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城乡生态空间规划方法分析

2022-06-15 06:41成珺湫陈国龙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10期
关键词:山体空间规划山地

成珺湫,陈国龙

(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贵阳 550002)

1 引言

现阶段侧重于城乡发展协同性,优化原有的孤岛规划形式,开展全范围、全区域的城乡空间设计,具有生态空间管理的积极意义。在规划中,可采取城乡空间资源的有效整合方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使其与人们的生活处于共生状态。在规划工作中,应保证自然生态资源的整合效果,契合于城乡发展需求,重构生态空间体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 山地城乡的自然特点

2.1 空间完整性

山地城乡的空间完整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山地环境中,各类资源具有完整性,如地貌、生物、水文等,组建成山地空间体系;其次,两个区域之间可以进行各项物质交换活动。

2.2 环境敏感性

山地空间中,以山水资源为主,如湿地、山谷等,均存在一定的环境灾害问题。生态环境表现为灾害多、区域资源不平稳等特点,致使城镇进行山地区域资源管理时,无法有效拓展用地面积,形成诸多不合理规划问题,增加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2.3 生态发展协同性

山地空间受到自然、人工两个体系的影响,表现出景观文化、生态支撑等功能。在环境功能完善时,可推进城乡发展。因此,加强城乡空间管理成为山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任务[1]。

3 山地生态空间的分配现状

3.1 管理方式粗放性

山地环境中,表现出地形坡度高、森林资源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加之城市选址缺失合理判断,空间管理粗放,较多的工业项目进行露天开采,对城乡山体形成的严重威胁致使地表文脉受到严重损害,加重了水土流失,引发地质灾害问题,难以维持城区环境的生态性。

3.2 城乡步调不一致

进行山地用地规划时,多选择山体、林区等,此处环境具有非建设性,应保证区域开发的生态性,维持区域功能运转的有序性。现有空间规划方案以城区为主,如城区绿地,在进行空间规划时,管理分配的区域范围较小,无法衔接乡村区域,难以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3.3 管控规划方案较多

各单位的生态管控工作逐渐处于城乡规划状态,难以保证城乡空间分配的全面性,削弱了城乡整体管控的有效性。现阶段,各地区编制的空间规划方案表现出管控类型多样、生态防控要素交叉等特点,有碍于空间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2]。

4 山地空间生态分配策略

4.1 梳理自然资源

1)贵州用地现状。结合贵州2019 年资源报告(自然资源管理单位拟)可知,贵州新增用地规格1.52×104hm2(22.8 万亩),用于安居项目的用地资源有280 hm2(4 200 亩);扩建耕地用地约1×104hm2(15 万亩);国有用地现有1.2×104hm2(18 万亩),转出国有资源6 000 hm2(9 万亩),城乡内获得审批未用的土地约有1.87×104hm2(28 万亩),闲置土地约有6 666.7 hm2(10 万亩)。在2014—2018 年,全省范围内的土地开发比例达到60%。

2)贵州水系。贵州地区各年水资源拥有量总数均值约为1.2×1011m3,2019 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约1.05×1011m3,地下水资源量约2.60×1010m3。水系包括乌江、清水江等,拥有优越的水资源开发条件,水能存储能力在全省中占比约为80%。

3)贵州林木资源。贵州省域内含有124 种林木资源,林木资源包括杉树、马尾松等;木本油料树木包括油茶、油桐等,果树包括板栗、核桃等;珍稀树包括水青树、秃杉等。林木覆盖比例约为30%。

4.2 评价生态属性

以独山县为例进行山地生态属性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独山县山地生态属性评价结果

由表1 和区域资源实际调查可知:独山县不敏感山地空间表现出零散分布特点,极敏感区域位于独山县西南方向,一般、高级两类的敏感区主要在独山县的中心区、地理南区;独山县的严重敏感生态脆弱区,主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山地坡角较大、植被覆盖比例不高、石漠化问题严峻等。由此推断:石漠化生态问题的形成可能与喀斯特地貌、植被比例不高两个因素有关。

在进行生态评价时,目标区域内生态敏感属性的评价指数计算公式为(式中,SS 为目标区域内生态敏感属性的评价指数;C为敏感级别;n为因素个数;i为因素)。生态属性敏感性的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生态属性敏感性的评价标准

4.3 构建生态网格体系

在贵州自然资源判断、生态属性评价完成时,结合城乡发展的各项需求,建立完整的山水空间体系。以主要储水区为生态屏障带,以重点山地保护资源为中心,设定多个生态发展阶梯,如农业、城区绿植、生态涵养等,对区域内的水库、湿地等重点生态工程进行有效保护,构建城乡空间新型生态网格体系,切实提升空间资源的分配管理质量。

4.4 复合生态区的建设

依据城乡各级区域的规划需求,积极梳理各乡镇的环境特点,结合产业规划需求,赋予各乡镇特殊的生态职能,构建生态资源协调发展体系。在重点生态区域内,发展旅游项目,侧重于服务行业的创新,如生产、旅游等,切实强化城区服务能力。乡镇发展时,分别从工贸、旅游、农务各项功能视角,进行生态空间分配。

5 贵阳山地景区空间规划实例分析

5.1 山地景区项目概述

贵阳市在进行山地空间开发管理时,以现存绿地为依托,进行景观改造。百花湖山地公园项目位于金阳区,为周边师生、居民营建多功能山地公园环境。项目在某学校的西南方向,位于学校最高处,公园与学校形成的地理位置高度差值为62 m。山地中含有天然溶洞,地形资源丰富,符合山地景观规划的各项要求。在北、东各个方向建有小学部、宿舍楼等,山地区域的要素较多,整体交通体系较为复杂,亟须进行区域规划,维护区域交通秩序。

5.2 景观空间规划现状

5.2.1 地形分析

经调查发现,项目周边的地形多为山丘,山坡中心位置坡度较大,山脚、山顶各处的地势较为平坦,可进行景观设计。场区内水系资源较少,山体资源坡度较大,以成本造景视角分析,不可进行大规模水景设计。区域内原有生长的植被资源具有充足性。在地形设计时,多采取植被保护方法,在景观设计的关键位置增加点缀种植法,以此提升物种层次性。区域内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山体中含有未开发完成的溶洞,表现出优异的景观设计潜质,可依据地貌优势进行景观设计。

5.2.2 用地高程分析

公园内部海拔高度最小为1 238 m,主要分布在校园西北方向。海拔高度最大为1 300 m,海拔差为62 m,区域内地势高差较大,表现出地势起伏性特点,中间地势偏高,周边地势偏低。山脊位置确定在山体的两个角位置:角一为西北角,角二为东南角。在两个角的夹角位置,可规划出山体游览路线。

5.3 百花湖景区的规划设计

5.3.1 设计思路

结合目标区域的山势特点,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尽量控制施工量,合理进行山地景区建设。借助山地整体特点,提升景观设计的全面性,打造多层次的空间景观。(1)面性景观设计。场地整体地势起伏较大,西北角方向整体山势坡度不大,可开发成人流活动场区。(2)线性景观设计。具有山地空间规划的代表性作用,以道路为沿线,建立游客的休憩小品,如石凳、椅子等。(3)点性景观设计。作为山地景观规划的关键,表现出景观设计内容的丰富性,设计手法的灵活性。在山体公园设计时,以场区小规模水面为景观节点设计,在周边建立多处休憩小品。在山道途中,转弯处添加观景台。采取多元设计理念,积极开发山地空间,丰富场区功能,展现山体美感。

5.3.2 合理规划山体空间

在山地公园开发时,进行地形改造,完善交通体系,确保项目安全。维护原有山体道路特点,减少山体灾害问题,合理提升自有地形优势,进行适当山体改造,合理规划山体各个资源,提升山地空间的规划质量。百花湖景区用地规划见表3。

5.3.3 地形景观设计

山地公园在空间规划时,依赖于山地地势,各山位空间表现出差异性,结合实况进行景观设计。在项目西北面,具有地势平缓性的区域,可进行园林建设,增加游人观赏区域,添加入园入口;在山腰区域,景观要素较多,可增设沿途休憩设施,结合绿植群落设计,加强人们景区观赏性;在山顶处,作为公园最高位置,整体观景视野辽阔,可进行观景台设计,便于游客观赏;在溶洞景观位置,设计入口处,保证人流管控效果,增设架空平台,提升游人疏散速度[3]。

5.3.4 景观节点设计

入园门可设4 个,入口广场以山麓为主,此空间地势平缓,具有行走的安全性。1 号入园门可设计两级平台,在园区的西北方向。此处交通路线较多,初期规划时,地势坡度为17°,地势高度差值为7 m,可添加台阶、平台等设施,进行地形规划。3 号入园门位于园区的东北方向,此处海拔高度为1 245 m,整体地势偏高,地势角度不大,可采取波浪形台阶设计,便于游客通行。2 号、4 号入园门分布在山脚位置,可连通园区内的各项交通路线。入园处通行路径高差不大、步行不费力,可带领老年游客在山间散步。

6 结语

综上所述,山地空间设计,是推进山地城市发展的关键措施,准确判断山地城乡资源的特点,是空间规划的关键路径。在实践中,应明确山地城乡的具体规划方法,梳理自然资源的划分困境,以城乡共同发展为目标,提升空间规划的完整性,重构生态网格体系,保证空间划分质量。

猜你喜欢
山体空间规划山地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路径思考
山地草甸
山地环境中景观营造策略探究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的法理和机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对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与治理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