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短语

2022-06-16 05:29朱振庚
国画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纸本笔墨画家

朱振庚

关于水墨

□以水墨画来看,作为艺术风格,可以有繁有简。但即使是“繁体”水墨,也要讲究用笔恰到好处,也应该是:一笔两笔不嫌少,千笔万笔不嫌多。

□水墨人物画,意在先,笔在后,亦可笔在先、意在后。总之,笔笔写意。在规矩处见活泼,生动处见力度,磅礴处见严谨。得意而不忘形。时至今日,水墨人物画又见“扩张者”“自由者”,均操练得法,生动沉着,活活泼泼,大有可为。祖宗圈地之外,另有广阔天地供驰骋。

□中国画传统源远流长,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奔涌不息,滚滚向前。创造中生出保守,保守中生出创造。人役笔墨,当为笔墨之正道、活道;人役于笔墨,则笔墨死矣。“天能授人以画,不能授人以变。”大知有大得,小知有小得。笔墨为谁用,又如何用?洋为中用还是古为今用?俗为雅用还是旧为新用?或弃为不用,自生新法?天下画人,天分不同,各得其所,而成功在于本人。

□笔墨之用,宁拙毋巧,宁厚毋薄,宁重毋轻,宁大毋小,宁迟毋速……不仅是对笔墨的要求,从中还折射出画者的人品格调。

□艺术中的“生”味,并非生硬之生。画论中有“熟中求生”“生中求熟”之说,即作画要求熟练,更要在熟练中求生、拙。如果没有这个追求,往往会出现人们所贬的“滑”“飘”“轻”“油”等。

□古人说,人格不高,用笔无法。这里的法不是指技法的法,是指作品的格调、人品与气度的统一。

□在训练中国画造型的课堂上,要扭转学生长期抠体面素描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用线描画石膏:不画体面,剔除光影,只画结构。这叫“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潘天寿先生所讲的“洗脸”,学会洗脸了,进而要求生动性,有取舍,有综合,讲神情,学会夸张和变形。

□有人讲的是一回事,画的又是另一回事:要听其言,更要观其画。画家读书是为了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提高对绘画实践的认识;它反过来使画家的画画得更好。于学问中获取画之修养,求得更高层次的品位,这叫读书活。

□面对客观对象,首先要把它纳入“笔墨结构”的规范来思考,变自然形态为艺术状态,变自然结构为艺术结构。

□画前的冲动欲,谓之“情”,它比金子还珍贵。画者顺意随情,随机应变,作品往往能于应情中绝处逢生。而程式不应该是一种死的模式,由于情的介入,程式被随情调度,从而获得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一旦进入情蕴于内而发于外的“程式”之中,就已无多少画理可讲,对是对,错也是对,情在则理在。

□画家一旦形成一种风格,便想守住这风格,但守的结果是为习气所囿,落入自家的俗套。《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风格者为风格之变革者。

□抽象妙为体,无妙则无象,无象可抽,算不得抽象。西方抽象在表象,东方抽象在里象,西方有象而抽象,东方有妙而抽象。

□画不以新旧别,只在一个“好”字上。“好”包括旧也包括新。

□现代人画现代画,是相对传统言现代,知传统而为现代。“知旧知新,推陈出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日画坛,功利俗深,驳杂其心,假言语多,真言语少,有几人得几日闲画自己心中想画的东西?

□中国文人画之精神高栖于笔墨之中,中国绘画之大精神则释然于宁定而永恒、大化而无穷之中。

□创新与传统之争,可谓老生常谈,盛衰交替,此一时,彼一时。从高远处看,当殊途同归。新旧无高下,好坏有区分,如同植物有根深偃实者,亦有根浅招摇者。为艺者贵独立性情,不趋时附尚,一个时代出那么几个热闹人,不看他表象的红火,就看他是否视艺术为生命,诚艺术以性情,有没有独立的人格、独到的艺术。

□中国画的教学除有书法、白描还不够,还应当有自己的“现代造型法”,建立自己民族的素描体系,重视笔墨更要讲究“笔性”,讲究线条的质量、美感,讲究线、形的透里默契,刃剖自如。

□艺术的真实是一种生命感受的真实,一种主观的真实,这种真实没有“教育”的痕迹,是动态的,是活的。生动活泼的艺术生命力不可能产生于事先规定的框框之内。天高任鸟飞,笼子里是养不出好“凤凰”的。

□要掌握技巧,技巧是本钱,好的画让人看不出技巧,忘其技巧。

□一幅好作品展现的是笔痕走过之过程而非大功告成之结果。凡·高是这样,徐渭是这样,黄宾虹也是这样。前二者具有惺惺然活泼之灵魂,后者则是灵魂静止之告白。

□不变易为虎,焉知取虎子之自然,不入传统,焉知“现代”之真伪?

□“昔贤朴厚醇至之作,由性情学养中出”,错认水墨画之“大涂抹”,称为“大写意”,则大谬也。写意必胜工,不可难画晴山画渺冥。

关于写生

□何谓写生?写其生动是也。启发学生用感情本色去画。凡“套式”皆死物。面对写生对象,运用想象力,学会“借题发挥”。

□写生者,动辄用实,无豪放性情,无下笔琳琅,格失于“套路”,势囿于“八股画法”,不知“意味”缘何处,不识“灵动”妙在己。皆是病。

艺术杂感

□爱艺术,一生心。

□画人一生,播种“虚荣”,必然收获“平庸”。

□吾画不属类,不定格,不居一。艺术之至境:对是对,错也是一种对,画起来无所谓对错。

□用古不为古用,是为善用古,“古”于内而发新于外,是为善“推陈”。用古当善推陈,徒古之貌,无今之新,乃食古寄生者也。

□画“乱”难,画“简”难,难在“简”中有内容,“乱”里有规矩、有分寸。

□取一而舍万千是为简,虽“不足”“不了”“不到”而恰到好处。可谓“精而造疏,简而意足”,丹青里手善知止,而后适往精与简。

□得意之作,不轻易出门,面壁三年。以画引画,吾谓之“画引子”。画引子可与友观,不可卖血本。

□写意者,生气也。无需先起稿,无需后来改,只凭平日修养之积累,厚积而薄发,妙会而心涌,不吐不快而为之。时语:“原生态。”原生态加工不得。

□我常撕掉自己不满意的画,撕去一个不好的感觉,使心里畅快无堵。给“灵动”以更大的空间,涌动出更好的作品。

□好画家自信不自傲。总处在一种“学习若渴”的状态,知不足,不知足,活到老,学到老,眼睛“见”在别人,更“见”在自己,尤在自己作品上稍不到位的地方便有一种刺眼的敏感。作为画家这是一种必要的“眼力”修养。

□画要拙重,不轻浮,在气格修养,不在笔墨技巧。譬如“娘娘腔”怎能画出“丈夫”笔?

□对前辈名师,师其心不模拟其迹。20世纪70年代一批人学黄胄,照搬黄胄,不如黄胄,便是多余。

□成功者,靠自学,求自得,一生自己教自己。于艺术躬践中即学也。所谓教也,指示而已。不可教人舍己而从我。所谓学也,善思变通,师别人不失自我之性情。

□创新非与旧之决裂,如大树之根与干与枝与叶之关系,根深则叶茂,叶落则归根,不可断传统之脉。有其根,无干,无枝,无叶,无更新变化,便是死根。

□我对民间艺术之“土”,非常用心,用“土”之心,同己之心,见土即喜,与土相印,不知觉也。

□与古人通,传现代神。

□对中国画家来说绘画不可被书法异化,而要异化书法于绘画。我写书法,主要练线条,用在画上。

□感记三则:一是以“写实心”出游戏法。二是以“变形心”出写实路。三是以“渺冥心”出工笔意。

□游戏通神。

□写意当通神似,以神似贯通笔力,得不似之似。梁楷、徐渭之作皆“以神通力”,正名写意。当代“写意”多以似媚俗、不似欺世。实为写意之谬悖也。

朱振庚 武剧 45.5cm×34.5cm 纸本重彩 2001年

□淤泥出华莲,巨海有真宝,盆花媚主不如草。入得烦恼地,如如者,得无价宝。

□当乐禅心,勤行精进。

□所谓传统,亦无传统,是名传统。传统亦创造,创造亦无固定相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法无定法,相无定相,乃为至法至相。艺术无法、无名、无相;有则碍眼、碍手、碍心。大艺术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观古、观土、观洋、观我;不古、不土、不洋、不我。从无住本、不拘一法,我之为我,自此成立。画人毫端,无法可得,立地成佛。

□我曾说过,关良之前无关良,不知关良之前有关良,其师源日本某家之风格也。傅抱石亦复如是。中国人没见过,称其“大家”。二老贵在自有,亦不悖大家之称。

□当代画展座谈会,一派套话八股谈。误入座,回家必洗胃。

□批评家不用典,直出元气,方为好文章,好座谈。

□个人画展,三百年后还能搞得起来,才具意义。

□人的一生,有顺时有不顺时;有焦虑时,有坦然时。做一事,持之以恒,便能成事。反之,难成,甚或办不成。平常讲,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画人为财忙,最后丧却那个“忄”旁,便只剩下一个“亡”字,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了。

□我写过这样一句话“上山本是下山路,上去下来始得悟”。这是对有些“官画家”讲的,如了庐所言:“官退休了,画也退休了。”即便硬撑着也没用,虚与实全在作品上。

□每见物心动,便有一批好画出来。心无动于衷,便是画之低潮。前者怎么画怎么好,后者却让人沮丧,撕画多,往往于此刻。所谓有想法就画,无想法便不可硬画,可读书、谈话、写字,培养个好情绪,引发心之情动,便可动笔。一起一伏也,一进一退也。何谓“得心应手”?熟生自如、进退自如是也。非熟练惯习之谓也。

□怎样画戏,说不清楚。可以即兴,可以速写性,如一匹烈马,驯服它是一种快乐,驾驭它是一种快乐,信马由缰是一种快乐,勒马停立而听其长鸣也是一种快乐。总之,速写不是技法而是情性所至,它无步骤,只是过程,画家天成之性赋予多少,它便在游刃之余兴有多少,如人打喷嚏,把它硬性规定便是荒唐,鼻烟壶是引发,也非自身之本然。

□80年代我喜欢栋方志功的东西是不谋而合,我长期生活在中国民间,老百姓的土玩意儿赶庙会时比比皆是,久而久之熏陶其中爱在其中。栋方志功假借中国民间艺术,而我在其中,我从民间来又到民间去,采风其间、营养其间、开拓其间、结缘其间,我的艺术也融合其间。可以说,是民间美术的土壤造就了我,我情不自禁地在我的画中融进去,那土里土气、古里古气的形与色,这天成之福,无可多得也。我和栋方志功其道所见略同也。

□见砖书而笔法进。

□以楷就简要比草书照搬好,前者思绪活,后者思绪止。这是锻炼“化境”的自我之法。

□一个人搞艺术,最可贵的是我行我素,既要“自以为是”,也离不开“自以为非”。

□笨人画笨画,怎么想怎么画,只要性情真便有真艺术,如何界定,却是后人的事。

1.朱振庚 离相图 138.5cm×34cm 纸本重彩 2011年

2.朱振庚 同道者 34.7cm×45.7cm 纸本设色 2010年

3.朱振庚 众生即佛 69cm×70cm 2011年

1.朱振庚 戏曲人物图 138cm×34cm 2008年

2.朱振庚 戏剧人物 49.8cm×34cm 纸本重彩 2006年

3.朱振庚 菩萨造像 36.5cm×33.3cm 彩墨重彩 2008年

1.朱振庚 俑像 33.6cm×32.5cm 纸本重彩 2008年

2.朱振庚 戏剧人物 179cm×100cm 纸本重彩 2009年

3.朱振庚 众生相 60.6cm×24.9cm 纸本重彩 2010年

猜你喜欢
纸本笔墨画家
张睿作品
《岩高千尺虎》
酷炫小画家
张顺琦作品
郭诗奇美术作品展示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