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与建设
——以矿业类博士课程《矿产资源经济学》为例

2022-06-15 05:52聂轶苗刘淑贤王玲
教育现代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博士研究生

聂轶苗,刘淑贤,王玲

(华北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河北 唐山)

一 引言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继硕士研究生教育之后,在专业领域内的继续探索与持续创新,也是我国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核心,更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的结合点与制高点[1]。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对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弱化往往会造成学生科研根基不稳[2-3],因此,课程教学越来越受关注。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外加国际形式的复杂多变,课程思政不可避免地成为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理论上讲,“教书育人”从来就是一体,但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 “孤岛效应”[4],或将“思政课程”作为主要“育人基地”,导致很多专业课程教育形成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各个高校开展了大量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探索,但主要实践于本科教育阶段[5],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推进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思政”与“专业”的“基因式”融合[6],因此,如何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育人育才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成为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矿业类博士研究生课程《矿产资源经济学》为例,对该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的课程设计与建设。

二 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博士研究生课程的讲授教师,经过几年的授课,发现该课程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基本没有课程思政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窄。课程内容及大纲设置上比较偏向技术经济或工程经济方面,没有课程思政方面的内容,且经济方面的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融入课程思政有一定难度。

(2)授课方式相对单一。基本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全程听讲的方式进行,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课程的参与感,因此,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比较低。

(3)学生专业背景多样,授课深度、广度与形式难于统一。由于学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对上课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只能采取折中的方式,这样一来,对于已经掌握有关知识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不高,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又存在听讲困难的状态。

(4)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较低。这可能是不少院校博士生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之一,随着博士生研究课题的深入,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更重视专业课程学习的现象,特别是与博士研究课题关系度更高的专业课程学习,因此,学生在博士课堂上的互动少、积极性不高、兴趣度较低。

(5)考核相对比较宽松,过程性考核欠缺。虽然在课程考核方式中,有对平时的作业和出勤考核,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们的学习进展状况,特别是全球化时代[7]的到来,要求博士研究生不仅仅是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能力的培养,如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而考核方式在这方面还远远不足。

三 课程整体设计与建设

综合考虑以上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课程大纲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本身基础,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对课程进行总体教学设计。

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综合授课内容及对应授课方式的相应调整,将传统课程内容知识点按照难点、重点、一般性、外延性划分线上线下内容,如下图1 所示,线下课上主要为重点和难点内容,线上为一般知识和延伸知识,这样可以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学,不至于“顾此失彼”,同时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和兴趣度,将课程的授课设计为“专题讲座+ 主题任务”形式进行,专题讲座是将授课内容按照重点内容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与传统的授课内容相比,在讲述传统授课内容,完成章节知识点教学学习的同时,增加了前沿性内容和日常生活案例延伸,目的是将课程内容广度扩展深度简化,增强课程的应用性,更利于学生产生兴趣、理解教学内容。

图1 课程内容设计

其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大量补充和完善课程思政中典型人物、事迹等案例,部分专题的有关知识点、思政元素及融入形式如表1所示。在讲述有关经济学知识的同时,以有关思政内容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引入或说明,如:在主题“无处不在的成本”中,其中一个知识点是“折旧及其计算方法”,在折旧的三种计算方法中,第三种为“加速折旧法”,这个概念不算很好理解,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以“企业实际加速折旧计算方案”为案例,让学生们在学习折旧计算方法,然后引申到“我国对于制造业全面采用加速折旧计算方法”的国家政策,进行讨论——“为何称加速折旧为优惠政策?”这样与折旧计算方法结合学习,不仅可以牢固掌握加速折旧的有关计算,理解国家对于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深刻感受祖国的发展与企业、个人的息息相关以及国家、民族的一体化,增加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表1 部分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表

由于《矿产资源经济学》的授课内容中,确实存在偏向经济类分析比较大的内容,如方案的决策,涉及到的内容全部是计算、分析、评价,与一般的课程思政内容融合度比较低,同时还有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内容,涉及面广,且都属于一般性知识范畴,难度较低,对于没有相应知识或基础的学生来说,需要补充讲述,对于这部分内容,则采用主题任务形式进行,即:针对枯燥例题学习采用教师讲授方法与关键引导,学生进行例题分析、分组讨论、个体讲述、疑难解答、总结归纳;对于一般性知识点,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见图2)。

图2 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在有关税的学习过程中,主体均为学生,由学生将主题任务分解,然后进行课前查阅资料-准备文稿,课上讲述、讨论、答疑,通过税史中案例学习,让学生懂得“法治国家”“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通过税收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学习,感染学生“实业强国”与“爱国奉献”的精神;通过五大税类的概念及计算学习,让学生感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魅力;由所得税税率及改革,启发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最后以时代楷模的典型人物与事迹,让学生体会“廉洁奉公”“人民至上”的伟大与崇高!这种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锻炼学生学习与表达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态度,以隐性思政形式达到课程思政教学目的。

第三是考核方式强化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和课堂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多种考核方式同时进行,如下图3 所示。与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同,此次考核方式中,增加了作业、章节学习和互动三个大环节,同时丰富了各个环节的考核点,如在作业考核环节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了基础概念考核、基本计算考核、及基本应用考核,章节学习考核环节则侧重线上任务点学习的考核,这两个考核环节主要是夯实学生对课程中基础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增加了互动考核环节,这主要是与线上线下及主题任务授课方式相适应,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图3 课程考核方式图

与常规考核特别不同的是在作业中增加了思政内容理解,同时所有的考核成绩,全部在线上实现,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与完成,并实时查看成绩,另外,对于期末测评的论文,学生也可以看到教师的评语和反馈,这是传统考核方式所不能做到的,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认真严谨地态度,在学生完成课程论文的阶段有所体现[8],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四 结语

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完成线上课程参考书籍、授课课件、有关课程思政内容的大量视频和图片及文案、课程有关经济学基础知识、平时的作业、课外延伸阅读材料等,使学生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复习、查阅有关资料)和作业的完成,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9]。针对难以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内容,则以课程为载体,采用隐性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实施等有机融合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10],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和学习的成就感。

课程思政是通过思政的形式来育人,因此思政的形式不应拘泥于课程内容但又不能背离课程,否则就会出现“非驴非马”的尴尬境地,而将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进行讲述,不仅丰富课程内容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二者有机结合更具有说服力,让课程思政实实在在的“落地”,这样学生对思政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更为深远。

无论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丰富还是考核方式的完善,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因此,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生,从学生能力提高、思想觉悟提升角度出发,以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等作为为学生服务的载体,时刻不忘课改初心,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本文虽然是以《矿产资源经济学》为案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仍可作为类似的、有关理工科、矿业类博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参考。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博士研究生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博士蚊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润博士问答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