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有争议的几个代词研究综述

2022-06-15 08:57卢玉亮
殷都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拓本释文殷墟

卢玉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一、引言

迄今为止,国内对殷墟甲骨文(下文简称“甲骨文”)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作过系统研究的主要有以下6家:管燮初(1953)、陈梦家(1956)、赵诚(1986)、张玉金(1997,2001,2006)(1)张玉金(2006)是张玉金(1997)的“修订版”,后者稍加修订后以附录形式收入张玉金(2006:368-390)一书,修订版否认了初版认定的甲骨文“它”已有代词用法的观点。张玉金(2001)是《甲骨文语法学》一书的“第一章 甲骨文词法 第三节 代词”,从内容上看,总体观点跟张玉金(1997)一致,但对他之前认定的甲骨文“它”“其”已有代词用法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我们在表格1中用“±”表示。这三篇论著反映了张玉金在甲骨文代词数量和词目上的犹豫,由于是同一作者,总体框架一致,我们算作一家,但为了便于直观显示,我们在表1中列为3行。、杨逢彬(2003)、李曦(2004),(2)管燮初:《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1953年,第31-33页;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94-121页;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1986年,第277-302页;张玉金:《殷墟甲骨文代词系统研究》,《文史》第四十二辑,1997年,第195-208页;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22-34页;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368-390页;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花城出版社,2003年,第193-229页;李曦:《殷墟卜辞语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8-270页。他们关于甲骨文代词数量和词目的观点可以列表如下:

表1 各家甲骨文代词词目和词数表

二、甲骨文没有第一人称代词“鱼”

我们检索了该例所出拓本(《前编》1·30·4)、《合集》拓本、(10)来源拓本和《合集》拓本的对照关系参看胡厚宣《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下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4页)。所列四张图片,前两张是拓本,后两张是摹本,紧接着列出各家释文,下同。相关摹本和释文,具体情况如下:

三、甲骨文已有第二人称代词“爾”和代词“其”

张玉金(1994,1997,2006)认为殷商甲骨文还存在第二人称代词“爾”(2次)和第三人称代词“其”(1次),分别举例如下:

(2)戊戌卜,壳贞:王曰“侯豹往,余不爾其合,以乃史归”。(《合集》3297正)(宾语)

(3)癸酉卜,壳贞:令多奠:“依爾郭”。(《合集》6943))(定语)

(4)庚寅卜,王:“余燎于其配?”(《英藏》1864)(定语)(20)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4年,第78-79、173-174页;张玉金:《殷墟甲骨文代词系统研究》,《文史》第四十二辑,1997年,第204-205页;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第383、385页。

例(2)“余不爾其合”,张玉金(1994)译作“我不跟你一起去”,黄天树(2020)译作“我不会和你会合”,都认为“爾”指代听话人侯豹,在否定句中作“合”的前置宾语。(21)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第78页;黄天树:《黄天树甲骨学论集》,中华书局,2020年,第134页。例(3)“依爾郭”,张玉金(1994)译作“要依凭你们的城郭(去守卫)”,“爾”指代听话人“多奠(诸位管理远郊的官员)”,作“郭”的领属定语。(22)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第79页。

黄天树(2020)认为“爾”还可以作主语,并举了以下2例:

(6)囗囗[卜],争贞:王曰:兔、鹰田,爾其幸(执)。

贞:勿曰:兔、鹰田,弗其幸(执)。(《合集》6528[典宾]。黄先生认为上句命辞大意是“王说:兔、鹰,你们如何如何”)(23)黄天树:《黄天树甲骨学论集》,第132-133页。

例(4)“余燎于其配?”张玉金(1994)译作“我应该燎祭他的配偶么?”认为“其”指代不在谈话现场的某位祖先神,是第三人称代词(24)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第79页。。黄天树(2020)从之,并增补了以下例证:

(7)庚午卜师:出其一豕。

对于例(2)、(3)的“爾”字,向来有不同的释读。先看例(2)所出拓本、来源拓本、相关摹本和释文:

(2)…侯豹往,余不爾其合,以乃史归。(《合集》3298.1)

再看例(3)所出拓本、来源拓本、相关摹本和释文:

四、甲骨文“甾”字或可借为近指代词“兹”

赵诚(1986)认为殷商甲骨文“甾”有远指代词“之”的用法,所举例证如下:

通过对上述稀疏解混算法的介绍,总结出这些算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它们仅从高光谱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方面进行分析,将高光谱数据仅作为随机排列的光谱信号来处理,忽略了像元间的邻域关系、形状特点等空间信息[33]。然而高光谱图像中的空间信息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特征,图像中所包含的丰富空间信息能够能够促进端元的丰度估计以及使得丰度图像更加一致,因此发展基于空间信息的稀疏解混算法成为当务之急,目前也已发展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34]。

(10)丁未卜,王贞,用不隹丧羊,甾若。(《前编》8·11·4。用:人名。丧:丧失。)(45)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1986年,第299页。

先看该例的来源拓本、《合集》所收拓本及相关摹本和释文:

《摹释》释为:丁未卜王贞用不惟丧羊甾若(《合集》20676)

《释文》释为:己未卜,王,贞槃不隹丧羊叶若。(《合集》20676)

《校释》释为:己未卜,王,贞用,不隹丧羊,甾若。(《合集》20676)

《全编》释为:己未卜王贞用不隹丧羊叶若(《合集》20676)

五、甲骨文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自”

(12)伐邛方,帝受我又?(《林》1·11·3)

赵诚(1997)认为“自”的本义是“鼻子”,引申为“自己”义(代词)(67)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人之自谓,或指其鼻,故有自己之称。”,卜辞用作“亲自”义(副词)是“自己”义的进一步引申。(68)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1986年,第279页。据此则“自”当是先有“自己”义,然后引申出“亲自”义。但赵先生在同一篇文章的卜辞代词系统研究中并没有谈及“自”(69)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1986年,第296-299页。,可能是认为卜辞中“自”没有“自己”义代词用例。与之相反,《甲骨文字典》(2014)、姚孝遂《甲骨文字诂林》按语(1996)对甲骨文“自”字只列出“鼻子(名词)”“自己(代词)”和“从、由(介词)”三条义项(7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第378页;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第1册),第673页。,即认为甲骨文“自”没有“亲自”义(副词)的用法。而唐健垣把甲骨文“亲自”和“自己”义的“自”都看作代名词。(71)唐健垣的看法转引自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第1册),第672页。上述各家所举例句如下:

(17)叀王自往西。(《合集》6928正)(74)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第1册)(姚孝遂按语),第673页;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第378页。

六、甲骨文“止”或可借作远指代词“之”

陈梦家(1956)和赵诚(1986)都认为甲骨文有代词“止”,各举了一例,分别表示称代和指别,如:

(20)止日。(续1·41·2)——即之日。(77)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98页; 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1986年,第299页。

(21)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诗经·大雅·公刘》。止基:之基。止旅:之旅。“止”用同指别性指示代词“之”)

(2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舝》。景行:大道。止:用同称代性指示代词“之”,分别回指“高山”和“景行”)(82)于省吾:《〈诗经〉中“止”字的辨识》,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泽螺居楚辞新证》,第120-129页。

试着对比例(19)和(22)、例(20)和(21)的“止”,一为出土甲骨,一为传世《诗经》,虽材质、时代、字体等有所不同,但用同指示代词“之”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

七、甲骨文没有旁指代词“它”

张政烺(1979)、《甲骨文字典》(2014)认为甲骨文中“它(柁)示”是指直系先王(大示)以外的其他先王,即旁系先王,例如:

赵诚(1986)、张玉金(1997)从之,并据此认为殷墟甲骨文存在旁指代词“它(柁)”,表示“其他”义,作定语。(84)赵诚:《甲骨文虚词探索》,《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1986年,第298页。 张玉金:《殷墟甲骨文代词系统研究》,《文史》第四十二辑,1997年,第205页。

八、结论

猜你喜欢
拓本释文殷墟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殷商故都 甲骨之城
泰山上的汉字记忆——《纪泰山铭》清代拓本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安阳洹北商城考古启动
《爨宝子碑》泐文及校碑考正
殷墟出土灰陶器的制作与烧制实验研究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高句丽好太王碑拓本的分期与编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