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玉雕当代性的价值取向

2022-06-15 21:45张红权
理财·收藏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花鸟玉雕玉石

张红权

中国是一个玉文化的国度,以东方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一个玉文化大国而言,玉石雕刻产业的规模和体量自然可与其地位匹配。改革开放40多年来,玉石雕刻产业迎来了迅猛的发展,玉雕艺术备受关注。当下玉雕艺术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玉雕艺术创作的价值根基发生了动摇。雕刻家或许会缺乏对历史文化的熟悉,对于玉雕艺术发展的历史和当代玉雕艺术发展的历史了解欠佳,以至于对玉雕艺术的价值取向产生动摇。种种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借助本文刍议玉雕当代性的价值取向,望能得到同行的互动和共鸣。

一名玉雕创作者的艺术概观

在中国玉文化产业的版图上,我的家乡镇平地位不一般,它是被国家政府部门认定的中国玉雕之乡。我在这里出生、成长,一直致力于花鸟玉雕的创意和制作。日常的工作就是围绕玉石创意和制作,把脉市场、挑选玉料、匠心创意、精心雕刻和产品设计制作,我几乎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

一名合格的玉石雕刻师,需要具备与众不同的思维和创意理念,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我擅长花鸟杂件玉雕的制作,业内有人评价我的艺术风格为“俏色雕刻、作品局部留皮,作品或纤细,或灵动,或飘逸”。我的作品多以花鸟题材呈现,在玉文化产品市场上极具辨识度。如果有机会遇到我的作品,相信你会认真地端详一番,将注意力放在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上面,留意到一根根纤细的羽毛,抑或是一丝丝鲜花的花蕊。由我工作室雕刻成的玉雕作品,无论作品体量大小,其呈现出的景一定不小,细节逼真,信息量足够。哪怕是一件体量很小的玉雕作品,我也会以小见大,通过“一叶知秋”的审美小中见大,营造出空蒙灵透,令人神往的意境之地。

我作为一名学历欠高的玉石雕刻者,我创作的玉料包括但不限于和田玉、独山玉和俄罗斯碧玉,既创作过小件作品,也创作过大的摆件类作品。无论是制作经营,还是艺术创作,我善于挖掘“玉石废料”的价值,被业内称为变废为宝的玉雕高手。传统的玉石艺术审美首要价值取向是呈现玉石之美,我以玉石颜色不统一,或缺少大块颜色一致的玉石原料为基础,通过俏色雕刻挖脏去绺呈现出玉石材质之美,通过透雕和镂空去除不好的玉料,呈现玉料特殊的美,并将其发挥至极致,体验和感悟独特,审美感十足。

任何一块玉石原料,不管其体量大小、好坏,均是自然界的馈赠和造化。玉雕艺术不是恣意发挥玉雕创作者的创意,关键在于人作为服务者,服务于玉石独特的客观存在。创作人要先学会读懂每一块玉石,在读懂的基础上辅助合适的玉雕工艺流程,进而去完成玉石雕刻,呈现玉石独特的美,同时透视出工艺和文化内涵之美。玉石雕刻本身是一种灵魂对话,一种跨越时空与几百万年之前玉石形成过程的对话,玉石创作者不必过于挑剔玉石的原始瑕疵。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是艺术和美德的最高审美。我相信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最完美的艺术必须进入道的境界,玉雕艺术创作者能否缔造产品,关键在于对玉雕艺术的理解。

玉雕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

玉雕艺术创作的过程不能过于简单,恣意妄为,简单地过于注重形而上,要么过于注重技术性的东西,或者以直白的符号拼贴和叠加的做法均不可取。玉石雕刻在行业划分上属于工艺美术范畴。长久以来,玉石雕刻和其他工艺美术一样,最初和多半时候是为传统权贵专属服务。当玉文化经历到民玉时代,原本属于专为权贵服务的宫廷技艺开始向民间传承和过渡,并一直延续到现当代。当“出身高贵”的玉雕技艺走入民间,为现当代民众生活创造新的手工艺术品,它该以何种方式和价值取向融入人们的生活,似乎还没有被广泛和认真考虑过。

玉石雕刻作为一门历史古老的手工艺,我们今天对它的关注和价值取舍,是为了让我们,起码是玉石雕刻作者,更好地认清它存在的目的应该是为今天的生活、发展服务。玉石雕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一部分。在时下信息缤纷的今天,我们对这种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给予关注,其目的是关注玉雕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

有学者把传统工艺美术要适应当代人民生活的需求称之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一定程度上讲的是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技艺对当代社会和生活的适应。这种适应的过程是漫长的且是动态的发展,并与时代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存在着变与不变两个因素,玉石雕刻者在玉雕艺术创作过程中应区别对待。这里面主要包括继承和创新两个部分,意味着继承是在变中求不变,创新是在不变中求变。继承指的是玉雕艺术要遵从中国玉文化内核传统的理念,同时继承之前的玉雕技艺。意味着玉雕艺术创作要在适应当代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保持着传统精神内核的东西,以及其手工制作等属性。前者属于无形的东西,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以来积淀的民族精神品质和文化要素;后者意味着玉石雕刻是手工制作的劳作特点,不是依赖于电脑雕刻和机械化的工作生产。不变中求变亦如是,在要求玉雕艺术创作要保持中国玉文化传统内核和手工艺生产这两个前提下,题材可以创新,工艺可以创新,玉雕艺术形式可以创新。

作为一项传统工艺美术,玉石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方向应该立足于现实中人们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当代艺术发展的需要,着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这才是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存在的当代意义。这也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最需要固守和追求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源泉。

花鸟玉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我所在的工作室名叫镇平县郎诺珠宝玉器厂,是一家专门从事花鸟玉雕创作和制作的玉雕工作室。通过此文的探讨和梳理,我试图以此向人们诠释我自己对玉雕艺术创作的理解和追求,向人们展示自我创作花鸟玉雕的思考方式和创作理念。力图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当代花鸟玉雕,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与我从事的工作有关。

我理解的玉雕艺术创作不应该是颠覆性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展示,比如我2018年的作品《雀之恋》,采用的是一块碧玉来创作的,是一棵树和一只孔雀的场景。我把碧玉绿色的玉石做成树叶展现出来,下面质量和颜色比较差的玉石雕刻成树干营造出空间。旁边用同样的手法和工艺雕刻出一只孔雀,与树相互呼应。这样创作的结果,人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不会妨碍其读懂这件作品的表达。这样弥补了玉石原料在颜色分布上的不足,使得作品显得立体和饱满,在审美上安静祥和,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

作品《雀之恋》在玉雕艺术创作中,不变地忠实于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和中国玉文化的精神内涵,实现的路径也是手工劳作生产。变化的是该件作品采用了俏色雕刻与装置结合的艺术手法,完成了作品的创意和制作。

翻阅历史发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实际上包括许多种类,既包括陈设的工艺美术,又包括人们生活中具有实用功能的生活用品。谈及创新,玉雕藝术创作的主题和主体只要不脱离玉雕艺术的范畴,还可以与其他姊妹工艺美术工种相配合,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景泰蓝、云锦、牙雕、苏绣、玉器,等等;甚至可以与其他姊妹艺术相结合,例如根雕、装置和雕塑等艺术。例如作品《暗香疏影》我就用到了树枝倒映在绿水中的艺术效果。

综上,我以为,花鸟玉雕技艺的特点适宜于颜色杂和颜色分布不均匀的玉石,这一点无论是和田玉还是独山玉,甚至是其他的玉石材质都可以。颜色分布不均匀的这类玉石材质,因其原来自身的特殊性局限了玉雕艺术的创作,关键在于挑战玉雕艺术创作者对玉石原料的解读和创意设计能力。谈及当下玉雕产品同质化问题,核心在于当代玉雕艺术创作者对玉雕艺术价值取向的问题,以及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继承和创新问题的理解和准确把握。

这里既有传承的问题,更重要的有创新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当代玉雕艺术发展遭遇困境的根源所在,也是一个认识上的盲区。我们唯有清晰地认知玉雕艺术创作的底层逻辑,认知准确地理解玉雕艺术,之后要做的仅仅是付诸相应的玉雕工艺流程和相应的玉雕技术的配合,走出一条工艺美术与当代人们生活相适应的玉雕艺术设计结合的道路,从而展现出玉雕艺术独有的魅力。9C5504E5-570B-44A0-ABBF-5C921E09CF6C

猜你喜欢
花鸟玉雕玉石
《一带一路》 张嘉伟玉雕作品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写意花鸟
玉,石之美
二石
想当凤凰的金花鸟
花鸟
审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