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的反思

2022-06-19 22:44史金燕
雨露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神明核事故科学

摘要:2011年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战后日本社会隐藏的各种风险暴露了出来。在此之后,日本文学界诞生了许多以核泄漏事故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川上弘美的小说《神明2011》便是最早公开发表的震灾后文学作品。《神明2011》是川上弘美基于出道作《神明》改写而成的,本文将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追踪作者的改写痕迹,对《神明2011》从科学角度进行新的解读。《神明2011》批判了人类盲目相信科学技术的姿态,揭示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与危机,体现出对于现代科学的反思。

关键词:川上弘美;神明;神明2011;科学;核事故

一、作品背景——东日本大地震与福岛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北京时间),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次日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使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核辐射,造成了核泄漏危机。此次核泄漏事故对2011年后日本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響,将战后日本社会隐藏的各种风险暴露了出来。科幻作家小松左京在书中说道,继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45年的日本战败后,此次核泄漏事故是给“日本文明带来重大变革”①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在此之后,日本文学界诞生了许多以核泄漏事故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即震灾后文学。作家们对于这一事件持有不同的态度,创作的作品给当时的日本文坛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川上弘美的小说《神明2011》是最早公开发表的震灾后文学作品[1],在这部作品中川上沿用了她1994年发表的出道作《神明》的故事情节,通过在《神明》中引入“核泄漏事故后”的新时代背景,并进行相应的增删修改,完成了《神明2011》的写作。

二、作品介绍——《神明》与《神明2011》

《神明2011》首次发表于文学杂志《群像》2011年6月刊,同年9月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据作者本人叙述,这部作品创作于2011年4月初。无论是《群像》杂志上首次发表时,还是以单行本形式出版时,抑或是被收录进文学选本《即便如此,三月仍会再来》时,《神明2011》与《神明》均同时收录,并按《神明》在先、《神明2011》在后的顺序排列,同时收录的还有作家为《神明2011》撰写的后记。这一收录方法提醒读者,对《神明2011》的解读需要立足于《神明》去比较这两部作品的差异。[2]

《神明》讲的是叙述者“我”应新邻居熊的邀请到河边散步的故事,以“我”和熊之间的奇妙交流展开情节。《神明2011》与《神明》的故事情节大体相似,但在其中巧妙地增加了关于放射性污染的叙述。小说在一开头便对此做出了提示,故事背景发生在“那个事件”之后。毫无疑问,“那个事件”所影射的正是福岛核泄漏事件。接下来,本文将对川上弘美的小说《神明》和《神明2011》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分析《神明》和《神明2011》这两部作品的故事结构,然后通过对比两部作品间的差异,追踪作者的改写痕迹,对《神明2011》从科学角度进行新的解读。

三、作品对比——《神明》与《神明2011》

(一)《神明》的故事结构

根据故事发生场景的转变,小说《神明》可划分为五个部分。故事围绕熊和“我”一起散步的情节展开,通过熊和“我”之间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接下来,本文将分别对这五个部分进行概述。

第一部分从小说的开头“熊邀请我去河边散步”到“这头熊还真是头老派的熊啊”结束。一只新搬来的熊邀请“我”外出散步,在与熊的交谈中,“我”得知了和他之间的缘分,同时他的各种行为方式让“我”觉得很老派。

第二部分从“我正和这样的一头熊一起散步又或可以说进行着郊游”到“于是我俩暂时就沉默着继续走了下去”结束。“我”和熊走在去往河边的路上,熊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汉字的“你”,“我”对熊的评价是“不仅老派说话还很抽象”“无微不至”。

第三部分从“远处的水声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到“还没等我回答,熊便快步走到了河边”结束。“我”和熊来到河边,遇到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孩子。孩子和熊玩耍,拽他的毛发还用脚踢他,熊却对此十分宽容,说孩子是天真无邪的。

第四部分从“又小又细长的小鱼们在河里自在地游着”到“发现鱼变成了三条”结束。熊下水抓鱼为“我”做饭,饭后熊想在“我”午睡前给“我”唱一首摇篮曲,但是被“我”拒绝了。

第五部分从“真是一次愉快的散步啊”到小说的结尾。“我”和熊结束了散步,在分开之前互相拥抱了一下。之后,熊祝福“我”说:“愿熊的神明的恩惠能与你同在。”

(二)《神明2011》的故事结构

川上弘美的《神明2011》受福岛核事故启发创作而成,改编自她1994年发表的处女作《神明》,背景设定由原作的梦幻世界改为灾后世界(有放射性污染危险的现实世界)。《神明2011》的结构与《神明》相同,添加了关于放射性污染的内容,同样也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小说的开头“熊邀请我去河边散步”到“这头熊还真是头老派的熊啊”结束。与《神明》相比,这一部分中生动地描绘了核事故后当地人的生活状况,穿着防护服出门已经成为日常。

第二部分从“我正和这样的一头熊一起散步又或可以说进行着郊游”到“于是我俩暂时就沉默着继续走了下去”结束。与《神明》相比,这一部分中描述了核事故造成了土壤污染,居民们采取了一系列防护措施,以保护自己免受污染。

第三部分从“远处的水声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到“还没等我回答,熊便快步走到了河边”结束。“我”和熊走到了河边,遇到了两个男人。这一部分提及了核事故发生前后河边的变化,现在河边一个孩子也没有了。

第四部分从“又小又细长的小鱼们在河里自在地游着”到“发现鱼变成了三条”结束。第四部分基本上和《神明》一样,只添加了一句关于核辐射的描述。“虽然今天的辐射含量很低,但还是要以防万一。”FBA36950-8D4E-49F1-AAC2-EF008192992C

第五部分从“真是一次愉快的散步啊”到小说结束。这一部分出现了许多与核辐射有关的专业术语。“他先测了我的全身,然后测了自己。机器发出‘滴滴的我们习以为常的声音。”由此可以看出,测量体内的辐射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与《神明》相比,《神明2011》添加了后记。在后记中,川上弘美解释了她创作《神明2011》的动机,介绍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和放射性同位素的相关专业知识,并反思道:“使日本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正是我们自己。”

(三)《神明》与《神明2011》的对比

综上所述,与《神明》相比,《神明2011》添加了有关放射性污染的叙述,描绘了核辐射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以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为例,下划线部分是《神明2011》当中添加的部分。

例如,在故事的开头部分,“熊邀请我去河边散步。到河边步行大约20分钟。在初春的时候为了去看鹬鸟,我曾经穿着防護服去过。但从‘那件事以后,在如此炎热的季节穿着寻常的衣服露出皮肤带着便当过去还是头一回。”

在故事的结尾部分,“‘真是一次愉快的散步啊。熊站在305室前,边从袋子里取出辐射测量仪边说道。他先测了我的全身,然后测了自己。机器发出‘滴滴的我们习以为常的声音。‘如果有机会真想再去一次啊。”

从下划线部分可以看出,核辐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首先,为防核辐射的危害,人们对于穿着防护服出门已经习以为常了;其次,人们习惯了外出归来后,使用辐射测量仪测量体内的辐射量。在核事故发生后,对于当地居民来说,穿着正常衣服出门已经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小说第二部分的第二段中,对核辐射的危害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首次明确提及了核事故,描述了核污染对土壤造成的危害。人们为了清除土壤里的核辐射,顶着烈日在田地里工作。并且工作的人们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以保护自己免受核污染伤害。核事故给当地带来的危害,延伸出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风险与危机,人类不是神明,无法完全掌控科技这把双刃剑。

除此之外,《神明2011》与《神明》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两个男人和一个孩子”对熊的态度。《神明》中“我”和熊来到河边,遇到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孩子,孩子和熊玩耍,拽他的毛发还用脚踢他。相比之下,《神明》中两个男人却对熊抱有戒心,只是站在一边没敢看熊的脸。

在《神明2011》中,却没有了孩子的身影。“但是,如今这一带一个孩子也没有。”“戴长手套的男人时而扯扯熊的毛发,时而抚摸熊的肚子。”他们虽然也对熊抱有一定的戒心,但与《神明》中相比,他们敢于接近熊,对熊的态度更偏向于好奇,仿佛是孩子的化身。这两部作品中男人态度的变化,体现出作者对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们的追悼。[3]

四、作品解读——对科学的反思

总而言之,《神明》主要描绘了现代人拒绝传统人际交往和沟通方式的生活,相比之下,《神明2011》则是描绘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继续生活在高辐射地区的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旨在向日本社会呼吁:核能具有人类无法控制的一面。[4]

在《后记》当中,川上解释了她创作《神明2011》的动机:“虽然日常生活还在继续,但由于某些原因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是在震惊中创作出这部作品的。自核事故以来,一种无声的愤怒从未消失,这种愤怒的最终指向我们自己。”这里所说的“我们”不仅仅指川上本人,还包括日本政府以及宣传核能安全的科学家等。川上还在后记中用相当一部分的篇幅具体介绍了核电站以及核燃料的原理,并抒发了“我们人类对铀仍一无所知”和“如果世上真有浓缩铀神明的话,那它该如何看待人类滥用浓缩铀的行为呢”的感叹。

川上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人类的无知与滥用核技术所造成的核危机阴霾一直从未消散,从发现铀235到将其提炼用于核电站建设及核武器制造,人类从未实现过对核能的完全认知与掌控。1945年的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2011年的福岛核泄漏事故等事件并非天灾,而是人祸。这一系列事件都在警告人类:不要盲信科学神话。小说批判了人类盲目相信科学技术的姿态,揭示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危机与风险,同时也反驳了 “人类即神明”的错误思想。

继切尔诺贝利事件后,福岛核泄漏事故再次给人类敲响警钟;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后,核危机再次向日本民众发出警示。《神明2011》不仅是对后福岛时代日本社会的写实,更是对现代科学的反思,人类应正视科学所带来的利弊。

作者简介:史金燕(1998—),女,汉族,山西高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

注释:

①引自小松左京等多位作家2011年出版的《3·11の未来——日本·SF·創造力》书中序文。

参考文献:

〔1〕时渝轩.日本震灾后文学中的“3·11”书写:川上弘美《神明2011》中的新“日常”[J].外国文学,2020(05):151-160.

〔2〕赵婕.川上弘美《神灵2011》论—后福岛时代的文学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3〕侯冬梅,李文彬.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川上弘美文学研究[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8(01):9-16.

〔4〕黄婷.川上弘美小说“神灵”和“神灵2011”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8.FBA36950-8D4E-49F1-AAC2-EF008192992C

猜你喜欢
神明核事故科学
画地为牢
点击科学
王的神明
科学大爆炸
日本福岛核事故及对内陆核电建设的启示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科学拔牙
英国温斯凯尔核事故研究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