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角是“鸡肋”吗

2022-06-20 10:52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鸡肋种植园动植物

新学期伊始,为了使有限的班级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更有利于孩子开展活动,教师们对班级环境的整体布局进行了重新设计。大班年级组为此进行了研讨。由于不少教师发现孩子们对班里的自然角一直不太关注,所以“是否还要设置自然角”“自然角应如何设计”的话题引起了热议。A班教师提出,幼儿园户外有个种植园,空间大,自然条件也好,一年四季可以种不同的植物;幼儿园里还有个饲养园,里面养了鸡、鸭、兔子等动物,孩子平常也会去照料它们。既然种植园和饲养园可以替代自然角,班里就可以不必设置自然角了。B班教师认为,户外有种植园和饲养园了,种植和饲养活动大部分可以放到那里进行,班级自然角可以主要用于展现自然物之美。C班教师和D班教师都坚持认为有必要保留自然角原来的功能,但他们对自然角的设计有不同的想法。C班教师认为自然角宜设置在室外走廊上,孩子可以在那里开展种植、饲养活动,同时,自然角还可以成为一道景观。D班教师则认为,应将自然角设在活动室中,这样可以离孩子更近一些,以方便孩子照顾自然角中的动植物并开展观察、探究等活动。研讨中,教师们并未形成共识,于是决定先按各自的设想去试验一下,看看效果如何。

A班没有设置自然角,但因为A班活动室离种植园比较近,所以教师常常带孩子们去种植园开展种植活动。在孩子们的提议下,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在种植园种下了西瓜、辣椒,孩子们时不时地去浇水、施肥,同时也会进行观察。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发现除了阶段性地记录一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其他时间里他们能做的似乎就是浇水。

B班教师改变了原来对自然角的设定,将自然角做了艺术化的设计和布置:铺上雅致的桌布,找来各种具有艺术感的容器盛放南瓜、核桃、麦穗、树叶等自然物,又找来篮子、瓦罐、旧雨靴、装红酒瓶的木盒等作为个性化的花盆,用来种植各种多肉植物等。教师设想,孩子们可以在那里玩拼摆自然物的游戏,进行自然物写生,从而感知自然物之美。教师发现,刚布置好的那几天,孩子们确实时不时地去那里看看、摸摸,可是没过多久,去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而且好像很少有孩子去那里拼摆自然物和写生。

C班教师将自然角设置在班级活动室外的走廊上,在那里摆放了一个木架子,并请孩子们分头带一些动植物来。孩子们有的从家里带来了金鱼、乌龟等小动物,有的带来了一些水培或盆栽植物。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对这些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并将它们摆放到架子上,还在地面上铺了一些小石子,摆放了木桩等自然物,将自然角布置得质朴又美观。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孩子们常去浇花、给小动物喂食等,但新鲜劲过去之后,主动去自然角观察、照料动植物的孩子越来越少,常常要教师提醒后才会有孩子去一下,有时教师也没注意及时提醒孩子,于是,小乌龟要很久才会被喂一次食,金鱼死了一条又一条,植物也因为缺水而“无精打采”了……自然角似乎被遗忘了。

D班教师将自然角从走廊搬到活动室,设在采光条件较好的位置。自然角里一开始只养了一盆吊兰,教师对孩子们说,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动植物带来充实自然角。慢慢地,自然角里多了洋葱、大蒜等,养起了金鱼、蜗牛和蚕宝宝。后来,孩子还把户外活动时抓来的瓢虫也养在自然角。自由活动时间,总会有不少孩子来到自然角东看看、西摸摸,与自然角的互动一多,就生发了不少活动。比如,孩子会拿着放大镜观察蚕宝宝怎样吃桑叶,会比较和记录大蒜和洋葱究竟谁长得快,甚至会为了分别测量出几条小金鱼的体长而耐心等待它们静止不动的时机。当然,小动物频繁被喂食、植物频繁被浇水、植物的花和叶子无端被摘的情况也随之出现,但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孩子们慢慢懂得了怎样给予动植物适宜的照料。然而,由于孩子们时不时地来动动这个、碰碰那个,自然角免不了有点乱,因而在全园的班级环境创设观摩评比活动中,有教师觉得D班的自然角过于“原生态”、缺乏美感,似乎较难体现审美方面的教育价值。

一學期的试验做下来,几个班的教师都有各自的困惑。班级自然角的存在似乎确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为什么教师在实践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自然角对于孩子的发展价值究竟要如何实现?怎样做才不会让自然角成为“鸡肋”呢?

您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吗?您是如何应对的?

■读者观点

被遗忘的自然角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过和案例中C班教师同样的经历。开学伊始,大家纷纷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热火朝天地布置自然角。起初,孩子们面对自然角里的新鲜事物兴致勃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主动去自然角的次数越来越少。少了孩子们的活动,自然角里的动植物自然成了摆设,自然角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自然角从刚开始的热热闹闹变为后来的冷冷清清呢?

■为什么自然角会被遗忘?

开学初,教师让孩子们从家中带动植物来园,孩子们看似参与了自然角的布置,但这种参与是真参与吗?教师是否与孩子们讨论过哪些动植物适合带来放到自然角?是否了解过孩子们为什么带来了这些动植物?带来的动植物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还是家长选择的?

孩子的参与度低还表现在无事可做,或者只是做些浅层次的活动。比如,案例中C班的孩子只是分分类、浇浇水、喂喂食,教师没有去关注孩子在其中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学习。就拿浇水来说,什么时候浇?怎样浇?浇多少水?浇水量会对植物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引发孩子们做中思、做中学,相信自然角就不会被孩子们遗忘了。

■怎样使自然角不被遗忘?

自然角需要被师幼共同“看见”。要使孩子“看见”,教师自己首先要“看见”,看见自然角的存在,看见自然角对于孩子的发展价值,看见孩子是如何看待自然角的。只有教师和孩子共同“看见”了,自然角才不会被遗忘。

教师要“看见”孩子对自然角的兴趣所在,以及这种兴趣对于学习的价值。案例中C班教师看见了孩子们在自然角刚布置好时会主动去浇花、喂食,却没有去关注他们在浇花、喂食的过程中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什么事物和现象产生了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兴趣减弱了,他们去自然角的次数越来越少。教师发现后只是提醒孩子们,却没有思考他们为什么不去。到后来,教师自己也常常忘记自然角的存在,孩子们自然更不会去关注了。

要让孩子保持对自然角的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关注自然角、对自然角感兴趣。教师可以经常利用晨间谈话等机会和孩子们分享自己在自然角中的小小发现,以自己的好奇心去感染和带动孩子们。当孩子与教师分享自己的发现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表示“知道了”,草草带过,而是需要和孩子一样拥有好奇心,和孩子一起投入地去关注自然角。关注得多了,发现也会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随之产生。教师若能在此时给予孩子必要的材料和经验上的支持,孩子便会越来越有兴趣去探究这些问题,有越来越多的事可做,学习便在此过程中发生了。

(安徽合肥市九溪江南幼儿园 程梓悦)

自然角不可或缺

幼儿园已经有了户外种植园、养殖园,班里还有必要设置自然角吗?很多教师会有这样的疑惑。有的教师认为,班里似乎不必再设置自然角了,即便设置了,好像也是个摆设,并不怎么让幼儿感兴趣,因而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增添了教师的工作量,真是个“麻烦”。但我认为,自然角并不是“鸡肋”,它与户外的种植园、养殖园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自然角不同于种植园和养殖园。自然角是幼儿认识大自然的窗口,自然界中除了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现象,还有许多奇妙的自然物值得关注。比如,在花园里收集到的树叶、果子,从海边捡回来的海螺、贝壳、石头等,都可以放到自然角,供幼儿观察、探究。同时,室内自然角也是户外种植和养殖活动的有效补充形式,比如,幼儿捉来的蜗牛、蝌蚪等不适合放到公共养殖园养殖,更适合在班级自然角用小型器皿养殖,幼儿可近距离地进行观察;在户外种植园更适合成片种植,而在班级自然角种植则可以数量少一些、品种多一些,以帮助幼儿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另外,自然角的价值应该是多元的,不仅仅是引导幼儿关爱生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而且应集探究、欣赏、交往、表达等活动于一体,总之,可以开发的活动内容有很多。

自然角的活动可以是户外种植、养殖活动的铺垫和延伸。比如,在“种植葫芦”的活动中,我们先在自然角同时投放了葫芦种子和黄瓜种子、南瓜种子,幼儿对这几种长得相似的种子产生了兴趣,比较它们的异同,猜测它们分别是什么植物的种子。而后,大家将葫芦种子种在户外种植园,一起照顾它们,陪伴它们长大,最终收获了葫芦。但是探究并没有随着收获而结束,收获的葫芦又被带到了班级自然角,幼儿对形态各异的葫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较它们的高矮大小,给它们量“身高”、测“腰围”,挖出它们的“籽”与之前的种子相比较,后来又生发了葫芦彩绘等游戏。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兴致勃勃,产生了多样的学习。

番茄苗种在田地里是高高壮壮的,如果种在花盆里会是什么样的呢?麦苗生长在地里是郁郁葱葱的,如果水培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在开展户外种植活动的同时,我们可以在班级自然角同步种植,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植同一种植物会有什么不同。比如,在种植园种植小麦时,幼儿对于小麦的根长什么样子、泥土下面有没有块茎或块根产生了好奇,于是我们引导幼儿在自然角用水培的方式种植小麦,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小麦的根是白色的、细细长长的,像老爷爷的胡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还发现种植园的麦苗颜色是深绿的,而在自然角水培的麦苗却有些发黄;种植园的麦苗长高了不会倒,而水培的麦苗长到10多厘米就会倒。这是为什么呢?幼儿通过查阅资料、访问农民,对植物的生长与土壤、阳光、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知道如何让植物长得更健壮。

总之,自然角虽小却有它独特的价值,教师需要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带领幼儿一起探究,一起发现更多关于大自然的奥秘。

(江苏如皋市东皋幼儿园 刘勇慧)

真实陪伴,真正成长

自然角的活动是孩子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实践中的探索、思考,我们尝试让自然角的活动更实实在在,让自然角陪伴孩子成长。

■真种养

生机勃勃的自然角对孩子来说才有吸引力。創设自然角时选择合适的场地是关键,拥有阳光、空气、水,植物才有蓬勃生长的可能,孩子们才会被不断生长变化的植物所吸引。选择合适的材料也很重要,豆子不可能在小小的牛奶盒里长大、开花、结出豆荚,自然角不仅仅是一道景观、一种摆设,更是一个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撸起袖子真劳动、真探究的实践场。比如,大班自然角有个大泡沫箱,虽然只种了两株丝瓜,但丝瓜藤爬满了半条走廊,结出的丝瓜拿来炒鸡蛋,真正成了孩子们的盘中餐。孩子们见证了丝瓜发芽、爬藤、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临近毕业还不忘交代弟弟妹妹们继续照料他们留下的老丝瓜,收藏好丝瓜络、丝瓜种子。

■真观察

关注生命的成长是孩子的天性,种植的过程是孩子亲近自然的过程。种植是结合测量、规划、协作、表达表现等多方面经验的活动。比如,观察、测量土豆芽的长度,并给它们排队;观察、区分新长出的小苗是玉米、赤豆、蚕豆中的哪一种,并画上标记;观察相同大小的花盆里种不同个数的大蒜时,大蒜发芽的顺序、大蒜苗的高度和粗细有什么不同……真观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获得有益经验的过程。

■真管理

孩子对生命的成长充满感情、倾注热情。教师需要抓住机会让孩子真正参与自然角的管理。偶尔想到了才去看看、浇浇水,这样的管理不是真管理。哪些植物需要用大量杯浇水,而哪些只需用小量杯浇水?哪些植物一周浇水一次就够了,而哪些需要每天浇水?哪些植物需要经常搬到室外去沐浴阳光、接受雨露的滋润?哪些植物需要搭架子使其攀援生长?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自己想办法释疑解惑,在真实的管理中明白什么是责任。教师应该把与植物互动的机会交还给孩子,因为孩子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和能力,还萌发了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真探究

自然角与课程的紧密结合是孩子开展探究活动的有效途径。迟迟不发芽的种子,被风吹倒的玉米苗,发出臭味的小豆苗,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都是生成课程的契机。同时,自然角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区域,班级里的很多活动都可以与之建立联系。比如,孩子配制的多肉营养土、设计制作的自动喷淋器等可以在自然角得到应用;微景观制作、动植物写生活动可以在自然角进行;原本要丢弃的蛋壳、豆渣、泡过的茶叶等可以在自然角获得再次利用……自然角的创设给孩子们带来多样化的活动、多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进一步促进种植及其他活动的开展。

总之,自然角可以陪伴孩子们,满足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让孩子们在这片承载着梦想、希望的小天地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这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江苏江阴市云亭中心幼儿园 钱 萍)

“亲”参与,“真”发现

自然角设置在哪里,种些什么,怎样管理?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何不听一听儿童的声音?有了问题问一问儿童,让儿童始终处在解决问题的最前沿。儿童只有“亲”参与才有“真”发现,而“真”发现又不断激励着儿童“亲”参与。

自然角不是由自然物堆砌而成的“纯欣赏”空间,创设自然角不是为了应付评比、检查,而是为了让儿童与自然亲密接触,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教师要做的不是仅仅在家长群发布“从家里带动植物来园”的信息,不是追求一夜之间“百花齐放”,更不是布置好了就再也不闻不问,而应持续地关注自然角中的各种资源对儿童有怎样的触动,对儿童由这些资源而引发的众多话题进行分析,做出价值判断,聚焦有意义的问题,给予积极的支持,引发儿童的探究与学习。自然角的创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不断促使自然角进一步优化。

(江苏江阴市周庄周北实验幼儿园 章 莉)

什么样的自然角能“留住”幼儿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周期,通过合理选择种植生长周期不同的植物,自然角能帶给孩子丰富的感知和体验。

我们会选择一些生长周期较短的植物,如蘑菇、豆芽等的生长只需1—2周的时间,孩子们就能明显观察到其变化,避免了因过长时间的等待而失去对种植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孩子们浸绿豆、发豆芽,短短一天后就发现绿豆冒出了白色小芽。于是,孩子们坚持每天给绿豆喷水,一周后,绿豆长成了鲜嫩的豆芽,这给了孩子们极大的鼓舞。

为了引导孩子们对植物的生长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我们同时也选择了一些生长周期较长的、有特点的植物,如黄瓜、毛豆等会呈现出缓慢的生长变化过程。黄瓜有攀缘茎,会紧紧缠绕着竿子往上攀爬,这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趣的现象。毛豆的豆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鼓起来,令孩子们充满期待;采摘毛豆时需要把整株植物连根拔起,孩子们由此充分体验了收获的乐趣。

我们还将自然角与生活区的活动相结合。孩子们把从自然角收获的豆芽、黄瓜和毛豆等带到生活区,将它们做成美味的食物。比如,孩子们都觉得自己种出的黄瓜“嘎嘣脆”,非常好吃,他们将其搭配户外饲养园里母鸡下的蛋,做了一份黄瓜炒鸡蛋,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我们还开发了黄瓜果冻的制作活动,别样的烹饪形式吸引了很多孩子参与。在自然角与生活区的联动中,孩子们收获了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自然角的种植活动,希望收获更多品质更佳的果实。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中心幼儿园教育集团 倪盈梦)

从“好看”到“好玩”

不少教师追求视觉美,将自然角环境布置得非常精致:古朴的花架上错落有致地展示着金鱼缸和各种盆景,地上是人造草皮或地毯,上面铺着漂亮的小石子,摆着精美的花瓶等,周围还用木桩等做成围栏……然而,这样的自然角环境布置本身就在暗示孩子:这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布置好之后,教师担心被孩子损坏,便会在孩子走近时提醒他们:“小心一点,别把花瓶碰倒了!”“不要浇太多水,花会死的。”“别碰植物的叶子、果子,它会长不好的!”“不要喂小金鱼太多食物,它会撑死的。”……这样的自然角孩子会喜欢吗?愿意去亲近和探究吗?

教师需要转变理念,以儿童为本位创设自然角环境。让自然角从成人视角的“好看”变成儿童视角的“好玩”,首先要去除铺在地上的石子、摆放在地上的花瓶等阻碍孩子走近观察的材料和设施,将各种工具、器皿按需摆放到架子上,拆除围栏围挡,以留出方便孩子进出的小路,确保孩子能自由进入自然角进行近距离观察,自由摆弄自然角里的每一件物品。教师需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并明确在自然角活动的基本规则,但同时也要容许孩子在观察、操作时不经意间弄脏、弄乱自然角,只要孩子能在活动后将其整理干净即可。

(浙江德清县中心幼儿园 沈红兰)

转变评价视角,看见自然之美

案例中D班自然角的环境中处处留有儿童参与的痕迹,却在评比活动中遭到了“过于‘原生态’,缺乏美感”“难以体现审美方面价值”的批评。事实上,我们需要转变评价的视角,幼儿园里的一切评价都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对自然角环境创设的评价亦是如此。有人觉得自然角需要精心布置、刻意装饰过才美,但自然角之所以被称之为“自然”角,是因为它是大自然的缩影,如果自然角中处处是人工的痕迹,那么创设自然角便失去了意义。谁能说自然的东西是不美的呢?在自然角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也看见大自然独有的美丽动人。人工的装饰不是不可以有,但切不可喧宾夺主,影响孩子们发现和感受自然之美。案例中D班的自然角由于孩子时不时地在那里摆弄材料而显得有些凌乱,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在每次活动之后自主地对材料进行整理,让自然角保持干净、整洁。儿童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在环境和材料的支持下,自主地培土、播种、移植、浇灌、施肥、测量、记录,这一系列活动中有对生命的观察,也有对自然之美的感知。

(浙江杭州市丁信幼儿园 王 锐)

猜你喜欢
鸡肋种植园动植物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如是灭度鸡肋型员工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浅析16—18世纪巴西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锋视觉
至臻至美的动植物印花开启春季自然美好的清新时尚
“退可守”没错,但也别忘了“进可攻”
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