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允许孩子犯错

2022-06-16 21:51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6期
关键词:丁丁错误孩子

本刊编辑部

策划人小语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来了。

每逢儿童节,父母都因为给孩子选礼物而犯难。有些父母干脆送给孩子一套“特权卡”:允许孩子买一件心仪的物品、拥有一个自由的周末、去同学家过夜……甚至允许孩子犯一次错,爸爸妈妈保证不吼不叫。这届父母真是了不起,允许孩子犯错,不就是近年来专家们在人才培养中经常提及的“容错教育”吗?

本期策划,我们就和您一起聊聊这份最特殊的儿童节礼物—容错教育。

用通俗的话说,容错教育就是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错误,让他能够在错误中修复自己,在爱中长大。容错教育其实包含两个层次:容“错”和容“异”。

容“错”:允许孩子犯错

身为父母的你,知道孩子从小到大一共犯过多少错吗?答案一定是“数不清”吧。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既然错误在所难免,我们不如耐心地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原因,让他知道犯错并不可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屡教不改的孩子

“我倒数3个数,你给我老实坐好!”乐乐妈黑着脸,开始数数。乐乐依然嬉皮笑脸,直到听到最后一个数,才乖乖低下头扒饭,而且只吃饭,不夹菜。“吃点儿鱼!”乐乐妈试着和孩子缓和一下,结果,她夹给乐乐的鱼被原封不动地扔回来。鱼肉掉到身上,刚上身的白T恤被染上大片油渍。

樂乐妈暴怒,把乐乐扯到阳台上:“你在这儿反省,10分钟后再进来!”

10分钟后,妈妈见乐乐仍然没有进屋,赶紧走到阳台一探究竟,结果倒吸一口凉气:乐乐竟然把阳台的地漏拆了下来,正玩得不亦乐乎!

妈妈又把乐乐关在房间里,勒令他不写完作业不许出屋。两三个小时过去,乐乐仍然没出来,原来他把作业扔在一旁,正用文具玩“世界大战”呢!

类似的事发生太多次,乐乐妈已经被气到麻木。

当孩子总是犯类似错误时,父母要思考,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我们处理孩子错误的方式为何无效。乐乐妈经常采用威胁、惩罚的方式,把孩子隔离起来。这样,孩子感受很不好。孩子希望和父母连接,又想不到更好的方法,于是会从父母最关心的点开始,用把事情搞糟的方式获取大人关注。想改变这种状况,父母要另辟蹊径,暂时忽略孩子经常犯的错误,从更积极的方面建立亲子连接,比如增加亲子相处时光,陪伴孩子发展兴趣。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后,就会降低不良行为的频率。

★“恶霸姐姐”的苦衷

欣欣妈试过很多方法不让6岁的女儿欺负2岁的弟弟,却毫无效果!她做一顿饭的时间,欣欣能把弟弟弄哭3次!

“欣欣,你不许再打弟弟!”妈妈吼道。

“弟弟也打我!”欣欣狡辩道。

“你打人太疼,弟弟没劲儿,打人没力气,这不公平!”欣欣妈不假思索地反驳。

“那你们也打我,大人打人很疼!而且,你们也不说‘对不起’!”欣欣的一句话把妈妈噎住了。

晚上临睡前,妈妈问欣欣:“欣欣,妈妈因为你打弟弟的事情打过你,现在向你道歉。你以后能不再打弟弟了吗?”欣欣想了想,拒绝和解:“不能!道歉只能管做过的事,没做的事,它管不了!”于是,妈妈又感到无能为力了。

点评

犯错的动机有很多种,其中很有意思的是,孩子会和大人犯同样的错。妈妈打女儿、姐姐打弟弟,都是向弱者展示自己的强大,靠武力解决问题。大人做了糟糕的示范,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许,最初欣欣只是无意间打了弟弟,大人的过激反应让她感到受伤。为了让大人明白她的难过,她需要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这样的错误,其实是一场权力争夺。解决问题的方向,是大人要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边界。一方面,在欣欣愤怒、要动手时,父母用拥抱、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助孩子冷静下来,让孩子学会处理愤怒。另一方面,在孩子平静后,温和地告诉她:“我知道,你刚刚很生气,或许你可以打毛绒玩具、扔枕头来让自己舒服一些,不要打弟弟。”一旦亲子之间形成权力对抗,大人不要期待用一次纠正就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坚信孩子可以改变,同时做出正确示范,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

★不管不顾的孩子

4岁的丁丁非常喜欢画画,丁丁爸心爱的布艺沙发遭了殃。他非常平和地给孩子立规矩:“丁丁,你只能在桌子上画画!”丁丁刚开始还能遵守规则,但是画了一张又一张,桌子不够用,画笔、画纸又被他挪到沙发上。他玩得太高兴就什么都忘了。

最后,爸爸忍无可忍,指着布艺沙发上洗不掉的一团团色彩,下了最后通牒:“你要再在沙发上画画,我就把你的水彩笔没收,一个月都不能用!”丁丁看着那些难看的图案,也下定决心改正错误,结果,转身又忘了。

晚饭过后,爸爸发现沙发上又多了一个棕色的点点,这不是明知故犯吗?他气得大吼:“丁丁!”正要训斥,丁丁却主动道歉:“爸爸,我真的是不小心!”

“没收水彩笔一个月!”丁丁爸铁面无私地说。但是,当他看到儿子难过的小表情时,又有一丝不忍—对于一个爱画画的4岁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残忍了呢?

点评

犯错和惩罚总是如影随形,但是,如何确保惩罚的力度与孩子的年龄、接受程度相匹配,这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孩子不想犯错,只是因为能力不够才屡屡犯错,如果父母惩罚过度,就会引发孩子成长中新的问题,这种惩罚没有意义,甚至得不偿失。这时候,解决矛盾的最好方法,是用爱意包容孩子在成长中犯的错,等待他慢慢成长。孩子能力不足时,大人需要改变环境,比如用一块可擦洗的沙发巾暂时替代沙发“受苦”;改变自己,对孩子更加宽容。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大人的爱意,反而能激发出更多的意愿去控制自己,遵守规则。

容“异”:允许孩子不同

有些孩子的行为被贴上“错误”的标签,其实并不是“错”,而是“异”。容“异”,是允许孩子在个性、价值选择上和父母、社会主流不同,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取舍,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适应和探索这个世界。

★当孩子向行为规范发起挑战

《小学生行为规范》是强强最熟悉的一本书,每次犯错时,老师总是让他抄写,从小学一年级抄到三年级。

为什么强强会被老师“盯”上呢?他有个特殊的习惯,上课从不看黑板。老师越是强调,强强越是漫不经心,几乎所有老师都找班主任老师投诉强强“不听课”,强强总是乖乖认错,但屡教不改。结果,上课看黑板这件事,成了强强爸妈的一块心病,无论怎么叮嘱、要求孩子上课看黑板,孩子就是做不到。有一次,强强还说出“如果我看黑板的话,怎么听课呢”这种怪话,搞得父母只得向心理医生求助。

医院里,心理医生拿出一些道具和强强玩儿,也会做一些夸张的行为测试他的反应。测试中,医生突然原地跳跃,然后问强强:“我跳了几下?”强强回答说:“我没看清楚,你再做一次?”当医生再次跳跃的时候,强强刚开始目不转睛地盯着看,3下过后就把头转向一边,一边听一边数数。跳跃的声音停下来时,强强说:“8下!”

这个测试让强强爸妈很震撼,他们开始理解孩子,强强不是“不想做”,而是真的“做不到”。医生解释说:“相比于视力,强强更依靠自己的听觉进行学习,而且,视听觉的转换存在困难。所以,为了听课,他可能会减少视觉刺激,把头转开来听课。”

强强“不认真听讲”的帽子终于可以摘掉了。

★当孩子的性格不符合社会主流

点评

一些不遵守行为规范的孩子,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但是,识别的目的不应该是定义孩子的错误,而是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来帮助他。被识别,证明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这是个体差异。被识别,也意味着孩子在当下环境中感到不适应,需要特殊帮助。

强强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如果父母能够正视这种个体差异,而不是从道德、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批判孩子,不仅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减少孩子的压力感受,更能从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帮助孩子的途径,甚至为孩子的未来找到出路。相比于视觉敏感的孩子,强强这样的孩子对语言、音律的学习更感兴趣。父母只有接纳这样的差异,保护孩子的成长动机,孩子才有可能成就未来。

丝丝从小性格内向腼腆,不愿意和人说话。幼儿园放学,其他小朋友路过时大声喊她的名字,她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往前走。小区里有一个淘气堡,丝丝遇到小伙伴,偶尔可以一起玩儿,但只要人一多,她就吵着回家。

每次父母叫她和人打招呼,她总是不吱声。节假日家庭聚会,她也经常借口身体不舒服缺席。“你这样没礼貌,没家教”“要和别人打招呼”“好好和小伙伴一起玩儿”……父母都快把嘴皮磨破了,丝丝还是我行我素。父母经常严厉地批评她,仿佛她犯了一个弥天大错。奶奶还经常拿她和妹妹对比,嫌弃她不大方,小家子气。丝丝委屈得直哭,可下次见人还是张不开口。妈妈只能带着歉意和别人说:“别看我们家丝丝内向,其实可喜欢和别人玩儿了……”

但是听到这样的话,丝丝感觉更烦了。她不需要别人替她解释,更不希望大人替她定义友谊。

一直到初中,丝丝才遇到一个不用说话也可以玩得很好的闺蜜。丝丝想事情时,闺蜜从不打扰;当丝丝想分享想法时,闺蜜又会耐心倾听。丝丝想学编程,不敢和家人说,闺蜜鼓励她坚持自己的想法。在闺蜜的鼓励下,丝丝一边学习一边练习。后来,她制作的小程序游戏在班级里火了,周围一下子多了很多粉丝。丝丝虽然不太适应这种状态,但比之前自信很多,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准备将来申请国外大学的游戏设计专业。

丝丝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闺蜜,自己会是什么样?也许,她只能做那个不说话的“丑小鸭”吧!

对于容错教育,父母有太多担心,这些都源自他們对错误的恐惧。允许孩子犯错,孩子会犯更多错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孩子犯错的背后往往是因为缺少归属感、情感受到伤害,或者缺少相应的技巧和能力。父母允许孩子犯错,并且看到错误背后的需要,再针对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处理错误……孩子就不需要用犯错来表达内在需要,不良行为相应减少。长此以往,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犯的错会越来越少。

我有一个来访者,在去年儿童节前夕,发给孩子一张允许犯错的特权卡。发卡后,她一遍遍告诉自己:“无论这一天孩子犯什么错,我都要忍耐!”结果,令她惊讶的是,儿童节一整天,儿子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懂事。原来,孩子在被接纳的环境里,是可以表现得更好的。

她开心了一天,没想到临睡前,儿子竟然犯错了:他想好好表现一下,于是模仿大人的样子,为书房里的几盆植物浇水。因为没有经验浇得太多,水顺着托盘溢出来,不仅泡了地板,也浸湿了插线板,险些酿成大祸。儿子声调颤悠悠地说:“妈妈,这种情况,特权卡是不是也不管用了?”那一刻,妈妈百感交集,还是斩钉截铁地说:“管用!”

其实,不是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对错、能否原谅来衡量的。最关键的不是孩子做了什么,而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比犯错更可怕的是害怕犯错。如果孩子时刻担忧犯错,那意味着,孩子成长的空间是很小的。

另外,很多父母担心允许孩子与众不同,会让孩子将来无法融入社会。这件事要辩证来看,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多数被父母接纳的孩子社会适应性更好,因为他们具有钝感力和创造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班级的新生,有的可以很快交到朋友,有的躲在一边无法适应新环境;有的孩子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愤怒,明明在意却交不到朋友,有的孩子看起来什么都不在意,却在社交中如鱼得水;有的孩子做事目标性很强、遇到挫折反而更加努力,有的孩子从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目标、做事患得患失……

区别就在于孩子是否具备一项关键的心理能力—钝感力。钝感,是心理学名词,与“敏感”意思相对。钝感系数越高,对外部反应越迟钝,同时敏感度越低。两者平衡,则可达到较为理性的思维水平。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指出,有钝感力的人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他们能够迅速忘却不愉快的事;目标坚定,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能够坦然面对流言蜚语,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他还进一步指出,具有钝感力的人更容易成功。

那么,钝感力为何与孩子的成败有直接关系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钝感力意味着很少为自己的成长设限。这一点,在充满苛责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无法做到的。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父母非常严厉,这也不许那也不让,长大后,这种严厉会被内化成孩子的一部分。当他面对一些挫折时,严厉的内在自我会在第一时间跳出来批评、指责自己。于是,孩子做每件事,都面临外界的挑战和自我的攻击,这是一种巨大的内耗。相反,如果孩子成长在一个相对宽容、能够容“错”和容“异”的环境中,哪怕面对十分艰难的挑战,他需要面对的也只是挑战本身而已。所以,容错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钝感力。

我曾辅导过一个极有天分、热爱写作的孩子,但是,因为不想面对负面评论,她迟迟不敢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网上。她说:“哪怕评分再高,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好,我也受不了。”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会困难重重。相反,我也见过一个在父母的爱与包容中长大的孩子,他上过几个兴趣班,但没有一样成为特长。初中时,因为一部漫画对俄国历史产生兴趣,进而去学了很多冷门历史知识,最终考取世界史专业研究生。这个孩子的成长并非没有坎坷,但他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不怕犯错也不怕试错,最后把兴趣和未来职业联系起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清晰的规划。

容“错”与容“异”,也在为孩子的创造力开拓空间。如果父母留心观察,孩子犯错的时候,是他最具创造力的时候。孩子犯的错五花八门,经常超出父母的想象力。如果我们给予孩子空间,让他尝试自己修正错误,就有机会把错误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找到更多的解题思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认为,要想持续创新,容“异”是关键。历史进程中,很多一开始被认为是对的事情,最后难免被证伪。科学的进步,也是不断地推翻之前的假设。但是,这种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萌芽,来自孩子因为好奇而进行的一次次尝试。如果父母因为孩子突破常规就把他的探索行为定义为“错”,不允许孩子创新,那么,孩子只能渐渐妥协,失去创造的动力。相反,如果父母能够包容和支持孩子的“离经叛道”,孩子就能在开放、积极的环境中进行更多探索。

归根到底,容“错”与容“异”考验的是父母的心量。作为父母,我們要及时调整心态,适时引导,在错误中培养对孩子成长有益的能力。

父母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孩子的错误。看到孩子竟然倒着吃蛋筒冰激凌,导致整个冰激凌都掉在地上时,积极的父母会更关心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解释可能会令你惊讶:“下面淌水了,所以,我以为吃掉它就没事了。”知道孩子的想法,你的愤怒也许会减少很多,因为,孩子正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然后,父母的辩证思维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任何错误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可以问孩子:“你可以从这个错误中学到什么呢?”这样,孩子就有机会总结经验,下次犯类似错误的可能性会降低。所以,允许孩子犯错,是为了孩子更少犯错。

父母要以接纳的态度,面对孩子做过的“错事”。因为,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经历,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在区分自己和别人,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如果你真的认真去了解孩子做的每一件乍一看错误的事,就会发现最后都能找到理由。当我们找到孩子犯错的原因时,孩子所做的事就不那么重要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爱他。当我们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时,会用积极的态度去欣赏自己曾经看不惯的行为。这时,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对孩子成长真正有益的父母。允许孩子犯错不是纵容,也不仅是包容,更是一种尊重。

本刊观点

我不仅允许你犯错,还允许你和别人不同,这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希望允许孩子犯错的特权卡,不只在儿童节出现,而且可以不限次数;希望这样美好的成长环境,可以贯穿每个孩子的一生。

猜你喜欢
丁丁错误孩子
在错误中成长
动物“叫”各不同
一起去踏春
谈天气
神奇的三角形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怒”与“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