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虞集抄本七发手卷鉴读小识

2022-06-17 14:56刘明
收藏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选书画

刘明

民国年间,罗振玉珂罗版宣纸影印《赵文敏公虞文靖公法书》一册,其中“虞文靖公法书”乃影印元人虞集所抄汉代枚乘的《七发》手卷(图1)。该手卷未检得历代书画藏簿有著录,亦未知今流落何所,惟赖此影印本得窥其原貌。

虞集所抄《七发》与《文选》所载者有同有异,疑并非出自《文选》,而是另有文献来源;又其藏弆罕秘,鲜有道者,据手卷中所钤诸印略可睹其流传踪迹。手卷正文共抄139行,行18字,有栏格。小楷书抄写,参入行书笔意,遒劲有力,挥洒自如。陶宗仪《书史会要》尝评虞集书法云:“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又明李东阳《书虞邵庵墨迹后》评云:“书家者流所谓人品高、诗法古者,殆兼有之。”此件手卷虽非所极称道的隶体书法,但据之似可见虞集更为出色的小楷手书。手卷卷端题“七发,汉枚叔著”,起“楚太子有疾”句,讫“霍然病已”句,卷末题“仙井虞集书”。卷尾又有至正四年(1344)张丙跋一则,跋末署“至正四年秋七月句曲道者张丙谨书”。手卷钤印十数方,洵为流传有绪的孤帙秘笈,其递藏情况及所抄《七发》之文献价值皆值得探究。

先来谈手卷的递藏过程。手卷卷末所题“仙井虞集书”末附钤“虞集”一印,虞集籍江西崇仁,“仙井”乃其祖籍,即今四川仁寿一带。该手卷曾在至正四年得张丙经眼,并撰有题跋,虞集时年73,推测手卷或即抄在是年。按虞集卒在至正八年(1348),则该手卷乃其晚年所抄。《七发》是枚乘创作的名篇,讲的是吴客去探望生病的楚太子,以两人的对答展开全文的情节。吴客相继提出听琴、饮食、车马、游观、田猎和观涛来启发楚太子,诱导他改变安逸享乐的生活方式,但均无法治疗太子的病根。最后吴客提出“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的“要言妙道”,太子则“涊然汗出,霍然病已”。虞集在人生的晚年抄写《七发》,或有一番寓意在内。作跋者张丙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又号贞居,道士(据《辍耕录》)。手卷跋署“句曲道者”,句曲指句曲山,一名茅山,在今江苏句容,道家隐居名地。又何良俊《语林》载有张丙与虞集交往事,云:“张伯雨初谒虞先生,先生不与言儒者事,只问道家典故……交款甚密,与先生书必称弟子。”(参见卷9《文学》篇)此可解手卷题有张丙跋之故。跋云:“余生平诵古文,惟注意沈精于枚叔《七发》,尝评在司马长卿上。即贾长沙及班、杨辈,虽历代推文雄,亦未之或先也。然善书名家,未有录其文者。今虞学士迺以晋书宋帋以录汉文,遂令枚作如新,不觉叹赏。”张氏笃爱枚乘《七发》篇,推之为汉人首善之作;且言历代法书名家,未曾有抄录该篇者。抄写此篇肇自虞集,且以晋人书体,用宋代旧纸,亦可足见他的宝爱之情。张跋概括以“晋书宋帋”,实则在所抄《七发》自身的文献价值之外,又点出了手卷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虞集抄毕,当自藏手卷,大概殁后散出。

手卷题端钤“良惠堂”长方印一枚,不详谁氏。据钤印,虞集之后,该手卷的第一位藏家是明代的何良俊,钤其“清森阁书画印”一方。何良俊(1506~1573)字元朗,号柘湖居士,明代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嘉靖中以岁贡入国学,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后弃官,卜居苏州,生平笃好藏书,尤喜书画鉴藏,撰有《语林》《四友斋丛说》等。“清森阁”即其书画藏弆之所,《何翰林集》卷2《春日思归》云:“吾有清森阁在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彝鼎数十种。”何氏如何得到该手卷,已很难详考,不过所撰《题书画铭心录前》《题书画铭心录后》两篇载其遍访书画之趣(均载《何翰林集》卷28),可作为访得赏鉴该手卷的侧面背景。《题书画铭心录前》云:“丙辰(1556)冬,余以考满南归,凡士大夫收藏书画之家,皆往借观,虽真伪杂出,然不无一二精品。”又《后》云:“余以十月十八日癸卯发京邸,至十二月廿二日丁未还都,往返才两月余耳,而所见若此,盖亦富矣。夫宇宙间物,流传亦自不少,岂必尽藏箧笥耶!但得常遇赏鉴之家,扫阁焚香,尽出所有,相与评校真赝。得遇精品,则摩挲爱玩,真若神游其间。”至于《七发》,所撰《四友斋丛说》卷23《文》篇有评价,云:“自汉以后,诸人不复立言著书,但为文章,然必如枚叔《七发》、相如《封禅文》、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剧秦美新》、班固《典引》《答宾戏》、曹子建《七启》诸篇,闳深伟丽,方可谓之文章,至于后世碑传序记,乃史家之流别耳。”遗憾的是,何氏终未在己著中明确提及该手卷,《丛说》卷27《书》篇即论历代书体及法书名迹,即无一字言及虞集,遑论此手卷。

何良俊之后,该手卷辗转入朱之赤之手,钤有“休宁朱之赤珍藏图书”“月潭”(此两印见手卷卷端)“朱印之赤”“卧庵所藏”(此两印见手卷卷尾)“朱”(此印见手卷中)诸印。另钤“香草盦”一印,据其形制,似亦属朱氏钤印。朱之赤,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清康熙年间,字守吾,号卧庵,原籍安徽休宁,侨寓苏州,生平喜鉴藏书画(图2),撰有《卧庵藏书画目》。朱氏藏该手卷故实不详,检《卧庵藏书画目》,亦未见著录有该手卷,或入藏在书画目编定之后。就所钤诸印而言,国家图书馆藏有朱之赤旧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亦有朱氏所钤藏印数方。与此手卷各印相比,惟“月潭”一印有异,手卷所钤者为印文左右书写方印,而宋本所钤者则为印文上下书写长方印(图3)。手卷从何良俊到朱之赤的收藏,表明它在明清时期的流转似未出苏州地区。

朱之赤之后,又藏于陈淮手中,钤有“陈氏”“药州”“陈淮审墨”“湖海楼书画印”诸印。陈淮(1731~1810)字望之,又字澄之,號药洲,陈维崧四弟陈宗石之孙,清代河南商丘人。乾隆十八年(1753)拔贡,捐赀候选知府,累官至贵州巡抚、江西巡抚,编校陈维崧《湖海楼全集》,《清史列传》卷27有传。陈淮本祖籍江苏宜兴,因其祖宗石入赘侯朝宗(方域)为婿,遂籍商丘。陈淮喜收藏,斋名湖海楼,但其如何得到该手卷,亦难以详究。惟知藏此手卷期间,曾经程瑶田经眼,钤有“程瑶田审定”一印。陈淮之子名崇本,字伯恭,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据《清秘述闻》)。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岑嘉州诗》有“陈崇本书画印”“崇本珍赏”诸印,可见所藏书画当即袭自其父陈淮,推想该手卷亦为其所继藏。

陈崇本之后,辗转归顾文彬所藏,钤有“顾子山祕匧印”一印。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过云楼主,清代江苏元和(今属苏州)人。酷爱收藏,精于鉴别书画,撰有《眉绿楼词》《过云楼书画记》等。检所撰《过云楼书画记》,亦未著录该手卷。顾文彬之后,又入张宝善之手,钤有“定甫审定”一印。张宝善(1856~1926)字定甫,南浔(属浙江湖州)人。清副贡生,捐户部贵州司郎中衔,所藏书画名迹甚多。罗振玉是该手卷的最后一位藏者,钤其“雪堂珍秘”“罗振玉印”两印,当得自于张宝善。罗振玉予以影印出版,而手卷原件是否还存世,如果存世现藏何处均不明。梳理虞集所抄此《七发》手卷的收藏史,其传承大致集中在江浙一带;又各家书画藏目概未见有著录者,确实属艺林藏迹罕秘者。

再来谈该手卷的文献价值。枚乘《七发》篇最早载于《文选》,虞集所抄此《七发》与《文选》比对有差异。兹以《文选》日本足利学校藏宋明州本(该本附有李善本校语,一并过录,以与同属“善本”的尤袤本相验证)和国家图书馆藏陈清华旧藏宋尤表池州刻本为据,异文包括三类情况。

(一)手卷与明州本同而与尤袤本异者列举如下:“四方和平”,尤袤本“方”作“宇”,明州本同手卷,校语云“善本作‘宇’字”。“纷沌澹淡”,尤袤本“沌”作“屯”,明州本同手卷,校语云“善本作‘屯’字”。“皓齿蛾眉”,尤袤本“蛾”作“娥”,明州本同手卷。“甘脆肥酿”,尤袤本“酿”作“脓”,明州本同手卷。“手足惰窳”,尤表本“惰”作“堕”,明州本同手卷。“往来游燕”,尤袤本“谎”作“醼”,明州本同手卷。“乃下置酒于娱怀之宫”,尤袤本“娱”作“虞”,明州本同手卷,校语云“善本作‘虞’”。“隍池纡曲”,尤袤本“隍”作“黄”,明州本同手卷。“旌旗偃蹇”,尤袤本“旌”作“旍”,明州本同手卷。“荄轸谷分”,尤袤本“轸”作“软”,明州本同手卷。“使之论天下精微”,尤表本“精”作“释”,明州本同手卷,校语云“善本作‘释’”。

(二)手卷与尤袤本同而与明州本异者列举如下:“命曰蹷痿之机”,明州本“机”作“几”,尤袤本同手卷。“衣裳则杂遢曼煖”,明州本“衣裳”作“衣”,校语云“善本有‘裳’字”,尤袤本同手卷。“常无离侧”,明州本“尚”作“常”,校语云“善本作‘常’”,尤袤本同手卷。“使琴挚斫斩以为琹”,明州本“琴挚”作“班尔”,校语云“善本作‘琴挚’字”,尤袤本同手卷。“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明州本“畅”作“张”、“伯子牙”作“伯牙”,校语云“善本无‘张’字”“善本‘伯’下有‘子’字”,尤袤本同手卷。“后类距虚”,明州本“距”作“钜”,尤袤本同手卷。“穱麦服处”,明州本“服处”作“处服”,校语云“善本作“服处””,尤表本同手卷。“苗松豫章”,明州本“苗松”作“松柏”,校语云“善本作‘苗松’”,尤袤本同手卷。“使先施”,明州本“先”作“西”,校语云“善本作‘先’”,尤袤本同手卷。“游清风”,明州本“游”作“遡”,校语云“善本作‘游’”,尤袤本同手卷。“秦缺楼季为之右”,明州本“季”作“秀”,校语云“善本作‘季’”,尤袤本同手卷。“涌触并起”,明州本“触”作“觞”,校语云“善本作‘触’”,尤袤本同手卷。“此真太子之所喜也”,明州本“喜”作“嘉”,校语云“善本作‘喜’”,尤袤本同手卷。“信隐匈礚”,明州本“礚”作“俶”,校语云“善本从‘石’”,尤袤本同手卷。“俶兮傥兮”,明州本“俶”作“倜”,校语云“善本作‘俶’”,尤袤本同手卷。“慌旷旷兮”,明州本“慌”作“超”,校语云“善本作‘慌’字”,尤袤本同手卷。“于是澡槩胸中”,明州本“槩”作“溉”,校语云“善本作‘槩’”,尤袤本同手卷。“揄弃恬怠”,明州本“揄”作“投”,校语云“善本作‘揄’”,尤袤本同手卷。“沓杂似军行”,明州本“沓杂”作“杂沓”,校语云“善本作‘沓杂’”,尤表本同手卷。“上击下律”,明州本“律”作“硉”,校语云“善本作‘律’”,尤袤本同手卷。“有似勇壮之卒”,明州本“勇壮”作“壮勇”,校语云“善本作‘勇壮’”,尤袤本同手卷。“踰岸出追”,明州本“追”作“塠”。“披扬流洒”,明州本“披扬”作“扬披”,校语云“善本作‘披扬’”,尤表本同手卷。“孟子持筹而算之”,明州本校语云“善本作‘孟子筹之’”,尤袤本同手卷。

通过异文的列举,推知虞集所抄《七发》的文字面貌更近于李善本系统的《文选》,当然也存在与六臣本系统的《文选》相合者,表明该抄本的文献来源当非《文选》。附带一提的是,之所以不避繁琐同时附录明州本的校语,目的是以该校语与尤表本相比对,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都是相合的。这印证尤袤刊刻《文选》的底本,与明州本参校的李善本具有高度的亲缘性。

(三)手卷还存在与明州本和尤袤本均有异者,列举如下:“腥酸肥厚”,明州本、尤袤本“腥”并作“脭”。“恣四体之安者”,明州本、尤袤本“四”并作“支”。“浩荡之心”,明州本“荡”作“盪”,校语云“善本作‘唐’”,尤袤本作“唐”。“遁逸之志”,明州本、尤袤本“逸”并作“佚”。“其奚繇至哉”,明州本、尤袤本“繇”并作“由”。“野繭之丝以为弦”,明州本、尤袤本“弦”并作“絃”。“向虚壑兮背高槐”,明州本、尤袤本“高”并作“槁”。“依绝区兮临回溪”,明州本、尤表本“回”并作“迴”。“楚真之食”,明州本、尤袤本“真”并作“苗”。“蹈践麋鹿”,明州本、尤袤本“麋”并作“麖”。“纯粹牷必”,明州本、尤袤本“牷必”并作“全犧”。“恍兮惚兮”,明州本、尤袤本“恍”“惚”并作“怳”“忽”。“通望虖东海”,明州本、尤袤本“虖”并作“乎”。“极虑乎涯涘”,明州本、尤袤本“涯”并作“崖”。“信隐匈礚”,明州本、尤表本“信”并作“訇”。“如震如怒”,明州本、尤袤本“震”并作“振”。“太子辨士明之乎”,明州本、尤袤本并作“太子岂欲闻之乎”。这进一步佐证虞集所抄《七发》并非据自《文选》,而是另有文献来源。按《隋志》小注著录南朝梁有枚乘集二卷、录一卷,《旧唐志》著录枚集两卷,当即此梁本。《文选》谢朓《休沐重还道中》李善注称“枚乘集有《临灞池远诀赋》”,所引“枚乘集”即《旧唐志》著录本。大致唐末散佚不传,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有“枚乘集”之目,不题卷数,当为南宋初的重编本。《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卷本《枚叔集》云:“汉弘农都尉淮阴枚乘撰,叔其字也。《隋志》梁时有二卷,亡,《唐志》复著录。今本乃于《汉书》及《文选》诸书钞出者。”《宋史·艺文志》亦著录枚乘集一卷,该一卷本在元时应尚存,大致在元明之际亡佚不传。手卷《七发》既然不可能据自《文选》,推断当据自此一卷本枚乘集。枚集虽属南宋人的重编本,不可避免地要利用《文选》作为辑录之源;但同时也要承认南宋人还是能够见到不少的古佚文献,故而所收的文篇或许参校众本,而使得它的面貌不尽同于《文选》里所载的《七发》篇。

当然,手卷并非尽善,也存在一些失误。误抄者,如“独宫世之君子”,《文选》“宫”作“宜”;“嘘唏烦醒”,《文选》“醒”作“酲”;“九寡之弭以为约”,《文选》“弭”“约”分别作“珥”“”;“连廊四枉”,《文选》“枉”作“注”;“观望之有折”,《文选》“折”作“圻”。另“窕目心与”,《文选》“窕目”作“目窕”,疑为颠倒。“批龙而观万之也”,《文选》“龙”“万”分别作“聋”“望”,而且还漏抄了开头的“发瞽”两字。上述诸例恐不宜视为有校勘价值的异文,而是由于抄者之误造成的。

要之,虞集抄《七发》提供了新的校勘文本,而且还透露出元时尚流傳有枚乘集的印迹,构建起《七发》的《文选》和枚乘集两种传世文本系统,其文献价值自不待多言。同时也不宜过分夸大其文献价值,要看到虞集抄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抄和漏抄的现象,虽白璧微瑕,提醒还是要抱持平常心看待一些所谓“罕秘”的文献资料。该手卷是通过版本调查发掘出来的,虽然罗振玉当年影印的目的是化身千百,广惠学林;但尘封积年,又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这意味着挖掘被淹没的文献,揭示隐藏的典籍,仍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它的意义正在于为学术研究负薪储粮,而且还可能催生出新的学术话题。对待这些被遗忘的典籍文献,一方面要重拾物学的传统,尽可能全方位地重述它的文物形态,还有流传过程的细致还原,为后人留下翔实的实物资料。一方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态度,充分揭橥其蕴含的学术价值,发挥它所潜藏的突破既有学术论题的作用,进而在学术史的坐标中界定此类典籍文献的地位。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文选书画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