感逐步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更是植入人心,国家科技文化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促使中国人精神面貌从根本上发生显著的改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上更加团结一致,更具凝聚力。剔除“崇洋媚外”的陳旧理念,形成推崇“中国风”的良好风尚。1978年至今,我国不断加大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和完善力度,现已经建成全国公共图书馆3 212个、全国共有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 452个、群众文化机构43 687个[11]。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向人民群众免费开放,科技馆、海洋馆等活动场所向公众免费提供基本文化活动项目。同时,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网民基数巨大,充分享受到网络带来的红利。

(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成正相关。经过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已经初步建成完整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涵盖了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基本公共服务目标,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12]。

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惊人的成绩,公路通车里程大约51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为15.5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县道、乡道、村道里程突破420万公里,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大幅增长,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出行和卫生条件。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贫困地区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建立起一批有资源、服务和品牌的产业,带动当地就业,减低失业率,增加收入。与此同时,教育、医疗、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和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建立城乡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全覆盖,构建起网络化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五)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恶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问题,我国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战略层面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稳步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践行,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取得卓越的成绩。

具体表现为:空气质量总体改善,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下降幅度均超过既定排放目标,水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比例逐年增加,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不断攀升,空气更加清新。水土资源明显改善,水利监管部门实施严格生态保护,加大水体监管治理,改善各个流域水质,遏制湖泊富养问题,打击污染企业非法排污。此外,林业部门逐步增加森林覆盖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等问题的恶化,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有效降低土地污染风险。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农村卫生厕所普及、倡导垃圾分类回收、农村水污染治理改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总体上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DEBFBC08-921F-4769-886D-05373C31166B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致富的经验总结

(一)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表明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现实情形,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道路。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么搞,如何治理一个国家,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一大难题,没有教科书参考,只能靠自己摸索前进,摸着石头过河。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脱贫致富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中国具体情况进行有机融合,深刻觉察到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就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认清我国实际国情前提下,我们党成功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结合后探索出来的,并在历届领导人的领导下,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标准,凝聚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展现了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实施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脱贫致富相结合,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小康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是中国脱贫致富事业的终点,而是中国脱贫致富事业的一个关键节点,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遵循。共同富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要立足新的国情,锐意进取,毫不动摇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切实保障我国能够顺利夺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胜利,如期实现共同富裕,向着共产主义社会大踏步迈进。

(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领导权的问题,从历史经验教训看来,要想成功推进新中国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就要坚持党的统一集中领导。倘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和科学领导,我们毫无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种场合和会议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和原则性,这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动力。

我们党在脱贫致富进程中的主要领导体现在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顶层设计、党的自身建设和强化三个方面。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为脱贫致富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是摆脱贫困的最关键一步,经济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应对国内外复杂棘手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积极协调各方利益。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取得巨大成就,才能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次是科学的顶层设计。自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目标以来,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谋划、加强顶层设计、统揽全局,制定符合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方针政策,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实践路径,为脱贫致富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绘制明确的路线图。再次就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强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要增强政治和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就要团结各族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在前进道路中不畏任何艰难险阻,抱以“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勇往直前精神冲破前进路上的一切阻碍,迸发磅礴力量。坚持党的领导,要不断强化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始终发挥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优良传统,切实加强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充当战斗堡垒的作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始终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脱贫致富的进程中,我们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秉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坚定立场。实践表明,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只有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事业的稳步向前[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体现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一贯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首先,坚持人民主体性。人民既是我党的服务对象也是呵护对象,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脱贫致富道路上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人民的拥护,胡锦涛提出“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深得民心。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倍受推崇[15]。其次,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人民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民的需求和愿望就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广大党员干部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推动脱贫致富的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必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内源性动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能动性、积极性,为人民造福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次,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党成立之初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让人民做自己的主人。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人民的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也由人民共享,未来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成果,也由人民共享,在人民群眾力量的助推下,向着更高理想目标进军。

(四)始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国门面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此外中国还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为解决人类贫困问题共同努力,不断汲取他国脱贫经验,也向世界贡献中国的智慧和解决方案。DEBFBC08-921F-4769-886D-05373C31166B

第一,积极开展各国减贫合作,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证实中国脱贫方案的可行性,也给全球减贫事业带来信心。第二,引领和推动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和前进,中国用自身的发展成果增强我国在全球贫困治理过程中的话语权。用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冲破西方资本主义造成的“边缘化”格局,为世界贫困治理公平正义提供依据。第三,积极参与和倡导国际合作,为世界一些国家贫困的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中国率先参与联合国倡导的脱贫联盟、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开设中国脱贫论坛分享经验,继续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带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分享发展红利。第四,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抵制“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重塑世界秩序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全球脱贫减贫提供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致富所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辉煌成就,更加坚定了我们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交汇期,我们党将继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迈进,为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发力,再创辉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丽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74.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杂志,2002(12):3.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杂志,2007(21):9.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7]习近平.决胜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7(21):3-28.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9]肖贵清,乔惠波.改革开放40年与小康社会建设[J].探索,2018(5):14-22,2.

[10]谢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20(12):4-24,200.

[1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21-07-05,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5/content_5622568.html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

[1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9.

[14]陈理.深刻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更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J].党的文献,2020(5):3-7.

[15]邢亮.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历程和基本经验[J].邓小平研究,2021(3):1-10.

[16]边恕,梁辰,孙雅娜.中国共产党治贫的百年历程、宝贵经验与前景展望[J].企业经济,2021(6):23-30.

[收稿日期]2021-06-20

[作者简介]窦一民(1997—),男,江苏沭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网络思政研究。DEBFBC08-921F-4769-886D-05373C31166B

猜你喜欢
脱贫致富共同富裕小康社会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精准扶贫关键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
关于河南省产业扶贫法律问题的研究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老少边穷地区干部面临多重现实发展困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