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的优化路径

2022-06-20 17:23高方杨莉莉
传媒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影响力

高方 杨莉莉

摘要: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发布和争夺国际科技话语权的重要阵地。科技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深化改革取得实质进展,优秀期刊数量稳步增长,期刊出版质量显著提升,国际关注度持续增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颇具成效。但在实践层面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存在一流期刊方阵尚未成形、重要成果国外期刊发表、出版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本文从聚焦前沿领域、优化期刊布局,争取国内首发、缩短出版时滞,打造传播矩阵、构建虚拟社区,建立数字系统、加强平台出海四个方面,探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科技期刊 影响力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在科技强国建设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在顶层设计下,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如何克服困难和挑战,实现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是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和学术界应该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国深化科技期刊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卓越行动计划”颇具成效,期刊整体表现向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数量稳步增长,期刊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持续上升,中国期刊影响力与内容质量稳健提高。

1.优秀期刊数量稳步增长。据《2021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以下简称《年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水平显著增长,影响力已经超过许多SCI期刊,处于JCR刊群的中等梯队,与SCI顶级期刊的影响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Light:Science&Applications》、《Nano Research》期刊已经步入国际顶尖期刊行列, CI(国际影响力指数)分别为1300、756、745、700。

2.期刊出版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国期刊出版质量和办刊质量显著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建设实现重要突破,科学文化国际影响力稳固提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25种期刊学科排名步入全球前5%,跻身全球百强的科技期刊有3种,实现了零的突破。据JCR2020统计,《镁合金学报》(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2020期刊影响因子为10.088,在80种冶金与冶金工程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1/80);《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2020影响因子为6.793,在37种园艺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1/37);《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20影响因子为17.275,位列多学科科学类第三(3/72);《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位列细胞生物学科第七(7/195),影响因子高达25.617;《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期刊影响因子为17.782,2020位列光学学科第三(3/99);《畜牧与生物技术》(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位列農业、乳制品和动物科学类期刊第四(4/63),期刊影响因子为5.032。

3.国际关注度持续增加。我国科技期刊论文被引频次显著增长,国际关注度持续增加,期刊显示度和科学研究引领力持续彰显,科技工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得以发挥,我国在全球学术治理中的引领力和话语力增强。《年报》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年报》发布以来,科技TOP和TOP5%期刊刊均他引总被引频次、刊均他引影响因子的增幅首次同时达到30%。科技期刊的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于2020年达到了新高度,首次达到127万次,比上年度增长了27.8%,是2011年的4.4倍。2020年刊均他引总被引频次为305次,比上年度增长28.15%,是2011年的3.4倍;刊均他引影响因子0.287,比上年度增长36.02%,是2011的5.5倍。其中,工业技术总论(343309)、医药卫生(237169)、数理科学和化学(208220)的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在4175种科技期刊中位列前三,国际他引总被引占比分别为27%、18.65%和16.37%。

我国科技期刊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流期刊方阵尚未成形,期刊影响力不足。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科技期刊影响力较强,中国科技TOP期刊和TOP5%期刊在全球占比仍较低,与国际顶尖科技期刊还有较大差距,一流期刊方阵尚未成形,期刊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据ISI出版的《期刊引用报告》(JCR)2020版统计,中国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4.430)表现较好,英国(4.716)表现强劲,美国(4.293)和荷兰(3.937)表现也很好。《中国科技期刊和图书相关指标》中提到,中国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为3222次,美国(12988)、英国(11448)、荷兰(11298)的平均总被引频次远远高于中国。中国Q1区期刊总和排在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之后,位列第六。《2021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报告》显示,中国篇均被引次数为12.87次,较2020年的11.94次/篇提升了7.8%。对22个在2011-2021年间科技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总和超过20万的国家/地区进行了排序,全球篇均被引用次数为13.66次,中国为12.87次,中国篇均被引用次数位列第1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2.重要成果大多首选国外期刊发表,使国内科技期刊引领力降低。高质量稿源不足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较弱、期刊品牌建设缓慢的重要原因,中国科技工作者将最重大、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布,中科院院士杨卫指出,“中国作者所发的SCI论文里,只有不到8%的论文投到了国内的期刊上,大多数论文是在国外期刊或平台上发表的。”2019年中国英文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显示,我国高质量研究成果存在大量外流现象, 2018年中国学者在Web of Science发表学术论文42万多篇,占整个数据库发文量的13.85%,但中国学者在中国所创办的英文期刊发表的论文仅为2.2万篇。

3.出版平台建设滞后,期刊话语受控。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行普遍凭借国外出版平台,期刊信息发布主要依靠国外出版商,科技期刊对国外出版平台依赖程度较高,期刊发表版权在海外,期刊的主动权丧失,宣传和发行渠道受到限制,期刊品牌价值难以凸显,科技期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阻碍了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迎合国际出版平台的要求,在一些情况下科技期刊不得不舍弃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内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期刊出版平台在争夺重大成果的“首发权”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缺少专业的数字化机构和人员,缺乏平台和技术的支撑。

我国科技期刊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系列关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指导性文件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南和行动指导。

1.聚焦前沿领域,优化期刊布局。围绕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前沿,研判全球科技创新形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顶层设计自然科学关键战略领域,动态把握国际学术热点和科学研究趋势,及时跟踪新兴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动态,围绕关键技术开展国际学术研讨。抓住新兴学科战略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大高起点新刊创办力度,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设立新刊,对关键战略领域期刊进行差异化布局,突出科技期刊发展重点,抢占国际学术交流高地。动态调整新兴交叉与基础前沿领域的办刊定位,对照所在学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卓越行动计划,做精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研究类、工程技术类、科学普及类的精品期刊。科技期刊应选聘具备高科学素养的资深编辑,跟进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遴选新兴交叉前沿热点话题,精心策划重点选题,开设特色主题专栏,拓展专刊品牌栏目,增强科技期刊创新策源能力,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向纵深发展。

2.争取国内首发,缩短出版时滞。以优质稿源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争取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国内首发权,吸引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攻关学术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挖掘国内科研潜能,激活本土创造潜力,鼓励并引导中国学者“将优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并发表在有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上。期刊出版单位应不断吸纳高素质编辑人才,期刊编辑应具备国际视野、前瞻意识和战略眼光,敏锐捕捉科研动态,把握学术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增强对前沿性、原创性研究的敏感性,密切与学者的沟通联系,加强交流互动,稳定现有稿源、把握优质稿源、挖掘潜在稿源,约稿组稿高水平一流原创论文。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论文开辟“快审快发”绿色通道,优化期刊审稿流程,缩短论文采编期限,提高文章审核效率,探索新型网络出版模式,缩短收稿日期与出版日期间的出版时滞,推进研究成果尽早公之于世,推动最新重大科研成果全网首发,扭转创新性强、学术价值高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状况,增强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

3.打造传播矩阵,构建虚拟社区。新兴技术手段是科技期刊传播的重要助推器,社交化、碎片化、场景化是科技期刊传播的重要趋势,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科技期刊内容生产、传播与增值的重要阵地。我国科技期刊要顺应技术与内容融合趋势,将科研论文转化为可读性强的科普文章,强化媒体运营思维,破除学术壁垒,从“公域流量”获取转向“私域流量”培育,建立期刊品牌专属“流量池”,建立“品牌社群”传播矩阵,打造垂直圈层,实现期刊增值出版。拓展Twitter、Facebook、Instagram、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渠道,增强用户黏度,提高科技期刊的传播力,推动专业品牌期刊建设。PLoS的增强论文与Figshare数据库关联出版,用户可将内容分享到社区网络。结合VR/AR技术,创新期刊内容载体,如《中国国家地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了我国的风土样貌,如此可提升阅读的视觉效果。

同时,要着力构建国内外虚拟学术社区品牌,打造线上互动空间,在前沿热点领域搭建学术前沿会议和创新科技论坛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学术年会、专题会议、直播讨论、学术沙龙、学术竞赛等期刊品牌活动。构建多元化、多层次、体系化的线上学术社区,多元化的科研传播渠道有助于塑造期刊学术品牌,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提升期刊国际竞争能力。如《光:科学与应用》运营“中国光学”公众号平台,推介优秀期刊及其代表成果,举办“Light人物”访谈栏目,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和多国院士等顶级科学家对光学领域关键问题进行解读和展望,分享科研思考和科研进展,多篇访谈的阅读人数破万。国际传播的“转文化传播”倡导文化的平等对话、广泛融合和自由切磋。

以上实例充分说明,我国科技期刊要想实现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提升,就要讲好中国科学故事,展示严谨学风,凸显深厚学养,传承科学精神,引发科学家、产业工作者和受众的广泛关注,激发青年学者对投身科研的執着信念,鼓励学者保持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学术创新的勇气。要打造虚拟学术社区,传播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打造专业、精品的期刊品牌形象。

4.建立数字系统,加强平台出海。数字化出版平台是期刊发展的引擎动力和坚实支撑,我国科技期刊应借鉴国外出版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大与国外大型数据库合作,对接国外学术平台,建立自主可控、互联互通、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平台,推进期刊向开放获取和开放评估转型,获取出版权、首发权以及底层数据,构建数字化动态协同运营系统,建立期刊开放协作出版新机制。营造开放融合的生态环境,吸引国外期刊加入,吸纳全球优秀科研成果,加强科研论文、科技资源和科学数据的汇聚共享,汇集学者智力,汇聚技术资源,共享科技信息,增进创新资源协同互动,深化全球学术合作,推进科技交流互鉴,凝聚国际创新共识,增进国际学术互信,建立开放协同的国际科技创新共同体。

开发面向世界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加快传统出版平台向数字化知识服务型出版平台转型,采用多语种、多渠道出版,打造全球科技论文引文库,提升期刊出版运营能力,助推期刊国际化、融合化、信息化发展。智能技术驱动平台服务,采用结构化数据服务模式,建立高质量且覆盖全面的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探索“期刊+服务”的业务发展新模式,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和多元知识服务,提供精准服务,提升服务效能,满足用户对数据更深层次的需求,让我国科技期刊走上数字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高方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智库中心副主任、《科技智囊》杂志副总编辑

杨莉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21)[EB/OL].(2021-12-06)[2022-05-17].http://eval.cnki.net/News/ItemDetail?ID=00c88 65c02b9436ba6e34d84d1ce7281.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1中国科技期刊和图书相关指标[EB/OL].(2021-12-27)[2022-05-17].https:// www.chinainfo.org.cn/downLoadFile?fileId=92008&type=article_ zhengwen&targetid=235679.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1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报告[EB/ OL].(2021-12-27)[2022-05-17]. https://www.chinainfo.org.cn/dow nLoadFile?fileId=92005&type=article_zhengwen&targetid=235679.

[4]张海洋,胡树毅,赵阳.新媒体时代中医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J].傳媒,2021(13).

[5]李小燕,郑军卫,田欣,等.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1).

[6]刘俊冉.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价值共创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2).

[7]马龙,李虹.论共情在“转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2).

【编辑:孙莹】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影响力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My Hobby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你凭什么影响别人
星空榜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