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2022-06-16 06:29田培庆
上海人大月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郊野劳动课教育资源

文/田培庆

从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今年3月2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劳动教育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这让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近年来,由于重视文化教育,让劳动教育逐渐淡离了校园。然而人才的全面发展与世界的创造均离不开劳动,从重视劳动教育到劳动课的回归,学校到社会达成了共识。早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提出劳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中。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至2021年,第3次修订的教育法在2015版第五条“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上增加了“劳”,正式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

上海市近年来也陆续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学校劳动教育“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出要丰富与上海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建设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调查显示,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整体架构较为完善,实践形态丰富多样,但在课程建设、教师培养及资源开发等方面,大部分学校尚处于探索与初创阶段。相较于可在校园、家庭完成的扫除、洗衣、做饭等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型劳动和服务型劳动在开发劳动教育资源的时候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踩缝纫机、烧电焊、锉榔头、插秧、收割……曾出现在“70后”“80后”家长回忆中的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课如今已由科技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替代,在强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虽然内容更加广泛了,但已不见了劳动的本质。现如今绝大多数城里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不知道粮食的珍贵更不懂得珍惜。在这种情况之下,劳动教育课如果还是一味地“画地为牢”“照本宣科”,那么孩子们也永远无法感受劳动的不易、体验劳动的快乐。

新时代背景下的耕读教育无疑是中小学最好的劳动教育模式之一,将劳动教育课搬到“田野乡间”,不仅在授课形式上更加直观、浅显易懂,而且在效果上更是能够达到醍醐灌顶、事半功倍的目的,知行合一进而培养起孩子们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但作为拥有2500万常住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约束和生态游憩空间缺乏等多重压力。一些学校希望通过在校园开辟“小农田”来解决生产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但建设需要投入资金和场地,还需要安排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城区中大部分的中小学是不具备条件和基础的。

既然不具备条件,那就将优质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湖北省的五峰乡村耕读劳动教育大学堂便可视作“他山之玉”,这个首个以耕读劳动教育为主题的“乡村大学堂”开创了乡村振兴与学生劳动教育融合的新路径。在上海,集生态、生产、生活功能于一体的郊野公园同样拥有着农田、苗圃、鱼塘、林地等丰富的自然教育资源,同时还是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自2012年上海启动郊野公园规划选址工作,目前试点开业的郊野公园已有7个,公园内60%~80%用地为农业生产类用地,植被大部分是树林、灌木、花草,连同苗圃、鱼塘和周边的村庄、博物馆,可转化为天然的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基地的建立在进一步提升郊野公园功能定位、提高郊野公园的利用率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存量农民住宅、推进乡村振兴。周边村民不仅是原农用地的经营者,是营地住宿的参与者,也能成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指导师。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相信从土地和自然中所汲取的成长的力量也将更为扎实、坚韧。

猜你喜欢
郊野劳动课教育资源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小学生农场摘菜捡鸡蛋上劳动课
重庆小学生劳动课上捉泥鳅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香港的郊野公园
香港争论是否开发郊野公园
《太闲了》等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