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完善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对策

2022-06-15 11:22柳径湖南省审计科研所
审计月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机关计划

◆柳径/湖南省审计科研所

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是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队伍战斗力的有效手段。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聚焦审计项目统筹和审计组织方式统筹两个方向,在充分利用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审计管理模式创新,推动构建统一化、全面化、高效化的审计监督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如何推进完善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进一步优化审计计划管理

审计计划是审计程序的起点。在推进完善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的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审计计划管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从源头配置审计资源,更加合理高效地避免重复审计和审计资源的浪费。

审计计划制订更具全局性。为进一步推进完善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可探索建立全省范围的审计计划管理大平台,提升省级层面审计计划的全局性。第一,以省为范围,审计计划部门探索进行省—市(州)—县(市、区)联动,更大规模更加全面地摸清审计对象资源,建立完善省级审计对象资源库,作为搭建审计计划管理大平台的基础。第二,要以党委政府的要求为总要求,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总目标,以审计总目标为具体基准,制定能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的审计计划,以既实现全覆盖又突出抓重点为原则,创建年度审计项目目标体系,再细化具体目标,分板块对项目计划进行优化,实现纵横联系的网格化管理。第三,将各审计部门的年度方案纳入审计计划管理大平台中,实现动态化管理,依据现实情况可进行审计资源的再分类和再统筹,同时年度方案可授权下级审计机关共享,加强上级审计计划与基层审计方案的衔接,既促进沟通,也最大限度地避免基层审计机关的交叉和重复审计。第四,建立审计计划管理大平台还要注意搭建计划后评价体系,在审计项目实施后,探索收集省—市(州)—县(市、区)的审计项目资料,研究板块化的审计项目档案,对审计计划制订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再评价,以对未来的计划制订提供更具指向性的意见和建议。

审计重点聚焦更具宏观性。审计计划是围绕审计总目标建立的,确定了审计工作的重心,是政策落实到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推进完善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应注意在审计计划中更加聚焦审计重点,强调宏观性。审计机关要更多地关注宏观层面,进一步加大加深对宏观政策的研究分析,在制订审计计划时,确保实现“四个体现”——体现地方党委政府总体要求,体现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规划,体现地方党委政府年度工作中心,体现地方经济发展总体部署。在横向上,要依据审计重点的不同,分板块设置审计任务,各有侧重,体现审计总目标。探索实现省—市(州)—县(市、区)审计机关制订审计计划的系统化,按照不同板块分层级制订相对统一又各有侧重的审计计划,与全局性挂钩。在纵向上,审计机关制订审计长期计划、审计中期计划与审计年度计划,同样应在摸清全省范围审计资源和审计对象资源的基础上,分层次设置审计任务,有利于全省审计工作的长期统筹规划。

审计计划执行更具可操作性。审计计划确定了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方式,指导审计工作的具体开展,要进一步推进完善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应提升审计计划的可操作性,使之与审计主体资源、审计能力配置资源、审计环境资源、审计时间资源相适应,使审计目标能真正落实落地。第一,审计机关要更加关注审计计划的可应用效果,避免高屋建瓴,在制订计划时要重点突出、要求明确、贴合实际,以便于审计组执行。第二,充分考虑审计主体资源与审计能力配置资源相匹配的问题,探索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审计人员分类体系,摸底审计人员的年龄、专业、职业胜任能力及特点等资料,在专门的数据库中储存保管。结合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求,省—市(州)—县(市、区)各级审计机关可按照各自权限在人才资源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实现分层级统筹配置审计项目人力资源,达到年龄结构、专业设置、审计能力的科学匹配。第三,结合融合式审计项目统筹、嵌入式审计项目统筹、混合式审计项目统筹的不同特点,考虑具体的审计环境,审计计划部门科学测算计划的时间节点,同时动态跟踪审计项目进度,使审计项目的交叉与衔接更加合理更加贴合实际,使审计计划的执行更加精确。

二、进一步强化审计质量与组织管理

为加快形成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进一步推进完善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需要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即既关注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又要进一步在完善项目统筹实施上做文章。

强化审计质量管理。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评价审计工作的重要标准,其高低受到审计目标、审计执行方式、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项目管理体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进一步推行完善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机关应在原有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及完善更加有效的审计质量保障管理体系。根据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和审计全流程,探索设立专门的审计质量管理保障部门或成立由多部门联合组成的审计质量管理保障小组,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设计确立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体系,与前文提到的审计计划后评价体系相结合,动态关注和实行审计成果的再审查和再评价,并注重审计质量的保障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应根据审计机关不同层级的实际和特点来制定,既有共性指标,也有个性指标。

完善审计项目统筹实施。从管理学角度来说,统筹管理的实质是聚合各类资源,通过统一及全面的筹划和安排,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是审计组织模式上的创新,有利于加快形成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在提高审计效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现有组织方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完善模块统筹管理机制,其核心就是集中审计优势资源,通过科学管理,实现审计成果的最大化。可尝试从“大项目”审计入手,将其各要素划分为审计实施标准模块、审计实施团队(审计组)模块、审计实施管理模块等,通过纵向上省—市(州)—县(市、区)各级审计机关以及横向上审计机关各部门内部的合作,实现模块间的配合协调。同时,由上级审计机关对本级和下一级审计机关模块进行统筹,形成动态管理,制订相应的模块统筹实施管理机制和办法,使整个模块管理体系的运行有章可循,在人为管理的基础上还能具备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自我增效的能力。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审计配套机制

围绕用制度管理、用制度推进的思路,从人才、技术、激励三个层面推进完善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配套机制的建立,确保支撑到位。

提升能力素质,实现人才保障。相较于传统审计模式,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实现了不同类型项目的同步实施,在广度和深度上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相应地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机关应以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根据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对审计人员需具备跨领域跨行业知识的要求,审计机关要大胆“走出去”,一方面在“大审计”项目组织实施前,有针对性地组织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另一方面加强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间理论型专家的经验交流,进一步完善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审计人员宏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应对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的挑战。

推进大数据审计,实现技术保障。进一步推进完善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要求审计机关要更加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向信息技术要效率,积极开展大数据审计。第一,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完善对大数据信息共享的统一规划,推广和应用大数据审计方式,还要强化顶层设计,上升到制度层面来确保信息共享的实现。第二,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构建审计项目大数据库,按保密规定将工作计划、工作日志与工作成果录入信息平台,按权限开放数据使用端口,实现上下级审计机关的数据共享,便于统筹开展审计项目合作。第三,审计机关可探索构建跨领域关联的被审计单位数据库,由省委审计委员会统筹协调并制定关联细则,以省为范围对公安、房产、工商、税务、养老保险等数据进行集中采集与管理,根据需要向下级审计机关开放使用权限,并充分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手段实时跟踪和录入分析数据变化,实现数据库的动态化监督。

优细化考核评优机制,实现激励保障。在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背景下,“大项目”审计组织模式要求审计机关改变传统工作考核机制,进一步优化建设工作考核和评优机制,激励“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审计人员进一步提升工作积极性。一方面,以省级审计机关为例,改变以往以处室为单位的工作考核机制,在考核时加入统筹项目评优,鼓励市(州)、县(市、区)审计机关参与统筹审计项目中来,达到引导联动合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根据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统筹管理要求完善优化细化考核评优机制的基础上,定期围绕“大项目”审计开展考核工作,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人员、审计成果等进行动态监督,积极实现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相结合,从审计各阶段入手来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图片新闻]

襄阳市襄城区审计局扎实开展重点项目“双包保”服务工作,审计人员赴中国铁塔公司襄阳总部全面调研企业运营现状和“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落实情况,详细了解项目推进中的困难与诉求,与企业共同商讨解决措施,为企业发展谋策出招。

(朱晓蓓 摄影报道)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机关计划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