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方案之太极拳强度实证探究

2022-06-17 10:48石杰传阮文翩
武术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陈式体医

孟 杨 石杰传 刘 通 阮文翩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2.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

3.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500;

2016年10月25日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到“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多层次的运动处方库,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体医融合”是指将体育运动手段与医学健康理念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从科学健康与便捷有效的角度指导健康、亚健康和病患等群体进行疾病预防和康复保健的综合表现形态。其中运动方案是服务于运动处方的核心数据库,而运动处方是体医融合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亦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和实现全民科学健身、科学用药的重要依托。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太极拳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中医理念、技击原理为一体,并且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竞赛观赏等功能。随着时代变迁,太极拳从着重技击对抗到着重强身健体,并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在目前的诸多研究中,主要是论证太极拳运动或者太极拳运动方案的临床效果,并未对运动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数据和量化研究。

据现部分文献记载,太极拳初起于明末清初,以河南温县陈式太极拳为蓝本,衍化出杨式、吴式、孙式、武式等派式太极拳。且陈式太极拳与其他派式太极拳有较为明显的区别,陈式太极拳以窜蹦跳跃、外发劲等特点著称。本研究的运动方案以陈式竞赛56式太极拳(以下简称“56式太极拳”)为主要运动手段,在完整的运动方案内对56式太极拳的强度进行探究分析,以便在设置太极拳运动为主的处方中,提供部分定量的数据支持。56式太极拳是基于传统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现代传统竞技太极拳,是太极拳在中国武术里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

1 实验对象与研究方法

表1 参与测试人员基本情况比较

实验对象:选取太极拳健身者10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7人。要求:身体健康,并无突发性疾病,练习太极拳年限3~5年,能较为熟练的完成整个运动方案并熟练完成56式太极拳演练。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期刊等网站查阅与体医融合、太极拳、运动处方、运动强度等方面相关的书籍与文献,作为本文研究提供踏实的理论依据。(2)实验法:仪器设备:采用芬兰POLAR公司的Polar Team2团队版心率监控设备,根据年龄、身高和体重等指标,反映运动心率曲线和能量消耗等情况。强度指标: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建议使用最大心率百分比(%HRmax)来确定运动强度。本研究基于公式:运动强度(%)=运动时的心率/( 220 - 年龄),得到受试者平均HRmax:172.5次/min。测试流程:试验周期为2周,每周进行一次完整的测试采集,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输入Polar Team2内;以传统养生功法为热身起点、站无极桩(10min)和一次56式演练,各阶段休息间隔5分钟;(3)数理统计法:运用Origin2019对受试者演练太极拳过程中的平均心率变化绘制心率变化曲线图,以及SPSS23.0软件对测试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各项指标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表2 56式太极拳组内心率、能量消耗指标对比

2 实验结果

2.1 测试者心率变化的情况

2.1.1 心率曲线变化情况

根据图1心率曲线反映,56式太极拳在演练过程中,受试者心率曲线的增长幅度较为明显。①从56式太极拳技术演练过程分析,受试者的心率从演练开始就一直上升,直到第三段“白猿献果、双推手等”动作时运动心率有所下降,因为该段内容以螺旋缠绕为主、步法虚实分明、动作柔缓;进入第四段后运动心率又继续上升并在“裹鞭炮”动作时出现峰值,因为第四段内容以蹿蹦跳跃为主、动作幅度较大、节奏感强,并有“蹬一根、双震脚、顺鸾肘、裹鞭炮、当头炮”等发劲动作。②从受试者整体心率变化分析,受试者在演练56式过程中,心率的增长变化是“先快后缓”,演练结束后又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可以间接说明受试者们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机体能快速的适宜运动负荷,并且调节心肺功能适应于当前的运动强度。

图1 56式太极拳心率曲线变化图

2.1.2 组内心率比较

从实验测得的数据看,在56式演练过程中,女性的演练前心率为92.8±2.1次/min,演练后即刻心率153.3±11.5次/min,演练中平均心率142.2±9.4次/min,演练中最高心率为155.3±11.5次/min,心率变化范围62.1±10.8;而男性的演练前心率为94.6±4.5次/min,演练后即刻心率149.3±9.5次/min,演练中平均心率144.3±12.9次/min,演练中最高心率为159.2±12.8次/min,心率变化范围64.3±12.3。女性与男性在演练56式太极拳过程中,各项心率指标的变化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能量消耗上两者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分析与讨论

3.1 56 式太极拳与运动强度

伴随着全面小康时代的到来,人民的经济物质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生命健康质量的追求更加高质化和科学化,而量化运动强度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健康品质。多研究表明,心率与运动强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运动中可以借助心率监控设备,例如运动手表、运动臂带和运动胸带等,监控运动强度,也可以预设运动强度选择相应的心率。依据ACSM对于有氧运动强度的划分标准,HRmax(60%~70%)为低强度有氧区,该强度适用于热身阶段,能够使活跃身体机能;HRmax(70%~80%)为中强度有氧区,该强度有助于提高心肺的氧交换率,亦是减脂健身的最佳心率区间;HRmax(80%~90%)为高强度有氧区与无氧区间的过渡区间,该强度主要是提高有氧耐力。本文对运动方案中的56式太极拳进行强度探究分析,得到测试者演练56式太极拳的心率区间大部分都在中、高强度有氧心率范围内,可以说明56式太极拳是安全高效的有氧运动,以脂肪氧化供能为主,并可改善体能状况和提高肌肉的有氧耐力水平。再根据(表3),男女受试者们在演练56式太极拳的结束后的即刻心率分别是149.3±9.5次/min、153.3±11.5次/min,也可以说明56式太极拳介于中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该实验结果与卫志强教授的研究结果接近:“根据陈式太极拳的全套平均心率为150次/分和全套最高平均心率为178次/分,可以认为陈式太极拳的运动强度为中到大。”

表3 运动后即刻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关系[6]

岳利民在其硕士论文里提到:“单套24式太极拳锻炼运动量偏小,利用24式太极拳希望达到均衡身体成分的目的十分困难,并且在短期内没有明显效果。”姜娟在太极拳对青少年健身作用的实验研究中提出:“演练一套完整的陈式老架一路,心率在103—150次/min波动, 该心率范围对青少年的健身是有效的。”而演练56式太极拳的受试者们心率在93—157次/min波动,因此,也可间接说明单套56式太极拳的运动量对该群体能起到健身作用。综上所述,56式太极拳属于中高强度运动,演练单套56式太极拳也能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

3.2 太极拳与运动方案

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长至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达17.8%左右;并呼吁加强对老年人健身活动的指导、加强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综合干预。”慢性疾病确实是困扰我国“老龄化”健康问题的重要关卡,但诸多研究表明,太极拳是注重内外兼修的有氧运动,并且对中老年人的改善体质健康和慢性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性的帮助。因此,量化太极拳强度对实施以太极拳为主的运动方案显得尤其重要,能够使大众锻炼者更加科学的认识太极拳运动,有助于改善我国“老龄化”的慢性病健康问题,同时也能推动“体医融合”进一步普及化、实践化。无论是《纲要》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民健身普及化、科学化和生活化,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的政策指引,还是新冠疫情肆虐的现实冲击,八段锦和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经得起时代考察,对全民健身的功效再次刷新人民群众的认识,无愧国家和人民赋予它的时代使命。

4 结语

在“体医融合”和老龄化时代的背景下,推动太极拳运动方案数据库的建立是应有之题,而数据库的建立不仅需要收集运动方案的临床效果,还需要收集太极拳运动方案的强度和量化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陈式体医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共生理论对“体医结合”模式创建的启示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
文化生态的整合与重建: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陈式太极拳大师——杨文笏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